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詞是我國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燦爛的明珠,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傳誦不衰。許多詩詞不僅以它優美的意境,和諧的音韻,高尚的文學藝術價值而膾炙人口,千古流傳,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科學現象和多彩的物理知識。所以我們在傳承古代文化的同時從中獲益的還應有隱藏其中的物理知識。在物理教學中引入詩詞佳句,使文學知識和物理知識互相滲透,可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
關鍵詞:古詩詞;蘊含;聲學知識
中圖分類號:G63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55-01
古詩詞是我國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燦爛的明珠,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傳誦不衰。江澤民同志曾指出,中國古典詩詞博大精深,有很多傳世佳作,它們內容深刻、意存高遠,也包含許多哲理,學一點古詩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許多詩詞不僅以它優美的意境,和諧的音韻,高尚的文學藝術價值而膾炙人口,千古流傳,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科學現象和多彩的物理知識。所以我們在傳承古代文化的同時從中獲益的還應有隱藏其中的物理知識。在物理教學中引入詩詞佳句,使文學知識和物理知識互相滲透,可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古詩詞中都蘊含著聲音的知識: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中的詩句“孤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其中涉及到聲音的產生、傳播、音色等知識。聲音都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寒山寺的僧人撞擊大鐘,大鐘受到振動而發出聲音。發聲的同時激起周圍的空氣振動,層層傳開形成疏密相間的聲波向前傳播,當傳到楓橋邊的客船上,這樣詩人就聽到了鐘聲。當停止撞擊時,發聲隨之停止,但聲波仍然在空氣中傳播,聽起來余音不絕。不同的發聲體制作的材料不同,結構也不同,發出的聲音也就不同。詩人能辨別出傳來的是鐘聲,而不是其它樂器發出的聲音,就是根據聲音的音色來判斷的。唐詩《小兒垂釣》中的詩句“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意思是過路的人向小孩打聽道路,小孩遠遠地向他招手,恐怕把水中的魚驚動跑了,同樣與聲音的傳播有關。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能在液體水中傳播。音就通過空氣傳播到如果路人問路發出聲音,聲水里,水中的魚就突然聽到聲音而受到驚嚇而跑開不上鉤了,所以小孩就“遙招手”。蘇軾《鷓鴣天》中有“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聽到小鳥在花的深處啼叫,并知道是杜鵑鳥,那是因為杜鵑鳥的音色和其它鳥的不同。盧綸《塞下曲四首之四》中有“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鼓皮振動,使鼓發聲。鼓聲很大,讓人感覺連山川都振動了。
1.酈道元的《三峽》中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的描寫。聲音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要發生反射現象,當反射回的聲音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就可以聽到回聲 。
2.李益的《喜見外弟又言別》中有“十年離亂后,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從“問姓”中想起初見的“舊容”,可見聲音中有一種特征讓詩人喚起了十年前的記憶,這種特征是音色。
3.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二首?其一》中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薄曇舻囊羯?。
4.李白的《夜宿山寺》中有“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這里的“高”指的是聲音的音調高。不過天宮里人不會聽到你說話的聲音,因為真空不能傳聲。
5.李白的《贈汪倫》中有“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薄諝饽軅髀?。
6.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中有“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薄曇舻漠a生與傳播;
7.孟浩然的《春曉》中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薄曇舻膫鞑?。
8.李白的《春夜洛陽城聞笛》中有“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薄曇舻漠a生和傳播。
9.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中有“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0.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中有“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薄后w傳聲。
11.劉方平《月夜》中有“更深月色半人家,蟲聲新透綠窗紗?!薄腆w傳聲。
12.李欣《望秦川》中有“客有歸欽嘆,凄其霜露濃?!薄獨怏w傳聲。自然界是豐富多彩的,古代的詩人在體驗生活,觀察、欣賞大自然的美景時,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而物理現象是普遍地存在于大自然中的,古詩中不免出現一些物理現象。詩人對生活的細致入微的刻畫,使這些科學現象隱藏在詩句的字里行間。以上所舉例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物理教學中,我們可以挖掘出古詩詞中所蘊含的其它物理知識,不僅能培養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培養積極健康的人文品質,讓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