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關于梁啟超新史學的幾點認識

2014-12-31 00:00:00覃宏亮
人間 2014年22期

摘要:梁啟超新史學在二十世紀初掀起了一場\"史界革命\",對當時的中國社會思想、史學界及社會革命思潮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本文主要闡述了梁啟超新史學的內涵,討論了梁啟超史學思想的發展變化原因及其對當今我國史學研究的啟示。

關鍵詞:梁啟超;新史學內涵;幾點認識

中圖分類號:K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46-04

梁啟超(1873-1929),廣東新會人,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近代著名史學家。1901年他發表了《中國史敘論》,1902年他發表了《新史學》,正式在文中提出他的新史學思想及倡導“史界革命”的主張[1](P522)。梁氏《新史學》的發表標志著近代新史學理論的產生,他在文章中對傳統史學的猛烈批判,指出了傳統史學是以帝王將相為中心的君王譜牒,同時他提出來了要發展以探索社會發展進化規律為主的新史學及以國民為主體的新通史。他的這些主張不僅在當時史學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對社會思想的變革產生了促進作用,并和正在興起的社會革命思潮相合拍,因而形成所謂“史學革命”,極大的改變了傳統史學地日漸沒落對社會形成的束縛,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在此之后掀起了新史學研究的熱潮,涌現出了夏曾佑、劉師培、章太炎、王國維等一大批具有新史學思想的史學大家,新史學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梁啟超可謂其先驅。

一 梁啟超新史學的內涵

(一)對傳統史學的猛烈批判。

梁啟超于1902年發表的《新史學》是他新史學理論的代表作,是他為了將傳統史學向新史學轉變,樹立資產階級新史學理論而對中國傳統史學進行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猛烈地批判。主要是對舊史的“四弊”、“二病”和“正統論”的批判。

1.對舊史“四弊”、“二病”的批判。

梁啟超認為在四庫之書中,占六七成的史學書可謂汗牛充棟,而自太史公以來以史家著稱的不下數百,我國的傳統史學是極其發達的,但其中大多都是“陳陳相因,一丘之貉,未聞有能為史界開辟一新天地,而令茲學之功德普及于國民者也”。 梁氏認為這是因為傳統舊史有“四弊”,“二病”的緣故。他所說的“四弊”是:“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二十四史不過是“二十四姓家譜”,記載的只是那些有權力的人興隆衰敗的事情,你興我亡,你來我往,彼此爭戰而已。這樣的史書只能是為封建統治者提供“資鑒”,而不是為一般國民編著。也就因此滋生出所謂“正統”之爭,進而影響史家的獨立思考,形成所謂的“筆法”之爭,使史學成為愚民的工具。梁啟超認為新史學家應徹底改變這一點,創出適合時代要求的新史學。“二曰知有個人而不知有群體”,[1](P517)中國的封建正史,不是把人物作為歷史的材料,只是把歷史變成人物的畫像,不是把人物作為時代的代表,而是把時代變成人物的附屬。二十四史的本紀、列傳,一篇又一篇只是簡單的羅列陳述而已,顯不出群體進化的規律。二十四史不過是無數個人的墓志銘的集合而已。“三曰知有陳跡而不知有今務”,中國的封建正史只是以往的歷史的呆板記錄,不到改朝換代時不能出現,從而導致眾多史家往往“知古而不知今”,不敢面對現實, 也就不能為現實服務了。“四曰知有事實不知有理想”。[1](P518)中國的封建舊史,記載的都是歷史事實的機械羅列,至于前因后果,以及這些事情產生的影響,以及有何借鑒之處卻全然不談,這樣的史書雖然汗牛充棟,卻只是蠟人院的偶像,一點生氣都沒有,也就無法揭示歷史發展的因果規律,不僅不能發展民智,只能是愚民而已[2](P427-428)。誠然,初看梁啟超對中國傳統舊史的批判可謂猛烈之至,甚至到了“體無完膚”了,但仔細一想又不盡然全對。在近代西方國家和民族思想傳入之前,我國史學確實存在著朝廷與國家分不清的情況,但是到了明末清初時,王夫之,黃宗羲等人已對封建君主一人獨裁天下,將天下人的天下據為一己的天下表示懷疑并大力批判,只是由于局勢所限而尚未有梁啟超這樣的見解,但也不能說全無國家的概念。而所謂傳統史學和史家毫無群體意識,只能說中國的國民意識很少,而不能說全無,其實古代的很多中國思想家和史學家都很重視“民本”這一概念,提出要順民心,應民意,才能得天下,發展國家,實現天下太平,民族強盛。至于不敢談當今政治,也并非一向如此,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中很多言論就是針對當時政治而提出的,在《史記》中,司馬遷就曾對漢武帝的功過進行評價,只是到了唐朝以后史學幾乎都是官修史,史家對當朝之事才議論漸少,加之明清時期的文化高壓政策,更是使廣大史家絕少談論時政了,也才形成梁啟超所說的只知道古代的事情反而不知當今的現實情況了。至于談到“理想”也就是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認識,中國古代史家在這點上還是有成就的,司馬遷記秦漢之際的歷史經驗,唐初史家論隋朝的滅亡與秦、隋兩朝歷史的比較,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學家顧炎武對明朝滅亡的思考,也是有很多獨到見解。

