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座城市的異名別稱是這座城市歷史、地理、文化、風物的高度概括,探究城市的正稱與別稱,熟知別名異稱,是繼承弘揚歷史文化遺產,體現中國地名在命名時重形象而輕邏輯的特征。
關鍵詞:城市別稱;時代性;地域性;歷史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K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44-02
城市名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表現,由于漢語言文字在表意、象形、諧音、隱喻等方面的廣泛性和深刻性,使得我國的城市名稱在傳意、抒懷、寄情等方面有了廣闊的空間,并在文化時空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專用名稱。這個專用名稱就是立于社會的標準名稱或者說是一個城市的代碼。一個城市的名稱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地域性,每個時代都有一些新的城市名稱出現。同時又淘汰了一些舊的城市名稱。使一個城市擁有多個城名,例如古都開封,又稱啟封、大梁、浚儀、梁州、汴州、東都、東京、祥符、汴京、南京、汴梁、北京等舊稱,又有這些舊稱派生出來許多雅稱、俗稱、別稱;如夷門、梁園、汴都、臥牛城、汴省、汴城、菊城、水城、沙城、京師、京都、京華、帝都、龍城、皇州等,因城臨汴水,故又簡稱汴。
有別于正稱、簡稱、雅稱的別稱最耐人尋味,探究一座城市別稱的成因,對于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地理、文化,物產以及旅游是大有禆益的。現列舉數例我國的城市別稱以求專家指教。
一、泉城——濟南
由于歷史和自然的原因,濟南地下多灰巖溶洞和裂隙、儲水豐富,因地勢由南向北流動沿地下裂隙出露成泉。金代有人立“名泉碑”列舉泉名七十有二,濟南“七十二泉”之名遂傳播于世,經過對泉水的普查,現計有一百多處。形成了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群。最早記述濟南泉水的是《春秋左傳》:魯桓公十八年“會齊侯于濼”,濼,即今趵突泉。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曾對該泉形容說:“泉涌上奮,水涌若輪”。
濟南泉水,千姿百態,或百浪翻騰,如銀花玉蕊;或晶瑩溫潤,如明珠瓔珞;或如洪濤傾注,虎嘯獅吼;或如細雨瀟瀟,冰弦低語。
濟南的好泉好水吸引著眾多的名家大儒來此瀏覽觀光,無不發出贊賞之言:如元代于欽說:“濟南山水甲齊魯,泉甲天下”,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在趵突泉濼源堂撰聯道:“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乾隆進士鐵保也撰聯說:“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老殘游記》的作者劉鶚謂濟南是“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故此濟南有泉城之美譽。
二、羊城——廣州
廣州最早稱為楚庭,據說周夷王時,居住在南海邊的南越民族和居住在長江中游的楚國人民已有來往,南越人為紀念這種珍貴的民族友誼,專門修筑了一座楚庭(亭)。清人所 鐫刻的“古之楚亭”,石牌坊,至今仍置立在越秀山。
廣州為何又別稱“羊城”呢。據五仙觀內北宋人張勵于政和三年(1113年)所撰《廣州重修五仙祠》的碑文記載:古時“有五仙人,皆手持谷穗,一莖六出,乘羊而至,仙人之服與羊各異色,如五方。既遺穗與廣人,仙忽飛升而去,羊化為石,廣人即因其地為祠祀之,今祠地是也。”故廣州市又有“羊城”和“穗城”之稱;又因廣州是北回歸線上的城市,氣候溫暖溫潤,植物生長茂盛,四季長青,常年有花,故還有“南國花城”之稱。
又據《太平寰宇記》卷157載:“五羊城,按《續南越志》舊說,有五仙人乘五色羊,持六穗秬而至,至今稱五羊城是也。”《漢唐地理書鈔》輯《裴淵廣州記》云:“州廳事梁上畫五羊,又作五谷囊,隨羊懸之,云昔高固為楚相,五羊銜谷,萃于楚庭,故圖其像為瑞。六國時廣州屬楚。”清人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卷五中說:“周夷王時,南海有五仙人衣各一色,所騎羊亦各一色,來集楚庭。各以谷穗一莖六出,留與州人,且祝曰:“愿比阛阓,永無饑荒。”言畢騰空而去,羊化為石。今坡山有五仙觀,祀五仙人。少者居中,持粳稻,老者居左右,持稷,皆古衣冠。像下有石羊五,有蹲者、立者、有角形微彎,勢若抵觸者,大小相交、毛質斑駁。觀者一一摩挲,手跡瑩然”。清人盧東侯在廣州華林寺撰聯道:“法雨化分千佛國,曇云初護五羊城。”
三、石城——南京
南京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建城已有2400多年,曾擁有許多名稱,如金陵、建業、建康、秣陵、白下、升州、江寧、集慶、應天、天京等,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稱帝于應天,改稱南京,朱元璋原本將國都遷至開封,并將開封命名為北京,終因開封漕運不便而作罷。
