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知識產權法中的權利窮竭原則,學術界歷來有不同見解。權利窮竭產生的原因是什么,知識產權中的三大權利即著作權、 專利權、 商標權在各自領域是否能構成權利窮竭呢?本文試從知識產權法與物權法發生沖突的角度展開論述,探究權利窮竭的產生原因及特征。
關鍵詞:知識產權;物權;權利沖突;權利窮竭
中圖分類號:D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63-01
權利窮竭也稱為權利用盡, 它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的范疇。權利窮竭原則是著作權法、專利法和商標法中都適用的原則。其基本含義是, 當知識產權人或其許可人將承載知識產權的產品合法投入市場后, 其他人再次分銷該產品的行為將不受權利人的控制, 即不需要征得知識產權的權利人同意。也就是“當含有知識產權的商品以合法方式銷售或分發出去后, 無論該商品輾轉到何人之手,知識產權人均無權再控制該商品的流轉。”①權利窮竭顯然是對知識產權人所進行的一種限制。
一、 權利窮竭產生的原因
眾所周知,知識產權具有專有性的特征, 但它的專有性總是伴隨著諸多的限制。 例如知識產權具有的地域性和時間性特征就是對其專有權利的一種限制。 此外諸如專利權的強制許可、著作權的合理使用、 商標的先使用權等也體現了對知識產權的限制。提到對知識產權的限制, 普遍的理解是知識產權的客體是科學、技術、文化等精神領域的知識產品,其推動著社會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因此,對知識產權的限制是為增進社會公共利益。諸如專利權的期限、 著作權的合理使用等均體現了這一價值取向。②
知識產權的權利窮竭原則也是對知識產權的限制之一, 但這一限制體現的并非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博弈的結果,而是知識產權和物權沖突博弈的結果。如果一項產品含有知識產權,則在這項產品的貿易過程中,知識產權與物權發生沖突會影響到商品的自由買賣。權利窮竭原則在知識產權與物權間找到了一個均衡點。
物權是對世權而知識產權一般也具有排他性,知識產權的排他性又稱為專有性。當同一類型的權能發生沖突時,多依靠專有性和排他性來權衡,其具體表現為對同一客體上權利的專享和對其他人權利的排斥。然而,兩種不同性質的權利間生沖突將如何權衡呢?作為物權載體的物品有時也會承載知識產權。這使得知識產權的專有性和物權的排他性產生沖突幾乎成為必然。知識產品與知識產權密不可分, 使得知識產權的行使必然會影響到到物權的行使,反之亦然。知識產權與物權二者作為抽象的概念略顯空洞,尚看不出兩者沖突的痕跡。兩者的沖突經常發生在更為具象的權能層面,即知識產權權能對物權權能的不能抵抗。物權人對作為物權載體的知識產權產品享有占有、 使用、 處分、 收益四項權能。占有權能指所有權人對于標的物為管領的事實。占有權為所有權的事實的權能。對于這種管領的事實, 知識產權中沒有哪一項權能可與之對抗。 因此,占有權通常不會與知識產權發生沖突。而當消費者使用、處分產品以及基于產品獲取收益時則可能與相應的知識產權發生沖突。專利權、 著作權、 商標權是知識產權的構成主體,這三項權能作用各異, 其權利沖突的情形也各不相同, 這就預示了權利窮竭原則在知識產權三大領域的適用情形有所不同, 有其個性。③
二、 著作權權利窮竭
著作權可細分為著作財產權和著作人身權,這二者又可以進一步細分。因此著作權權利窮竭更為復雜。著作人身權只與作者人身相聯系而沒有財產屬性,這使得其不會與物權發生沖突。權利沖突的根源在于承載知識產權的產品本身與知識產權在特定場合會難以相容。承載知識產權的產品,體現其物權價值時必然要借助于產品本身。因此著作財產權要基于產品自身來體現其價值。著作人身權則不必通過物質載體來實現,不會被特定化在某一件具體的著作權產品之上。著作權人享有的著作財產權主要作用是為權利人獲取經濟利益, 但著作財產權價值的實現往往要借助產品本身。有鑒于此,筆者認為著作財產權的實現要依托于每一件著作權產品上個別地、 特定化地實現。而這樣必然會導致著作財產權與物權發生沖突。值得一提的是,著作財產權由多項權能組成,但并非所有權能均會與物權發生沖突。