所謂“二病”者:“其一能鋪敘而不能別裁”,認為由于史家對于形勢發展記述的事情沒能分清主次之別,記載的基本上都是“皆此等鄰家貓生子之事實”,讓人讀了后沒有什么有價值的收獲。“其二,能因襲而不能創作。除太史公、杜君卿、鄭漁仲、司馬溫公、袁樞、黃梨洲外,均是所謂公等碌碌,因人成事。”[1](P519)認為除了上述司馬遷等六人稍具有獨創性之外,二十四史中其他著作只是簡單的模仿《史記》而已。這兩個問題在中國舊史上情況也并非完全如梁氏所說,只是由于中國史學自古就很發達,為世界所罕見,而其中的很多優點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很容易被日漸教條化而趨于陳腐,以至積弊難返,也就難免如梁啟超所言是非要改革才有希望。

2.對“正統論”的批判。

在《新史學·正統論》中,梁啟超對所謂的正統進行了無情的批判。他認為中國史家歷代所犯的錯誤中沒有一個像“正統論”的毒害這么大的。因為所謂“正統”,即“以為天下不可一日無君也,于是乎有統,又以為天下無二日民無二王也,于是乎有正統。統之云者,殆謂天所立而民所宗也,正之云者,所謂一為真而余為偽”。[1](P527)并列出六條所謂正不正的依據后,發現它們之間是相互矛盾,沒有一個能夠作為真正的憑證。如:一為本朝辯護,北宋尊魏,南宋尊蜀,都是為了自己政權的正統地位;二為宣揚奴性和神話帝王,正統產生的本質是“自為奴隸根性所束縛,而復以煸后人之奴隸根性而已”。[4](P51)并由此提出應學習西方以國民作為史學主體做法,以“國民”取代天子在統治中的地位,認為所謂“正統”應當是在國家而不是在君主一人,在民眾而不是君主一人,再一次強調了他的“民史”主張。

梁啟超對傳統史學的猛烈批判簡而言之就是“四弊二病”,認為這是“中國之舊史”的致命弱點,也是由此導致中國國家思想至今不能興起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國的群力,群智,群德不能發生,群體不能成立的原因之一。所謂二十四史幾乎成為了“二十四姓之家譜”,是墓志銘,相斫書,蠟人院的偶像。他認為:千百年來史家“陳陳相跡”,毫無創作可言, 是中國無新史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最終導致中國史學“外貌雖極發達,而不能如歐美各國民之實受益矣”。[1](P521)梁啟超對傳統史學的批判盡管有些偏激過頭之處,卻也擊中要害。封建舊史是封建時代的產物,層層堆積,封建意識根深蒂固,近代史學要為自己開辟道路,就必須以凌厲的攻勢,廓清其謬誤,使人們猛醒過來,認清封建毒素的危害。因此梁啟超才會大聲疾呼實行“史界革命”,創造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新史學。

梁啟超在《新史學》中述說了近代史家與古代史家的不同“近世史家之本分,與前者史家有異。前者史家不過是記載事實;近世史家必說明其事實關系與原因結果。前者史家不過記述人間一二有權力者興亡隆替之事,雖名為史,不過一人一家之譜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間全體這運動進步,即國民之經歷及其相互之關系。” [6](P354)

以上這些批判性的觀點,從現在看不免虞淺夸大,但在當時確是振聾發聵,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對此呂思勉是這樣看梁啟超的新史學的:“談到新史學來,總有一個不能忘掉,而亦不該忘掉的人,那便是梁任公先生。梁先生的史學,用嚴格的科學眼光看起來,或者未能絲絲入扣。從考據上講起來,既不能如現在專家的精微,又不能如從專講考據的人的謹嚴,所以他的作品,在一時雖受人歡迎,到將來算起總帳來,其說法是否被除人接受還是有問題,但他那種大刀闊斧,替史學開辟新路徑的精神,總是不容抹煞的。現在行輩較前的史學家,在入手之初,大多數是受他影響的……所以其影響學術界極大”。[7](P469)可見梁啟超新史學當時在史學界影響極大。

