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戰時期,眾多美術家云集桂林,抗戰美術運動波瀾壯闊,盛況空前。為桂林美術團體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并賦予抗戰美術團體強大的革命性與斗爭性。他們以畫筆為武器創作了大量的抗戰題材的優秀作品,并積極舉辦各種畫展、創辦刊物、出版著作、開展學術研究推動了全國抗戰美術運動的發展。桂林美術團體的文化救亡運動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關鍵詞:桂林;美術團體;文化城;革命性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57-01
桂林以“山水甲天下”聞名于世,向來是文人墨客游覽的好地方。但是當民族危機已經到了最后的關頭,烏云已覆蓋漓江兩岸的時候,桂林已不再是世外桃源。那里的人民和全國人民一樣,發出了“最后的吼聲”,抗戰的號角吹響了桂林的山山水水。“七七事變”之后,由于北平、上海、武漢、廣州等大城市的淪陷,全國各地的美術家云集桂林,抗戰美術運動波瀾壯闊,盛況空前,美術團體如雨后春筍,在街頭出現了抗戰宣傳畫,在劇院里演出了抗戰戲劇和歌詠,抗戰的文學與詩歌發表在各種報刊上面,抗戰木刻也得到展覽。八年抗戰期間,桂林這座古老寧靜的城市,一躍成為文人薈萃、經濟發達、文化昌盛的繁華都市。他不僅是廣西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而且也是國民黨統治區的著名城市,對整個抗戰事業產生了重大影響。
抗戰時期的桂林,藝術名人云集,抗日救亡文化運動空前高漲,盛況空前,影響深遠,被譽為“文化城”。生活在“文化城”時期的秦似曾說:“桂林文化城對于在抗日大后方宣傳抗日,宣傳團結進步,宣傳中國的歷史必由之路曾經作出過巨大的貢獻。桂林文化城這一段歷史,同中國現代革命史、中國現代思想文化史、中國現代文學史,都是緊密相關,有著多方面的聯系的,是占有著一定的歷史地位的。”1938年冬至1944年9月湘桂大撤退的六年間,桂林的文化事業相當發達,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當年聚集桂林的知名畫家多達250名。美術團體、院校如雨后春筍,美術刊物、專著逸出,美術團體、院校多達40多個,創辦刊物26個。聚集了如黃新波、李樺、豐子愷、廖冰兄、徐悲鴻等中國美術界的中堅力量。成立的藝術團體有: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桂林分會、中華木刻界抗敵協會桂林分會、中華全國漫畫家抗敵協會桂林分會等。這些團體,經常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宣傳活動,舉行各種專題報告會和座談會,開辦文學講習班和藝術訓練班,還組織文藝工作者赴前線慰問,進行戰地采訪,有不少活動意義深遠,影響頗大。出版發行事業也得到蓬勃發展,先后在桂林創刊和副刊的報紙雜志,種類繁多,琳瑯滿目。其中影響比較大的藝術類刊物有《木藝》、《工作與學習·漫畫與木刻》、《戰時藝術》、《音樂與美術》等。抗戰時期桂林舉辦的各種畫展多達240個,幾乎平均每年都有30多個畫展舉辦。例如1943年元旦,同時舉辦的畫展竟多達六七個,次數之多,實屬罕見,可謂盛況空前。其中影響較大的畫展有:魯迅先生逝世三周年木刻展、第一屆全國漫畫展、全國木刻十年紀念展、籌建工作室募捐美展等系列展覽活動。
“七七”事變之后,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北平、上海、武漢、南京、廣州等城市相繼陷落,而桂林地理位置優越,地處廣西內陸東北角,未受到太大影響。因此這里便成為了當時文人墨客的臨時避難所,而且成為連接大后方和其他地方的中轉站。當時桂林的交通十分便利,擁有相對完善的交通網。如有鐵路連接西南、華中、華南,戰略上可進可退,南下香港南洋,西轉昆明重慶,均有回旋的余地,不想重慶隅于偏遠一角,進退頗為不便,因而人們愿集結于此。再加上桂林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大量天然溶洞,為人們躲避敵機的轟炸提供了天然的“防空洞”,使人們擁有相對安全的工作學環境。桂林優越的地理條件,使得大批文學藝術家們出于安全、工作環境、經濟能力等諸方面因素考慮,選擇留在桂林,而不再愿意跋山涉水西進。據統計,當年在桂林較知名的藝術家就多達二百五十名,幾乎集全國文學藝術界名人于一地。其中,著名木刻家有:李樺、賴少其、黃新波、劉建庵等;著名漫畫家有:葉淺予、廖冰兄、余所亞、特偉等;著名國畫家有:徐悲鴻、豐子愷、張大千、何香凝、趙少昂、李可染、關山月等。如此多文化名人齊聚居桂林,是史無前例的。當時報界評價:“留桂的文化工作者, 無論質和量有一個時期占全國第一位。”他們大都目睹過燒焦的國土,血染的山河,耳聞過痛苦的呻吟,憤怒的吶喊和隆隆的炮聲。國恨家仇喚醒了他們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民族解放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深深地在他們心理扎下了根。這是一支強大的文化藝術骨干隊伍。他們抱著“藝術救亡”的理想,在桂林成立各種文化藝術社團,舉辦各類文學藝術展覽,創作大量反侵略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組成了文學藝術界的抗日統一戰線,同舟共濟,有力地促進了桂林抗日文化藝術運動的蓬勃開展,為中國及世界反法西斯斗爭事業做出了卓著貢獻。
結語
抗日戰爭,在中國的現代史上是一場最偉大的社會變革運動。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最后決戰,而且是喚起全民覺醒、促進革命文化的原動力,它在我國現代文藝史上譜寫了極光輝的一頁。抗戰期間的桂林各美術團體成為世界各國反法西斯文化戰士中一員,他們為了消滅法西斯走到一起,以筆帶槍,忠誠的履行了反戰的神圣職責;那些不能直接參戰的,則以他們的文藝作品,通過不同的渠道,匯入到這股反戰的洪流中來。當時的桂林成為國際反法西斯文化的一個縮影,國際文化,在這里進行大融合、大交流,起到了“幫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敵人作斗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益群.《抗戰時期桂林美術運動》,[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年09月第一版(上冊)。
[2]劉文俊.《抗戰文化城的社團》,[M]. 合肥:黃山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3]曾度洪,覃樹冠,魏華齡.《桂林簡史》,[M].南寧:廣西民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第一版。
[4]黃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美術活動史話》,[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5]魏華齡,曾有云.《桂林抗戰文化研究文集》,[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9月1版。
[6]馬玉成.《抗戰旌旗匯桂林》[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注:本課題來源: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壯族自治區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項目編號:YCSW201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