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事法律行為是民法的核心制度,整個民法體系均以之為核心而建立,我國《民法通則》將民事法律行為界定為合法行為,并首創了“民事行為”的概念,這一改變卻導致了民法學理論的沖突和認識上的混亂,給民法理論與實踐帶來了困惑。我們應該對民事法律行為進行重新認識,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
關鍵詞:民事法律行為;合法性;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73-02
一、民事法律行為的由來
法律主要是為規范行為而存在的,而行為的概念又分為以下三種形式:1.廣義上的行為,即一切物的行為。2.動物的行為。3.狹義上的行為,即人們自覺的,被迫的,本能的行為。我們一般所說的行為是指狹義上的行為。在狹義的行為里受道德約束的行為被稱為道德行為;受法律約束的行為被稱為法律行為。法律行為這一概念所要表達的是被深刻印上法律痕跡或者想要表達一定的法律內涵的人的行為,其基本要素是個人的意思表示,即行為人的意思表示方法、具體行為顯示以及行為的具體內容等,這些情況所產生的效果都會影響到法律行為。如果用一句話進行總結的話,那么法律行為就是法律所規定的,并且通過書本教材來定義匯編向人們表達應該這樣實施的一種行為,這種行為是可以產生一定具體法律意義的以及根據法律規定可以依法產生法律效果的。
民事法律行為這個概念的起源是來自于羅馬法系的法律行為。在這個法系中對某些“法律民事行為”進行了專門的概括,如侵權行為與契約行為等,所以有后人對“法律事實”和“法律行為”這兩個概念完全來自羅馬法,[1]事實上在羅馬法中,對于民事法律行為和法律行為根本沒有進行概括總結,換句話說羅馬法中根本沒有形成這種概念。[2]法律行為這個概念的起源其實是從《日耳曼普通法》這本書得到的,在德語中根本沒有“法律行為”這個詞,后來由日本學者將德語翻譯成中文時借用了漢語“法律行為”并最終被我們所接受。在我國,1986的《民法通則》并未直接采用法律行為這一概念,而是采用了民事法律行為和民事行為這兩個概念。在制度設計規定上,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是合法的行為。
在《民法通則》第五十四條中對于民事法律行為進行了具體的規定。在我國法學理論中民事法律行為這個概念的產生是一個偉大的創造,特別是在民商法領域中這個概念的產生起到了一個開辟新思路,新觀點的作用,其價值和意義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讓民法中的法律主體在享受其權利行使其義務時所能做的行為提供了一個標準的范圍;
然后,創設民事法律行為這個概念,把民事法律行為與其他法律行為明確的區別開來,從而使以后人們在對民事法律行為和其他法律行為的學習過程中更好的區分、辨別和應用。
二、對于民事法律行為合法性的一些思考
但是筆者通過一些閱讀和思考后發現合法的法律行為是有效的法律行為,不合法的法律行為并不都是無效的法律行為,法律行為的有效性與合法性對法律行為的屬性來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法律行為規范要求是否完全符合客觀法,它是一種事實判斷;后者則是對已生效的法律行為發生法律效力是否根據的是客觀法上的效力規則,它是一種價值判斷問題和效力評價。
有關法律行為合法性的判斷經常是一種極端的評價,它給人的感覺就是“非此即彼”,對此有學者認為,“以行為合法與否的標準并不能完全反映民法對法律行為效力評價的多次性要求。雖然民法理論不妨在表意行為領域設置廣義的合法性標準,但這一理論卻僅具有原則性的意義;它只能解決合法行為有效的問題,卻解決不了合法行為的效力問題”[3], 由此可以看出,在去除法律行為概念中的合法性要件以后,再談法律行為的合法性問題已經沒有太多的意義。從某些角度上說,在法律行為形成的過程中,告誡人們任何主觀權利的行使應符合客觀法的規范要求是法律行為的合法與否產生的根源。否則,有可能導致法律行為不生效或不成立;這種規范起到了使很多的法律行為從不合法走向合法,從而發生效力的作用[4]。以要約為例,《合同法》第十四條規定其意思表示應當符合下列規定:(一)內容具體確定;
(二)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這里表達了國家的一種強制性的規定,如果行為人作出符合此規范的意思表示,不管其是否發生要約送達,都增加了法律行為有效的判斷。同時,法律行為生效后,既可能對于權利的行使、義務的履行使法律行為被消滅,也可能是由于意思表示的瑕疵導致無效、可撤銷或效力待定。對于后者,其合法性的問題就出現了,但此時所表示的意思行為合法與否只是對法律行為生效前的一種客觀的事實判斷。
筆者通過以上來分析我國《民法通則》第 54 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大膽猜測一下當時確立這個法條時立法者的本意,似乎是認為那些法律的所要保護的和肯定的,對于民事主體把真實的內心意思用行為來表達而發生了法律效果的應該只有合法的民事行為,而對于不受法律保護的,肯定是不具有合法性的行為[5]。