石城一名源自石頭山(今清京山),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奪越地,楚威王熊商于石頭山筑金陵邑,史載熊商以此地有王氣,因埋金以鎮之,故曰金陵;三國吳孫權在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在石頭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頭”。石頭城系自然山岸鑿成,依山而筑,因江為池,形勢險要,南朝宋·鮑照有《還都至三山望石頭城詩》,梁·何遜有《登石頭城詩》,晉·左思《吳都賦》:“戎車盈于石城,戈船掩乎江湖。”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九《地理·石城》:“王彥輔石城辨疑曰:左太沖謂‘戎車盈于石城’,即金陵之石頭城也。”
歷代還有不少以石城或石頭城,石首城而作的詩,如唐·劉禹錫《石頭城》詩:“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又如唐·胡曾《石城》詩:“古郢云開白雪樓,漢江還繞石城流。”清·李蓮《石城》詩:“晉代衣冠空薜蘿,石城埤堄尚峨峨。”
由于石城是依地勢而建,故南京素有“鐘山龍蟠,石城虎踞”之稱,“石城、”、“石頭城”就成為南京別稱。
四、菊城——開封
開封地處中原,氣候和土壤條件都非常適宜菊花生產,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在汴州游覽時就寫下了“家家菊盡黃,梁園獨如霜”的詩句。梁園即今城南禹王臺公園附近。
北宋時期,開封作為都城,菊花的種植與觀賞進入了鼎盛時期,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重陽載:“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若蓮房曰‘萬鈴菊’,粉紅色曰‘桃花菊’,黃色而圓者曰‘金鈴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酒家皆以菊花縛成洞戶。
明清之際,開封養菊之風更盛,明代著名詩人李夢陽寫道:“萬里游燕客,十年歸此臺,只今秋色里,忍為菊花來”。在今日的禹王臺保存的乾隆御碑上仍能看到“風葉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詩句。
開封菊花品種繁多,至今已1300多品種。是中國菊花的養植基地,1983年菊花被定為開封市“市花”。眾多當代詩人以菊城為題作詩,如“菊城攬勝”,“菊城秋潮勝春潮”,“菊城頌”,“賦菊城”,“啊,菊城”,“菊城黃花”,“九月的菊城”等,故開封有“菊城”的別稱。
五、蓉城——成都
號稱“天府之國”的首府城市成都,自秦漢以來,一直是我國西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前四世紀前,蜀王開明氏從郫縣遷至今成都。《太平寰宇記》載:“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成都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成都又稱錦城,皆因此地織綿發達而成名。成都又稱“芙蓉城”,五代后蜀后主孟昶,在土筑城墻上遍植芙蓉樹,每當秋日,芙蓉盛開,“四十里如錦繡,高下相照。”所以又有芙蓉城,蓉城之別稱。
六、春城——昆明
昆明是我國西南的高原城市,云南省省會。昆明這座城市三面靠山,南濱滇池,背山面湖,環境優美。冬季由于北部烏蒙山等山脈屏障,減弱了寒流南下,又因日照長,雖至隆冬,依舊陽光明媚,溫暖如春。夏季南部受孟加拉灣等海洋季風暖濕氣流影響,加之滇池湖水的調節作用,并不炎熱,年平均氣溫約15℃,自古就有“冬不祁寒,夏不劇暑”的美譽,一般是晴天暖,陰天涼,雨天冷,稍陰如秋,一雨成冬,故而有“四季如春”的贊譽,昆明因而有“春城”的別稱。
七、水城——蘇州
蘇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五代時,中原紛爭,東南一隅較為太平,蘇州人口集中,城市更趨繁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從這時開始。現保存于蘇州博物館的“宋平江圖碑”,是我國現存歷史最久,最完整的城市平面圖,平江圖把整個蘇州城的城市布局,城市面貌、山丘、湖泊、城郭、道路、橋梁、河道、官署、寺觀、園林、倉庫、兵營、街巷名稱等都詳細刻劃出來,圖上河道如經如緯數以百計,共長約82公里,橋梁305座。充分反映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水城特色。
由于蘇州北近長江,南依太湖,城四周湖蕩眾多,河巷密布,整個城市座落在水網之中,是典型的水鄉澤國。建城時充分考慮水的特點,寬闊的外護城河,圍繞長方形城垣 ,又有內城河一圈,城內穿鑿之河道,數以百計,成為城市之脈絡,縱橫遍及全城。街道依河而建,建筑臨河而造,前巷后河,構成水陸平行,河街相鄰,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秀麗水城格局。