能與物權產生沖突的往往是以下幾項權能:第一是發行權,我國的著作權法僅僅規定了統一名稱的發行權,并無再細化出更下位的銷售權等權能。發行權與物權的沖突主要表現在對知識產品處分權的阻礙上。發行權財產利益的實現是必須要將知識產品具體物化于一定的實體上,通過相應的物質載體實現利益的獲取。而物權人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會將知識產品進一步銷售,其產品必然與發行人所發行的知識商品發生沖突。對于發行權人來講,其發行權在第一次發行中已實現了其財產利益,所以就有必要照顧物權人, 讓其發揮對物的處分權。其次是出租權。由于出租權具有專有性的特征,因此承載出租權的產品的物權便會受到影響,這里主要指物權中的收益權受到了限制。對于影視產品的創作成本和復制成本有著天淵之別,所以為了維護物權人的利益,對于諸如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 計算機軟件等知識產品規定了出租權以對抗物權。最后, 是美術作品的展覽權。《著作權法》第18條規定美術作品原件所有權的轉移,并不等同于其的著作權的轉移, 但美術作品原件的展覽權由原件所有人享有。這一條規定是基于美術作品本身的特點來制定的,因為美術作品的價值主要是體現在其自身的價值,而其復制品等承載的價值卻相當有限。筆者傾向于認為它更多的是一種權利窮竭, 而非轉移。
三、 商標權權利窮竭
較著作權來說,商標權的權利窮竭更簡單一些。商標權由使用權和禁止權兩項權能組成。使用權意味著商標權人對其注冊商標享有支配和使用的權利; 而禁止權是指商標權人有權禁止他人未經許可擅自使用其注冊商標的權利。商標權權利窮竭的原因也是與物權發生了沖突, 商標權只有在阻礙到所有權人或用益物權人權能實現時才有可能窮竭。商標權中的禁止權并不會窮竭。因為禁止權是一種消極的權能,其體現在禁止他人非法使用商標的侵權行為。也就是說, 禁止權是在其商標權受到侵犯時用于對抗侵權行為的。由于禁止權對商標權僅具有消極作用,所以不會物權發生沖突。商標權中的使用權有可能發生權利窮竭。商標權中的使用權具有獨占性權,這種獨占性是其與物權發生沖突的導火索。此外,應引起注意的是商標使用權的窮竭將導致商標反向侵權行為合法化的隱患。商標反向侵權行為是指未經商標權人同意將其注冊商標撕掉或去除,換上自己注冊的商標的他人的商標, 再將更換商標的商品投入市場。④2001年我國商標法做出重要修改,反向侵權行為已被確定為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平心論之,現行法中的反向假冒是有其依據的,將它理解為商標權窮竭的例外情況更加合乎情理。
四、專利權權利窮竭
專利權主要體現為獨占實施權以及由其衍生出來的收益權與處分權, 如實施許可權權、轉讓權、標記權、放棄權等。我國專利權相關立法并未明文規定權利窮竭規定。《專利權法》中最貼近權利窮竭原則的是第63條,該條第一款第(一) 項如是說:專利權人制造、進口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而制造、進口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商品售出后, 使用、許諾銷售或銷售該產品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綜上所述, 知識產權權利窮竭產生的原因在于知識產權中的相關權能與物權中相關權能相沖突而產生的。為保證物權人合理行使其權能,知識產權法在進行制度設計時,對知識產權中的一些相關權能做出了相應的限制,這就是知識產權相關權能的權利窮竭原則。縱觀該原則在知識產權三大權利中的體現,以專利權法的規定最為完善、科學,而著作權法、商標權法尚未吸收這一科學理論, 有待于立法的完善。
批注:
①王春燕著:《貿易中知識產權與物權沖突之解決原則》,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03年第一期。
②梁慧星著:《物權法》, 法律出版社, 1997年版。
③陶鑫良、單曉光著:《知識產權法總論》, 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4年版。
④鐘瑞棟《版權窮竭制度的法哲學思考》,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