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畢達哥拉斯學派在古希臘早期就提出了“美在和諧”的命題,它是一個古老、亙久而又日新的命題,也是中華文化亙古不變的追求,東西方文化從形式、具體內容上對和諧的命題進行了探討,認為和諧就是在內外主客體二者的矛盾張力中所彰顯出來的美。
關鍵詞:美;和諧;矛盾張力
中圖分類號:G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38-02
關于“美是什么”這一本質問題,東西方哲學家、美學家自古以來就孜孜不倦地探索著。但作為哲學命題最早被提出來是約公元前500年左右的“美在數的和諧”,這是由畢達哥拉斯派提出的,他們認為宇宙萬事萬物都是由一定數量關系組成的,而美在于這些數量關系的和諧。而“和”也是中國古代哲學、美學家亙古不變的追求,以儒家為主導的思想體系追求“中庸”,“以和為貴”的理念,而這也影響了整個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美在和諧”這一命題也就成為了中國古代先哲對美的本質最本源的認識。
一、畢達哥拉斯派的“美在和諧”
畢達哥拉斯,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之一,其基本的哲學觀念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數”,他認為數的原則是一切事物的原則,整個天體就體現著一種數的和諧。他從這個基本的觀點出發來研究藝術和美學;從數量比例關系上來著力探尋藝術的形式美,從而提出了“美在數的和諧”,最美的主體圖形是球形,最美的平面圖形是圓形,最美的比例是“黃金分割”,對音樂也是如此?!耙魳肥菍α⒁蛩氐暮椭C統一,把雜多導致統一,把不協調導致協調?!盵1]他認為音樂是否協調,與發音體的體積比例,琴弦的長短有關,和諧是音樂美或不美的一個重要品評標準??梢钥闯?,畢達哥拉斯派極其看重“和諧”,“和諧”在其數的理論中,屬于一個基本的存在狀態。
畢達哥拉斯派看重“和諧”,他們甚至提出了“美德乃是一種和諧,正如健康,全善和神一樣,所有一切都是和諧的,友誼是一種和諧的平等?!盵2]和諧在畢派的學說中被提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西方社會相信上帝,相信靈魂,畢派甚至更進一步提出了“靈魂是一種和諧?!盵3]的論點,由此可見,在畢派學說里,在數為本源的基礎上,和諧成為了一種終級追求。他們認為數字“10”代表完滿與和諧,而且他們在排列“存在著的十種本原”時,其十對范疇:奇數與偶數,陰性與陽性,靜止與運動等等,每一對“本原”,都是相對立的,但是世界的存在正是這些對立因素在融合的過程中,達到了和諧存在的狀態,世界才在這十種本原組成下存在??梢姟昂椭C”是畢派學說的一個終極追求,其數的本原最終歸于和諧。
二、中華文化中的“和”之美
稍晚于畢達哥拉斯的中國古代圣人孔子創立了影響中國幾千年思想文化體系的儒家學說,孔子主張“以和為貴”,提倡“中庸”思想而這個思想也影響了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對中國古代詩學也有著明顯的滲透,這在中國古代文論的五個基本范疇:氣、神、韻、境、味中體現的尤為明顯。童慶炳先生在其《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意義》一書中認為:“‘和’:氣、神、韻、境、味的共同民族文化之根”[4]我們僅以氣為例加以說明。
《周易·系辭》中論道“精氣為物”,《老子·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唐代成玄英《老子注疏》釋:“一”為元氣,“二”為陰陽,“三”為天地人。可見,氣的本源為道,老子那里氣與道是同一的,為原始混沌狀態,“氣“為生命本源。而后“氣”被引入文論中。鐘嶸在其《詩品序》中論道:“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辈煌娜丝创粋€事物會有不同的觀點,“橫看成嶺側成峰”關鍵是要看主體與客體在哪一方面產生了共鳴,從而貫穿、連接了主體之氣與自然之“靈氣”,達到和諧,美才得以產生。李白有“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杜甫有“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等等 ,這些千古佳句所詠之春,都是詩人主體之“氣”與審美客體之“氣”相契合而煥發出的“新春”,從這個意義上說,“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所以“氣”是自然力與精神力的一種合力,亦即創作主體與創作客體和諧統一的體現,美在二者的和諧統一中產生。
中國古代詩學范疇本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古代文學范疇取式于自然和人事,又不局限于自然和人事,它的感性形態與豐厚內蘊有著和諧的統一性?!盵5]中國古代文學根基于傳統的自然農業經濟,而自然農業經濟的好與壞則要靠天時、地利、人和等整體因素的協調,中國古代文學在社會經濟的影響下,其創作遵循著和合之道,反映到中國古代詩學上即注重其范疇內外的和諧統一。如“氣”就是“凝聚理性而又可以釋放出能量來的感性生命力量。”[6]同時,因為中國古代詩學范疇有著直觀性、模糊性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中國古代范疇有著強大的衍生能力,所以中國古代詩學有著元范疇、上位范疇、下位范疇之分。以元范疇“氣”為例,“氣脈”、“氣象”等等都是其衍生范疇,但這些衍生范疇不是簡單的詞語組合而是灌注了天地相合與陰陽之氣。以“氣韻”為例,“氣”與“韻”本作為單獨的范疇存在,到魏晉南北朝時,二者凝固結合成為“氣韻”。在謝赫“六法”中就出現了“氣韻生動”之法。明代汪珂玉解釋道“所謂氣韻者,乃天地間之英華?!薄皻狻眰戎刂柑斓厣畾?,而“韻”則指形式中所蘊藏的音樂節奏感,“氣”與“韻”不是簡單相加,而是二者相互包容,互相依存。
追求和諧,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與民族之情,與畢達哥拉斯提出的“美在和諧”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以畢派為代表的西方社會所理解的“和諧”是一種對立中所尋求的和諧,偏重于形式元素關系的和諧,亞里士多德以“實物論”為基礎提出和諧是美的事物和美的藝術基本特征。它認為:美與不美,藝術作品與現實事物,分別就在于美的東西和藝術作品里原來零散的因素結成為統一體。此后,西方社會的“和諧美”的發展遵循著這樣一個大致的軌跡發展下去,而中國美學家則偏重于人際關系和整個社會的和諧。如先秦諸子,他們都不是從事物的外部形態談和諧,而是或更多地是從人與政治、人與物質、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中來求得和諧,從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中,追求和諧。在現代社會,人與自然被提高到了一個極度受重視的地位,作為主體的人和作為客體的自然之間的關系應該怎樣去取得和諧發展也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只從外部事物形態來取得發展并不可取,而是要從事物主客體雙方的矛盾張力中去尋求和諧,追尋到美的蹤跡。