歷代文人雅士無不擊節贊美這座水鄉之城。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綠浪東西南北水,江欄三百九十橋”,杜荀鶴也寫道:“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明代唐寅的“吳王城里柳成畦,齊女門前水拍堤”等詩句,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水城風光。隨著歷史的發展和各種原因,河道已比從前減少了許多。但蘇州城內尚存河道35公里,橋160余座,雖如此,仍不失為我國城市中河最多,橋最密的一個水鄉之城。
八、牡丹之城——洛陽
洛陽,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發祥地之一,素有“九朝故都”之稱。
洛陽牡丹是我國傳統名花,花朵碩大,色彩富麗,姿態華貴,艷冠群芳,被譽為“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牡丹的種植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宋代歐陽修有“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的詩句來贊美洛陽地脈最宜種植牡丹。洛陽有規劃的培植牡丹大約始于隋代·盛于唐宋。相傳唐代有“武后(則天)朝游上苑,令百花俱開,牡丹獨遲,遂貶洛陽”的神話。洛陽牡丹以姚黃、魏紫、玉板白、潛溪緋為最貴。宋代歐陽修有《洛陽牡丹記》故宋代就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說。唐代詩人劉禹錫“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的名句,使洛陽牡丹名噪海內外。
洛陽現建有“中國國花園”、“神州牡丹園”、“王城公園”等數個牡丹培植研究基地。從1982年牡丹被命名為市花,故洛陽有牡丹之城的別稱。
除以上城市別稱外,其它城市的別稱也很有個性特點,或以氣候、或以物產、或以地理、或以植物來命名,今試舉幾例。
日光城—拉薩,拉薩陽光明麗,年日照時間長達3100小時,故有“日光城”之稱。
鈞瓷城—禹州,禹州為北宋五大名窯之一,因盛產鈞瓷而得名。
瓷都—景德鎮 因瓷器生產歷史悠久,自古就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之特色名揚海內外,故有瓷都之稱。
榕城—福州 因城內遍植榕樹而得名
鹽城—自貢 因盛產鹽而得名。
酒城-瀘州 因酒醇產量多而得名,尤以“瀘州大曲”為最。
錫都-個舊 因生產優質錫礦而得名。
煙城-許昌 因盛產上乘煙葉而得名
山城-重慶 市中心區三面環江,形如半島,依山建城,故有“山城”之稱。
江城-武漢 長江與漢江在此交匯,故有“江城”之稱。
紙城-安徽涇縣 因生產宣紙而得名。
余論:
《茍子·心術上》說:“物固有形,形固有名”。物可分“天物”、“造物”兩個門類,天物,為一切自然物之泛稱,造物,為人造物或經過加工改造的天物之總名。城市名稱即是語言符號,也是人類運用語言與邏輯區分萬象,標志庶物,并在文化時空的發展中形成了正名與別稱的兩對關系。例如“中國”一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但,“中國”一詞,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則含義不一,《毛傳》:“中國,京師也”。《集解》:劉熙曰:“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這里專指帝王所在的國都為中國。另一個含義則是指古代的華夏民族,漢族聚居地,華夏族多在黃河南北建都城,因而稱黃河中下游為“中國”,與“中土”、“中華”、“中州”、“中夏”、“中原”的含義相同。后來,不屬于黃河流域的地區也都自稱為中國。正如《史記·天官書》:“其后,秦遂以兵滅六國,并中國。”十九世紀以來“中國”則指我國的全部領土。那么,“華夏”,“中華”就成了中國的別稱。別名異稱的主要成因是一種語言、歷史、文化現象,而歷史文化總是受時空制約的,故有什么樣的地理環境,就有什么樣的語言、歷史和文化。“中國”一名受全世界公認后,“華夏”、“中華”客觀上就變成了“中國”的別稱。
一個城市的別稱就總體而言,體現出中國文化重形象和直接而輕邏輯的特征,雖缺少統一的命名原則,但都具有形象性、藝術性、知識性、通俗性等能夠體現中國文化的基本特點。
綜上所述,一座城市的異名別稱是這座城市歷史,地理、文化、風物的高度概括,探究城市的正稱與別稱,熟知別名異稱,辨別同名異實是歷史地理學的基本課題。《山海經·海內東經》:“(濟水)注渤海之齊瑯槐東北”,晉郭·郭璞注:“凡山川或有同名而異實,或同實而異名,或一實而數名,似是而非,且歷代久遠,古今變易,語有楚夏,名號不同,未得詳也”。先人郭璞雖對山川地名有感而發,但其實質卻是對各種名稱(城市名稱)基本范圍和客觀揭示與總結。同時表明,歷代學者在研究名稱的實踐中,充分認識到名稱對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重要性。如:明·陳懋仁的《庶物異名疏》、彭大翼的《山堂肆考》,清厲荃的《事物異名錄》以及民國年間藏勵和先生編著的《中國古今地名辭典》等各種專志、工具書的相繼問世,都是為了正確認識、繼承與弘揚歷史文化遺產的需求應運而生。雖然城市異名別稱是整個名學系統的一個分支,本人愿在古人勞動成果的基礎上將名學文化研究推進一步。
作者簡介:張玉敏(1970年),女(漢族),河南新密人,開封市藝術博物館副館長,館員。研究方向:開封地方史及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