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政策是伴隨著新聞事業的發展而產生并逐步完善的,我國新聞政策的產生與發展有著特殊的國內條件。迄今為止,新聞政策始終體現著國家的政治策略,在新聞輿論的導向方面、在調整新聞媒介與政府政黨關系方面、在新聞政策與公眾的關系方面依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新聞政策;產生;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64-01
一、新聞政策的產生
新聞政策是影響媒介生存和發展的諸多因素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所有的媒介體系都體現了它們所在國家的政治與經濟體系的價值取向。盡管國家一體化已是大勢所趨,但印刷及播出系統仍處在各國政府的控制與管理之下?!盵1]可見新聞政策是與國家、與新聞業緊密相連的,集中體現了國家對新聞業的態度和價值趨向。
1949年到1956年,是我國建國后的一個過渡時期,新聞媒體在這個時期完全處在一種“媒體國家化、報道宣傳化”的狀態。在1956年后近20年的政治旋渦中,我國的新聞政策幾乎被領導者的個人意志所左右。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新聞傳媒在國內外重大事件和突發事件的報道上都有了比以前大得多的自由度。1992年至今,是我國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全面發展時期,黨政信息開始逐漸公開化,同時世界范圍內的信息化和網絡化趨勢,使得媒介市場國際化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新聞政策的調整與發展以“確保正確導向、增強國際競爭力”為目標指向,在“改革、發展、穩定”之間、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在“繁榮與管理”之間,尋找新聞事業的發展契機和發展路徑,黨和政府對多種政策目標進行了調整。
新聞政策在不斷的進步和完善,對新聞事業的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它在對信息源的控制上、相關政策的規定上仍存在著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新聞政策的執行方式上,政黨、政府對媒體“耳提面命”。由于我國民主法制不健全,我們的傳媒是黨領導下的宣傳機構,是政府的職能部門?;诖?,一個系統的內部機構如果要對系統本身進行監督,就必須有來自系統最高決策者的授權和認可,而這其中就是給與它知情的權利。但中國大眾媒體的知情權又被它的行政級別所限制,這種職權的限定就造成對敏感問題的報道要經過層層審查,稍有不明之處便采取回避的態度,因此新聞傳媒在有關事件的報道上失去了自主性和積極性,有時候甚至會由于上層部門的層層審批而使新聞報道失去了時效性。
(二)新聞政策為新聞報道設置了許多“禁區”,對媒體的新聞選擇構成“無奈”。任何一家新聞傳播機構在進行新聞選擇時,需要考慮的除了新聞價值外,還有一些其他因素。
(三)新聞政策對網絡媒體的某些管理失當。當前,我國有關新聞傳播的法律法規本來就不健全,面對互聯網帶來的新的新聞傳播模式,許多的行政手段和法制建設更顯滯后。
(四)新聞政策之下的新聞發言人制度不完善。不少部門配備新聞發言人主要是為了統一宣傳口徑,以免影響良好的形象?!靶侣劙l言人在一定的空間限度內有權適當調解權力機關信息保密原則與新聞傳媒要求充分披露信息之間的矛盾。但是,既然發言人是權力機關派出的,那么更多要表現的是政策議程對傳媒議程、公眾議程的引導?!盵2]結果導致“最大的信源控制,當屬政府機關、組織機構、集團勢力,他們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故意封鎖新聞、壟斷新聞。
(五)新聞政策規定的疏漏或失當。假藏羚羊獲獎照片以及其他一些虛假新聞照片的出現引起我們很多的思考,除去PS技術、攝影記者為了私人利益修改照片等原因外,不容忽視的原因是我國新聞政策的失當,它并沒有明確規定:獲獎新聞照片不得拼湊、合成,否則要承擔一定的后果,所以致使攝影記者心中沒有一個參照的準則。
二、新聞政策的重要性
新聞政策是政黨、政府對新聞事業規定的準則,它在國家管理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對新聞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新聞政策直接關系到新聞輿論的導向作用。新聞政策規定對“重大群眾性騷亂”和恐怖主義行為的報道,應由新華社統一發稿,這就避免了多口發稿引起的口徑不一,和防止了對同一事件發出互相矛盾的信息和評價,避免了給工作造成被動,新聞輿論就不會造成混亂。如2003年的“非典”,政府通過新聞媒體向公眾報道客觀事實,并提醒大家做相關預防措施,就避免了公眾由于不了解事實而妄加猜測,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公眾恐慌及社會動蕩,
(二)新聞政策體現出不同時期政黨、政府的相關政治策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現實條件下,新聞政策中體現的政治策略有著很大的差異。以我國為例,建國初期,政治策略就是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一切政策應體現官方意圖,而當時的新聞政策也是“報紙國家化、報道宣傳化”,置公民知情權于不顧,而到改革開放時期,國家的政治策略開始開放化,言禁打開,政府信息開始公開化,公民有了一定的知情權和發言權。這兩個時期的政治策略不同,因此新聞政策也隨之不同。
(三)新聞政策在調整新聞媒介與政黨、政府的關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聞政策制定相關規定,通過新聞媒介這一重要的輿論工具,對政黨、政府進行公開監督,促進政府的廉政建設與政治民主化進程。
(四)新聞政策使新聞從業人員在進行新聞選擇時有了一個參照的準則。新聞政策是政黨、政府規定的新聞從業人員必須遵循的準則,確保了新聞事業正常、有序的向前發展,使新聞傳播人員在進行新聞選擇時有了一個參考與比照的標準,新聞工作人員能夠沿著新聞政策這條活動的“準繩”,為黨和國家服務,為人民群眾服務,有了這條“準繩”,新聞工作者在遇到某些新聞事件時就不至于盲目,無所適從,促使其在新聞價值與新聞政策之間進行取舍。如我們的記者遇到一些自己認為很有新聞價值的新聞素材,但這些素材可能有一些反動的意味或與國家的倡導、主張不一致的,新聞政策的規定就不允許其進行報道,記者就得另尋素材。
(五)新聞政策在調整新聞媒介與公眾的關系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新聞傳播活動與公眾利益發生沖突時,新聞政策起到限制和監督的作用,如對捕風捉影、虛假不實的新聞報道,過度炒作明星緋聞和犯罪新聞細節的報道,對新聞當事人的個人利益構成侵犯的報道、黃色新聞、有償新聞等等,如果任由其發展,可能會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所以新聞政策加以限制,控制其蔓延,這就有利于社會穩定,健康發展。
三、結語
總之,新聞政策是新聞領域中,社會控制的一種手段,它同新聞法規、新聞道德有些不同,它的制定是與一定時期的社會背景、國家的政治策略相關的,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它在調整新聞媒介與社會各個領域的關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參考文獻:
[1][美]威廉.哈森.世界新聞多棱鏡[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
[2]陳力丹.健全對新聞發言人制度的監察和限權機制[J]. 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