(二)對新史學框架體系的探索。

梁啟超認為新史學要超越舊史學,就應以進化論作為指導,來探討和敘述人群進化和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揭示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他說新史學要“記述人間過去之事實”,還必須“說明其事實之關系,與其原因結果”,“探察人間全體之運動進步”,及“其相互關系”他認為地球上人類和一切事物都是依照進化規律發展的。因此他認為新史學的任務,就在于“敘述人群進化之現象,而求得公理公例”,[1](P525)然后才能使后人依此去尋找他們的幸福。這是我國學者運用資產階級社會進化論對歷史及史學的目的、任務所作的第一次明確的闡述,在此基礎上,梁啟超進一步指出,歷史不是直線式的發展,而是有進有退的螺線式發展,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所謂“一治一亂,治亂相循”的觀點是錯誤的。

在歷史進化觀的指導下,梁啟超還嘗試把舊史分成上世、中世、近世等三世,并對其中的學術思想進行不同于舊史的分期[8](P324)。盡管他的歷史分期法并非完全科學,但相對于以朝代為斷代的舊史而言,已有所進步。由于單純的進化論無法也很難解釋紛繁的歷史現象,所以梁啟超還吸收了當時非常流行的地理環境決定論到新史學研究當中,認為一定的文明是由相應的地理環境決定的,只有將地理與歷史相緊密的聯系分析才能真正地認識文明。由此他提出了寒帶的人由長期生活于惡劣環境,因而性格兇悍且善于戰爭,溫帶的人由于優越的環境而性格文弱且長于文化,這也是我國歷史上多是北方民族侵略南方民族,并多次獲得成功的原因。這些理論相對于舊史的民族論和正統論來說,他看到了地理環境對于人類歷史發展有密切的關系,是具有進步意義,但是梁啟超過于夸大地理環境對于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且又簡單照搬西方地理環境決定論,未能對中國歷史作深入分析,缺乏嚴謹的考證,雖然影響很大,但很難有說服力。此外梁啟超在批判舊史以帝王將相為中心的英雄史觀的同時,也采納了當時西方流行的新英雄史觀,認為歷史是離不開英雄的,英雄與時勢的關系是“英雄固能造時勢,時勢亦能造英雄,二者如形影相隨,未嘗少離。”,“英雄與時勢,互相為因,互相為果,造因不斷,斯結果不斷,”[3](P212-213)由此提出來古今中外的歷史是由少數偉人所造的,同時他又認為沒有眾多國民等“無名英雄”,所有的英雄偉人也是難以出現的。這種折衷的英雄主義觀相對于單純的以帝王將相為中心的舊史有進步,這種史觀也反映了他在這一時期政治上所主張的改良主義觀點。在歷史觀上,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理論的影響,他對文化與歷史的作用十分重視,認為“學術勢力左右世界”,由此寫出了許多關于學術研究的著作。在編纂體例上,他還批判舊史因循守舊,不知創新,認為應打破舊的紀傳體、編年體等舊體例,采用歐美的章節體編著新史,并在他的著作中進行嘗試。這些都是他所提出的新史學理論框架,盡管比較籠統,但是也對新史學的發展規劃了方向,對后來的史學發展有重大借鑒作用。在論述了對新史學的界限后,梁啟超從史學自身出發,提出新史學應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體,認為“凡學問必有主、客觀二界”。[9](P525)史學必須合此二觀,才能創出傳史,梁啟超把歷史哲學與“良史”聯系起來,強調史家主體修養的重要性,其中包含了對歷史觀的重視,又不忽視客觀環境,這是新史學的一大妙筆。在史學的作用與功用上,梁啟超以“經世致用”為思想,認為“史學,學問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之源泉也。”[1](P515)將史學的地位置于啟發民智,激發愛國心的重要地位,這也體現了他在這一時期主張的史學要為國民服務的主張。

