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現行法定婚齡是以30多年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增長速度等社會因素為主要依據確定的,本質上是為了降低生育率,但存在著年齡偏高和“一刀切”等問題。隨著經濟社會制度的變革與發展,現行法定婚齡已經無法適應我國的實際情況,因為早結婚并不等于早生育,因而需要轉變立法觀念,降低法定婚齡。
關鍵詞:法定婚齡;生育;人權
中圖分類號:D9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68-01
法定婚齡是指國家法律規定的允許男女結婚的最低年齡,是結婚申請人能否享有結婚行為能力的基本條件。我國1980年《婚姻法》第5條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于二十周歲。晚婚晚育應予鼓勵”。2001年修改后的《婚姻法》繼續沿用1980年的規定,該法第6條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于二十周歲。晚婚晚育應予鼓勵”。該法定婚齡的本質是為了降低生育率,因此其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里對控制我國人口過快增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權利意識的增強,這一規定已無法適應我國的實際情況。
一、我國法定婚齡的反思
第一,男女結婚年齡規定的不統一。我國《婚姻法》第6條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于22歲,女不得早于20歲。”由此可見法律對男女結婚年齡的規定是不一樣的。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文明的發展,人權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這是因為它指出了立法和執法所應堅持的最低人道主義標準和要求。2004年我國將“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寫入憲法,充分體現了憲法是人民基本權利的確認和保障的真諦。《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任何法律都不得與其規定相違背,《婚姻法》作為下位法對男女結婚年齡規定不一難免有違背憲法的嫌疑,無法體現男女平等的人權理念。
第二,不應規定“晚婚晚育應予鼓勵”。 因為法定婚齡和鼓勵晚婚晚育是有著本質的不同:前者旨在禁止早婚,是區分婚姻合法與否的強制性標準,屬婚姻法范疇;后者旨在預防早生,是非強制性倡導,應由計劃生育法調整,且晚婚并不等于少生或不生,過晚生育對母親造成的傷害很大,而且生出來的小孩患有疾病或者畸形的概率也高,可謂百害而無一利。
第三,規定不夠靈活。《婚姻法》第6條只是簡單規定了結婚的年齡,但沒有考慮特殊情況的存在,比如:男女雙方相愛,女方已經懷孕,但一方或雙方沒有達到法定婚齡,兩人結婚又不違背公序良俗及法律的其他規定。以及沒有對男女均已達法定婚齡但因學業、職業或行業、部門等需要不得在一定期間內或一定年齡下結婚作出除外性規定。
第四,缺乏對國外立法經驗和國內開放需要的考慮。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結婚年齡:俄羅斯法定結婚年齡14歲;法國法定結婚年齡15歲;菲律賓法定結婚年齡16歲;巴西16歲;中國香港16歲;中國臺灣16歲;英國16歲;德國18歲;美國統一結婚法規是18歲,但美國各洲不一,部分州規定男21歲。而我國的法定婚齡相對于其他國家而言是比較高的,這與以18 歲為法定婚齡的國際發展趨勢是不符的,在國際交往日益頻繁且跨國婚戀漸成潮流的情況下,既不利于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也不利于我國在世界上樹立文明、進步的大國形象。
二、我國法定婚齡的完善
第一,修改法定婚齡,各族男女的結婚年齡不得早于18周歲。雖然我國法律允許民族自治地方變通法定婚齡(一般是男女各降低2歲),這既不符合民族平等原則,也不利于法制的統一。我國《憲法》第34條規定年滿十八周歲的中國公民平等的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民法通則》第11條規定:“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此外,我國《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行政處罰法》等法也將18周歲作為承擔完全刑事責任、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的標志。因而在我國,18周歲是一個成人能完全承擔法律責任的年齡。結婚是一種具有完全行為能力的人可以為的民事行為,所以將男女結婚年齡定在18歲,既有利于我國法律的統一,也維護了民族之間、男女之間的平等。
第二,規定除外情況,建立彈性法定婚齡制。比如:對已滿16周歲未滿18周歲,并且能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且不違反法律的其他規定和社會公序良俗的,根據本人申請,可以允許其結婚;對于女性已經懷孕或者結婚申請人一方因患絕癥即將死亡等特殊情況下經各地婚姻登記機關批準后也可不受此年齡限制;對男女均已達法定婚齡但因學業、職業或行業、部門等需要不得在一定期間內或一定年齡下結婚作出除外性規定,避免有關單位濫用權力對某些行業或公民群體的結婚權利和年齡作出法律之外的限制。
第三,刪除“晚婚晚育應予鼓勵”的規定。因為早結婚并不代表早生孩子,雖然一些傳統的觀點比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養兒防老”等在影響著一部分人,但從整體看來,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人們的結婚觀、生育觀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人大學畢業、研究生或博士生畢業就已經達到了“晚婚”的年齡了,況且結了婚也并不意味著要馬上生孩子,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很多人更希望在自己有了一定物質保障的時候才選擇生孩子。況且晚育對母親和嬰兒造成的損害是非常嚴重的,所以晚婚晚育無需再提及。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我國的法定婚齡應該降低到男女結婚年齡不得早于18周歲,這樣既能與以18 歲為法定婚齡的國際發展趨勢相一致,又能體現以人為本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但也應對特殊情況做出一些靈活性的規定,避免規定過于僵化,無法滿足實際需要。
參考文獻:
[1]王洪.婚姻家庭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頁.
[2]周文洋.關于我國現行法定婚齡的法律司考[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3]周良勇.建立彈性法定婚齡制的思考——兼論《婚姻法》第6條的修改[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10月.
[4]高留志.婚姻和生育的分離與我國結婚制度的改革[J].河北法學,2006,( 9).
[5]顧海兵、楊誒.降低法定結婚年齡:我國社會轉型期的必然趨勢[J].學術研究,2008年第8期.
[6]王躍生.法定婚齡、政策婚齡下的民眾初婚行為——立足于“五普”長表數據的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5,(6).
[7]邵興華.婚齡的法理學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3月.
作者簡介:許灣灣(1990年-),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河南商丘人,四川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