摘要:朋輩教育作為自我教育的一種方式,在高校教育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已有文獻的收集、篩選、整理,對朋輩教育在高校中的應用領域、應用中存在的不足等進行了綜述,并對接下來有關研究的進一步開展提出了建議,力爭推進高校中朋輩教育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朋輩教育;高校;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36-01
隨著現代社會多元化的發展,大學生的思想也呈現出多樣化、差異化、復雜化的特征,傳統的教育已難以滿足大學生的需求,自我教育成為大學生教育的重要方式。《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朋輩教育作為自我教育的一種,在高校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一、朋輩教育的概念
王一敏認為,“‘朋輩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種原因使具有共同語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觀念或行為技能,以實現教育目標的方法。”[1]姚斌、劉茹則強調了朋輩教育的目的性、計劃性與引導性,認為朋輩教育是通過發揮大學生伙伴的作用,以實現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共同成長的一種教育方式。[2]由上述兩種觀點可以發現朋輩教育的主體和受體一般是由在年齡、興趣、態度、價值觀、社會地位等方面較為接近的個體構成的,因此具有主體上的同輩性、教育的非專業性等特征。而這兩種觀點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朋輩教育”作為一種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的雙重效應。
二、朋輩教育在高校的應用領域
隨著朋輩教育形式的不斷創新,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適應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規劃教育等領域都發揮著重要的補充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朋輩教育通過“兼職輔導員”、“身邊的榜樣”等實施。這是充分發揮了朋輩教育的三大功能:示范、自省和互動,激活這些功能以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兼職輔導員”由于與大學生年紀相仿,經歷相似,可以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的動態,及時發現他們的情感起伏、情緒波動等,并及時幫助其調節。身邊的榜樣身上的奮發進取、頑強拼搏的精神,真實可信的成長經歷,更易感染廣大學生不斷進取,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3]關于如何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朋輩教育的作用,潘愛華提出了結合青年的特點、堅持政治性與人文性相結合、指導性與選擇性相結合重視創新工作途徑以保證朋輩教育的成效。
新生適應性教育可以通過學長制、交流會等朋輩教育方式實現。學長們大多綜合素質高、成績良好、愿意和新生分享交流,他們剛剛結束了新生的蛻變,切身體會了新生在知識學習、人際交往、生活環境等不適應,可以把自己的經驗通過一種平等、坦誠地告訴他們,幫助他們掌握合適的學習方法,使得新生適應性教育具體化、深入化,同時學長們也可以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增強教育的感染力和可接受性,激起學生的上進心。
實施朋輩教育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第一可以設立“校——院(系)——班”三級心理保健網,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當學生需要高級的心理輔導時,可以尋求更專業的社會支持,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保障。其次可以設計一些心理游戲,幫助同學舒緩壓力,快樂健康地生活學習。第三可以利用現代網絡技術等來開發心理網頁、心理網上論壇,通過交流發現自己并不孤單。第四,大學生心理社團會通過定期舉辦心理沙龍、宣傳心理健康知識、開設心理咨詢中心,比如華南師范大學的“心理協會”,這些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成為朋輩咨詢的平臺。這些方式可以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有效干預心理危機,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困擾,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時推動了校園互幫互助,助人自助風氣的形成,使得大家相互關懷、幫助、支持。
三、朋輩教育在高校的應用不足
朋輩教育有助于提升教育的感染力、滲透力、可接受力,但是面對當前快速發展變化的社會、大學生多元化的需求,朋輩教育在高校中的應用仍然存在著不足。學者對于朋輩教育的不足之處主要是從師資隊伍、技能、專業培訓等角度展開討論的。孫建新認為朋輩教育還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活動載體方面,二是質量評估方面、三是師資的整合方面。此外,趙頔認為朋輩教育在選拔榜樣學生的標準和考核方法、組建“朋輩教育”團隊的模式、延續制度及如何豐富“朋輩教育”模式的載體上都還不完善,并進行了相關的論述。
四、對已有研究的述評
綜上所述,我國高校朋輩教育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發展態勢良好,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研究的視角狹窄,研究多從心理輔導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切入,比較缺乏其他領域如衛生健康、社團等實施朋輩教育的狀況的研究。二是大部分研究內容都比較寬泛,缺乏理論基礎,系統性、針對性不強。三是研究方法單一,過于注重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不足。描述性的規范研究較多,但是沒有立足于作為實施對象的學生的實情,忽略其自身的體悟和態度,脫離現實情況,也缺少對比、跟蹤研究。此外,具體到單個的研究者那里,資料收集方法的使用仍比較單一,多數研究者都傾向于使用問卷法,而訪談、個案資料仍比較缺失。因此大多也只能得出一些敘述性的結論,很多報告以專家的意見為主,對專家意見進行解釋和分析,研究者主觀性過強,對現實生活缺乏解釋力和指導性。四是在研究工具方面,涉及實證的研究多使用朋輩輔導勝任力問卷、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和SCL-90等問卷,從朋輩輔導勝任力、自我效能感和健康水平方面評估培訓效果。在高校朋輩思政工作,德育教育,專業技能培養等方面,研究者則采用自編問卷或改編已有問卷開展研究。總體來說定量研究都相對缺失,數據統計軟件及方法運用不明顯,通過spss等數據分析工具對數據資料進行相關性以及回歸分析的寥寥無幾。
參考文獻:
[1]王一敏.當代青年的職業選擇與指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姚斌,劉茹.高校朋輩心理咨詢實踐中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08,(9).
[3]潘愛華.朋輩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7.
作者簡介:閆麗(1993—),山西太原人,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2011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