由上述可知,梁啟超“新史學”理論的哲學基礎,就是資產階級的社會進化論,并輔以地理環境決定論、英雄史觀和文化史觀等。它主張以發展變化的客觀歷史為研究對象,探索“人群”的進化,進而追尋社會經濟、文化、思想等一切領域的進化規律。它大力提倡學術的“致用”,強調提示歷史的“公理公例”。讓后人“循其理率其例以增幸福”。因此,可以說這種理論已突破了封建史學的束縛,遠非其所能比。在中國史學發展史上,從世界觀到方法論,梁啟超的“新史學”理論都標志著一個嶄新時代的到來。因而在這個意義上說,梁啟超是中國資產階級新史學的開創者并不為過。然而正如同時代許多學者一樣,梁啟超的史學觀也是不完善的,他只是簡單吸收了西方新史學觀應用于中國傳統史學的研究中,給史學研究注入了新的氣息和思想,而未能完成真正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任務。

(三)梁啟超對新史學的反思。

由于這一時期的史學理論和方法主要是從日本轉譯過來的,并非完整的西方史學理論,所以當另一次更新的文化思潮開始沖擊中國傳統文化時,人們又不得不對20世紀最初幾年思想文化界“革命”重新認識時,“新史學”的倡導者梁啟超首先對自己提出的“新史學”作出了認真的反思。梁氏認為“對于‘今文學派’為猛烈的宣傳運動者,則新會之梁啟超也”, “其后啟超等之運動,益帶政治的色彩……蓋學術之爭,延為政爭矣”,“啟超在思想界,其破壞力確不小,而建設則未嘗有聞,晚清思想界之粗率淺薄,啟超與有罪焉”。[10](P68-73)通常人們談到梁啟超時大都注意他在政治上的變化,卻很少談到他本人在思想上系統的反思。概述起來有以下幾點:

其一,梁啟超承認自己思想上是變化的,是“保守與進取常交戰于胸中”,因而常常自相矛盾,甚至“不惜以今日之我,難昔日之我”。[10](P70)認為這只是他個人性格弱點而已,并非如人們所說的完全由于政治立場和態度決定的。

其二,梁啟超認為由于自己起初參與的運動多帶政治色彩,并多以民權論來抨擊政治,借談論舊史的得失來倡導其政治主張,從而導致“學術之爭延為政爭”。[10](P69)這也是20世紀初他提倡“新史學”和“史界革命”等口號的初衷,其目的在于社會變革而非學術變革,是利用史學“經世致用”功能,強調史家應發揮在史學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以史學為“愛國心之源泉”,推動社會變革武器,甚至于變成黨派之爭的工具,“新史學”開此先例,長期影響了近代以來史學的發展。“晚清代思想界之粗率淺薄,啟超與有罪焉”,[10](P73)這是多么深刻的自我批評,這也是后來許多學者在研究清代史學思想時所應具有的態度。

其三,新史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梁氏認為外來思想學說應無限制的盡量輸入,但必須是“該思想之本來面目”,并“具其條理本末”,而“啟超務廣而荒,每一學稍涉其樊,便加以論列,故其所述者,多模糊影響籠統之談,甚者純然錯誤,及其自發現而自謀矯正,則已前后矛盾”。[10](P73)然而這并非是梁啟超一人毛病,近代以來凡引進外來學說的人幾乎都有這一通病。這也就不能完全歸罪“新史學”,但這些現象在研究20世紀史學時,卻是無法回避的問題。

總之,梁啟超對新史學的反思也應該成為其新史學理論的內在組成部分,我們從中真切地體會到了他的史學批判精神,這是一個史學家最為可貴的財富。

(四)梁啟超晚年對“新史學”的創作實踐及其成就。

在梁氏后期的作品中,如《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歷史研究法》及其補編等著作的編著和思想較前期已有明顯的成熟與進步了,不再是單純空洞的批判舊史和空談新史學理論,而是將理論付諸實踐,從中國傳統史學出發,從中國特定的文化背景、政治制度中立論,思考中國史學的發展趨勢,力圖能找到一條不同于西方民史,又具有中國特色的史學理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是梁啟超自《清代學術概論》之后關于清代學術的又一巨著。在這一論著中,梁啟超更加具體地對清代的哲學、經學、史學、考古學、地理學、金石學、文獻學、美術學、及歷法、算術、水利等各門類進行綜合述評,又幾乎有每本專著的簡要介紹。全書涉及的各派學者六百余人,列名介紹的著作近千種,其規模之宏瀾,是前所未見的,可謂當時清代學術的百科全書。在《清代學術概論》和《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梁啟超已突破封建學者凝固、僵化的觀念,以發展的觀點,從學術和政治的相互關系,及學術思想本身的淵源繼承關系,去探尋各種學術思潮的興起,發展、衰弱,給人以鮮明的歷史感。很顯明,這二部著作的思路和《新史學》對傳統文化的思維是不一樣的。因為梁氏認為清代思潮是對宋明理學的反思,是對古代漢學的“經世致用”的復古, 是與歐洲文藝復興相類的關系,是不能忽視和輕意否定的[11](P3-11)。