三、和諧之美是在主客體矛盾的張力中的體現
朱光潛先生認為“美是客觀方面某些事物、性質和形態適合主觀方面意識形態,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為一個完整形象的那種性質。”從主觀方面來說發現美、探尋美的主體只能是特定的某個人,不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發現美。從客觀方面來說,只有具有了美的屬性的事物才有審美的價值。在主客體相關性質都存在的前提下,在二者的目光相融中,美才得以產生。
李澤厚在《美學三書》中曾論道“美作為自由的形式,首先是這種合目的性(善)與合規律性(真)相統一的實踐活動和過程本身?!盵7]亦即美是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合目的性為善,合規律性為真,美即為真與善的統一?!度纸洝吩疲骸叭酥酰员旧啤!薄吧啤睘槿酥拘裕侨俗鳛橹黧w先天就有之的行為,是主體——人所特有的本性。“善”也即人的專屬,為人的代名詞。傳統道家學說追求“道伐自然”“法天貴真”,“真”代表事物的本來面目,是事物自然、純真、不施粉黛的體現,“真”也就作為客觀事物存在的自然,是事物外化的客觀顯現。美是真與善的和諧統一,也即美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馬克思認為“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為了在對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質,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盵8]人首先是為了生存,運用其自身存在的自然力,去改造、運用自然物質,從自然中去創造、生產出人所需要的新的物品,在這個過程中,人扮演著侵略者、征服者的角色,以他的思維、觀念去征服自然,自然是其戰利品,是人類所要征服、控制的對象。自然作為人類目的的對象化被打上了人的烙印,按照人類的規律被改造著,自然本身所存在的規律在人類的強大壓榨、侵略中失去了話語權利。在日積月累的“積淀”中,人類作為一種客觀存在逐漸產生了“人性”。“自然人化”的過程從人類誕生之日起就存在于宇宙中的任何一個角落,包括人類自己。
社會時代的進步,“自然人化”的過程侵蝕著自然,也侵蝕著人類自己。一部分人類逐漸認識到人類過多地浸入到自然中,自然的面貌正逐漸被破壞,從而失去了其存在的“真”,人也越來越變的不可捉摸,而失去了其本性“善”?!罢妗迸c“善”在交碰中失去了共存的基礎,不能協調發展,人類對美的追求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人要回到純真狀態,“道伐自然”,人要追求世界存在的本源——道,要追求到“道”的境界中去,從而實現“人自然化”的過程,但“人自然化”并“不是要退回到動物性;相反,它指的是超出自身生物族類的局限,主動地與整個自然地功能、結構、規律想呼應、想建構?!盵9]人遵循“道”的原則在自然中索取人生活得必需產品,自然在與人的和睦相處中,遵循自身發展的基本規律,接受著人類的改造。在“自然人化”“人自然化”的矛盾碰撞中,人與自然共同發展,和諧才能產生,而美也在這二者的矛盾張力中,在矛盾的和諧中顯露出來。李白詩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正是“自然人化”和“人自然化”最生動的體現。
“自然人化”和“人自然化”的和諧共存,是主客體在不斷矛盾中而產生的結果,哪一方面失衡都會造成極大地誤差。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曾一度成為“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但最終的結果是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時。自身也“淪陷”了,失去了存在的價值,“過猶不及”,從而失去了平衡,美也就不復存在了,我們可以看出,和諧的存在中透露了濃濃的生態意識,和諧的存在,是人與自然互敬互愛,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和平共處的體現。因為擁有了和諧,世間處處充滿著愛與陽光;和諧的喪失,人會在失衡中受到自然地“報復”,大量的珍稀動植物得滅絕,酸雨、酸霧等現象頻頻發生,人類在這失衡中體味著惡果。當美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時,人類也就喪失了存在的精神家園。
和諧是對立事物之間在一定的條件下相對、辯證的統一,是不同事物之間相同相成、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關系。和諧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小到人與人,大到國與國,只有構建和諧才能求得發展。我們不也在積極構建和諧社會嗎?追求和諧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美在和諧”也成為了大家的共識,“和諧”的概念已經由一個哲學、美學概念滲透進了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編《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14。
[2][3]張傳有,《西方智慧的源流》,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21,23。
[4]童慶炳、馬新國主編,《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意義》,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51。
[5]汪涌豪,《范疇論》,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53。
[6][7]李澤厚,《美學三書》,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253,438。
[8][9]李澤厚,《略論書法》,《中國書法》,1986年第1期.
作者簡介:藍珍仔,女,畬族,文學碩士,1984年5月生,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人,現為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教師,主要研究英美文學、文藝心理及文藝學方法論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