然而筆者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筆者仔細閱讀推敲這個法條,發現了立法者對于民事法律行為的規定其實就是對合法的民事行為的規定。民事主體把真實的內心意思用行為來表達而發生了法律效果可以是合法的民事行為;但是也可以是可撤銷的民事行為、可變更的民事行為以及無效的民事行為。
在這里舉個例子吧:比如某公司高管的因為一些特殊情況作出了越權行為,這在法律規定上明顯是不合法的,但假如此公司根本不追究責任,反而對于這個越權行為持支持態度并圓滿解決,那么在這種情況下,筆者就認為這個越權行為發生了法律效果而且是按照雙方當事人真實的內心意思表達。這個例子就告訴我們,在可撤銷的民事行為中,如果雙方當事人對于撤銷權的行使持放棄的態度,而且想積極完成彼此職責的時候,那么這個民事行為就產生了法律效果。也就是說行為人放棄行使撤銷權,該行為有效;行為人在行使撤銷權之前,該行為就是一種可撤銷的效力狀態。因此筆者認為如果把民事法律行為僅僅限制為合法行為,必然會導致傳統民法理論關于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與成立無法區分。
三、對于如何完善民事法律行為制度的一些建議
(一)把民事行為中的合法性規定取消掉。
民法精神的基本原則就是平等自愿的原則,同樣的民事法律行為也必須是平等自愿的,當事人通過其內心真實意思的表達,產生了一定的法律后果,這個法律后果是不是合法的其實只是由國家創設的法律所規定的,體現的是國家的意志并不是由個人意志所決定的的。所謂的合法性根本不是民事法律行為的構成要素,而只是國家強制加到民事法律行為一種外觀表象。[6]當民事主體通過內心真實意思表達實行一定行為時,如果符合國家法律規定時,那么這個民事法律行為就是合法有效的,同樣的當主體行為觸及法律規范或者國家強制性時,這個民事法律行為就是不合法無效的。所以,筆者認為我們應當取消民事行為中的合法性規定,這不僅對于協調法律行為制度體系是有利的,更是體現了一種積極的意義在民事行為的實施中。
(二)把民事行為的規定應當取消掉。
在最初我國為了避免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才創設了民事行為這個概念,但是我們可以看出在以前的民法規定中,民事法律行為既包括不合法行為又包括合法行為。《民法通則》中所規定的民事行為到底是不是合法的民事法律行為,就是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狀態中的另一種觀點,因此,把民事行為的規定取消掉是不會產生任何影響的,我們要做的是改進,完備對民事法律行為的規定,把其合法性規定給取消掉。我國立法者在最初創造民事行為這個概念時其實就是為了解釋民事法律行為中合法性的規定,因此在取消掉民事行為的合法性后,民事行為這個概念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民事法律行完全可以取代民事行為,民事法律行為中的“法律”不僅指合法有效的法律,同樣也指不合法無效的法律,其不過是受國家強制力約束的行為。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民事法律行為就是無效民事法律行為、可變更或可撤銷民事法律行為以及有效的法律行為、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的總稱。
四、筆者觀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應當將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定義為:民法規定的,具有民事法律意義的,能夠產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為[7]。民事法律的類型包括:1.民事法律事實行為(合同,遺囑,拾得等);2.客體行為;3.內容行為(權力行為,義務行為,違約行為,侵權行為等)。在這里筆者建議立法者通過立法形式把民事行為這個概念給刪除掉,同時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是對傳統的法律行為的一種繼受與承認,從而讓《民事通則》更完善。
參考文獻:
[1]參見[意]彼得羅·彭梵得: 《羅馬法教科書》,黃風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58 頁。
[2]參見[羅馬]查士丁尼: 《法學總論———法學階梯》,張企泰譯,商務印書館 1989 年版。
[3]薛軍《法律行為“合法性”迷局之破解》,法商研究,2008年2月版。
[4]張文顯主編,法的一般理論,遼寧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5]史尚寬,《民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97頁。
[6]趙桂華.淺議我國民事法律行為制度的重構.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5(9)。
[7]魏振瀛主編,《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頁。
作者簡介:
姜河舟,河南汝南人,河南大學法學院在讀2012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