1922年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文中,雖然他對傳統史學仍有嚴厲的批評,但他已看到了其中的重要價值。因此他在文中批評了全盤否定史學遺產的見解。他說,“中國歷史可不讀耶?……舉凡數千年來我祖宗活動之跡足征于文獻者,認為一無價值,而永屏諸人類文化產物之圈外;非唯吾儕為人子孫者所不忍,抑亦全人類所不許也。”[12](P3)他對中國二千年史學的不滿意, 是因為大多史家沒有創新精神。但他對于中國史學史的史家還是作出了積極的評價,尤其是對劉知幾、鄭樵、章學誠三人尤為推崇。認為自從有這三人,中國才有了所謂的史學。在文中,他還提出“史之改造”的任務,以適應近代社會的需要,他從史學的功用,史學的目的,史學的范圍,歷史的客觀性質,歷史表述等有關的歷史理論問題進行闡述,期望能使中國史學有一個大的變化。在《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中,梁啟超從文化史的角度第一次較為系統地闡述中國史學史的框架,認為中國的傳統史學是世界上最發達的,應該形成獨立的史學史學科。對于史學史的框架,梁啟超認為中國的史學史最少應特別注意: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學的成立和發展;四、最近史學的趨勢。梁氏的這一構想,成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以前中國史學史書的基本框架,也對以后的史學史的寫作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2](P250-265)。在梁啟超所設想的最近中國史學的趨勢中,他特別分析了史學史的一些缺點,諸如清代以來史家只注意史料的考證,史料的鉤沉,打無所謂的筆墨官司以及清人經學沉溺于輯佚之中所帶來的諸多不良風氣,而忘了思考史學的大勢,失卻了史學史應有的宏大歷史觀。所以梁啟超后期的著作多是綱領性的論述,而未能加以細化、論證,其目的就是為了進行新通史創作時所用,但未能如愿以償,我們也就無從知曉梁氏的新通史如何了。但僅從這三部梁啟超后期著作中已能看到其史學理論上的進步,這也說明了梁啟超在史學上的巨大創造力和開闊眼界。

二、梁啟超史學新思想產生和變化的原因

盡管梁啟超的史學著作和研究方法及指導思想上先后變化很大,甚至有時前后自相沖突,但這并未影響他被稱為“理論與實踐并重的世界巨匠”,“也是才識兼長和影響最為廣泛的現代史林泰斗”。[5](P272)他的成功,首先是因為他對傳統經史文獻有深厚的功底。正是因為他精通經史詩文,并有良好的造詣,且師從康有為學習過公羊說,積累了豐富的整理古代文獻方法和清代學者的成果的經驗,因而能在接觸西方史學新觀念及進化論后能大膽的對傳統史學的陳腐教條進行批判,在學術上進行理論創新。其次是梁啟超本人能夠大力吸收西方新思想和新理論為已用。梁氏所處的時代是中國社會發生巨變的時期,國家內外交困,西方的理論正值輸入中國的強勢期,當時的進步人士都在思考和尋找中國的出路,而作為資產階級改革派的梁啟超本人又處于政治前沿,對于傳入的西方學術理論他能夠盡收為所用,從而超越“經世致用”史學家范疇,以西方史學理論和進化論思想為指導發起“史界革命”,創造出他認識的新史學。最后梁啟超之所以能在20世紀初提出新史學理論,并取得巨大的影響,這是與他本人能夠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開闊的新視野是離不開的。當然由于梁啟超本人未精通西文,所以他的理論指導只能吸收一些已翻譯的史論,而未能吸收西方最新的史學理論作為指導,因而他的理論不免有“淺且雜”之譏,但就當時情況而言,其開創之功是不可抹殺的。

梁啟超的新史學思想是多變的, 這與他一生都在接受新理論及學說,在政治上主張是多變是離不開的。二十世紀初,他撰成《中國史敘論》、《新史學》等文,他在文中以激烈的言辭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對傳統史學的嚴重毒害,成為當時“史界革命”思潮中啟迪人們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新史學》一文不僅提出要摒棄舊史的封建性、因襲性及體裁陳舊等弊病,更是提出要以西方的民史觀為指導,寫出能總結再現人群進化,表現史家創造精神和獨到見解的新通史,也闡述了歷史應體現“歷史演變進化關系及其公理公例”等進化論為核心的新史學理論,為近代史學的初步發展規劃了方向。這些理論除了梁啟起本人能吸收當時西方的思想和史觀作為理論指導外,還與他本人在當時一度主張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統治的思想有關,同時也是他在綜合了自己所學的公羊學說和西方進化論和近代國家學說后,對中國在學術上何去何從的一次思考后的反映。梁啟超對傳統史學的猛烈批判, 是建立在以西方史學觀和進化論的綜合之上,加之他本人興趣廣泛多變,而未能得到充分論證,其所倡導的新史學指導理論也為后起的胡適、傅斯年所提倡的史學理論所替代。

三、梁啟超新史學思想的影響和借鑒意義

梁啟超新史學雖然距今已有一個多世紀了,但重讀他的作品仍能感受到他對傳統舊史的批判和繼承精神,他所倡導的新史學理論和對中國歷史的研究法,對當今史學研究仍有諸多啟示。20世紀初,在社會變革思潮方興未艾之際,梁啟超在縱觀了中外社會歷史和現狀后,聯系中外史學的差異,大聲疾呼“史界革命”,對當時傳統史學進行猛烈批判,提出創作出適合時代發展需求的新史學,從而推動社會變革,樹立國民的民族精神,實現民族自強。在當時民族危難,國家內外交困之際,梁啟超的《新史學》通過對傳統舊史的批判,無情地揭露了封建思想對人們思想的束縛,推動了人們思想的解放。然而正如梁啟超和其他史家對他的新史學的評價一樣,梁啟超早期的史學觀是有不足的。主要是他把史學與政治聯系得過于緊密,在方法上以偏概全,片面否定傳統史學,而未能發現傳統史學的長處;在理論上只是簡單地將西方史學理論用來改造傳統史學,而未能形成自成一體的理論體系和論著[13](P265)。而到了晚年,梁啟超的史學觀已較前期成熟,對中國傳統史學也不再是簡單否定與肯定,而是既有批評,又肯定其獨有的價值;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創作中國史學史的設想,并闡述了他認為有必要提倡的中國歷史研究法,尤其是對史學史理論的設想更是給中國史學史研究開辟了新道路。

梁啟超作為新史學的巨匠,他對近代資產階級新史學發展是功不可沒。而他對傳統史學的大膽批判和反思繼承的治史精神是他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當今進行史學研究不應忽視的寶貴財富。然而后世許多史學對待梁啟超的新史學的治史精神和著作并未能深悟其豐富內涵,只是簡單的照搬他猛烈的批判舊史,宣揚其政治主張的手法,對史學遺害不小。這種不正常的史學研究法在改革開放以后的史學界中已引起深刻反思,史學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進入一個嶄新發展的時代。在史學理論和史學研究取得重大發展進步之際,史學也面臨著日益邊緣化的困局,史學教育急需進一步普及和提高,使廣大國民都能對本國歷史較為熟悉,從而樹立起應有的民族精神和自豪感。

參考文獻:

[1]夏曉虹編.梁啟超文選(上)[C].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2]尹達編.中國史學發展史[C].開封: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3]謝保成編.中國史學史(全三冊)[C].北京:商務出版社,2006.

[4]吳懷祺.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5]白壽彝,陳其泰著.中國史學史第6卷:近代時期:1840-1919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齊思和.中國史探研[M].北京:中華書局,1981.

[7]呂思勉.呂思勉遺文集[M].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1997.

[8]宋衍申.中國史學史綱要[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9]麻天祥.中國近代學術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10]梁啟超.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

[11]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12]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外二種)[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13]瞿林東.中國史學的理論遺產[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覃宏亮(1987-),男, 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 欧美日本激情| 日本午夜影院|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色综合五月婷婷|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亚洲AV成人一区国产精品| 在线播放91| 亚洲成年人片|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www.狠狠| 色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 亚洲成人一区在线| 日韩欧美中文| 欧美a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国产精品va|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丁香婷婷激情网|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国产偷倩视频|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九色视频一区| 午夜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va在线观看|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国产av色站网站|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第页|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免费国产大片|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www.国产福利|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婷婷亚洲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免费高清a毛片| 亚洲aⅴ天堂|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不卡国语在线|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日韩美毛片|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 www.youjizz.com久久| 国产天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