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全穩定是高校改革、發展的前提,平安校園建設是保證高校安全穩定的重要舉措。隨著形勢的發展和高校改革的深入,影響安全穩定的因素更復雜,任務更艱巨,平安校園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突顯。
“大團委”模式是新時期共青團“凝聚青年、發展青年、服務青年”的工作方式,依靠直屬團組織已有效使團組織進一步融入青年,團的活動進一步覆蓋、影響青年。實踐證明,“大團委”模式有可復制性,是新形勢下平安校園建設有效途徑。
關鍵詞:“大團委”模式;平安校園;一制一點五平臺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77-02
安全穩定是高校改革、發展的前提,平安校園建設是保證高校安全穩定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高校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也應清醒地看到,隨著高校改革和發展的進一步深入,影響安全穩定的因素更復雜,維護安全穩定的任務更艱巨。例如:校園開放式管理、保衛人員結構老化及群防群治總體弱化等等因素,導致校園內長期存在“三多一少”現象,即“暫住人口多、務工人員多、閑散人員多、保衛人員少”,校園安全形勢復雜,平安校園建設重要性和緊迫性突顯。
“大團委”模式即:依靠鄉鎮團的委員會,按照平均1名鄉鎮專兼職團委成員負責新建不少于2個直屬團組織、1個鄉鎮新建不少于20個直屬團組織的工作標準,建設由鎮區內多個直屬團組織構成的實體化“大團委”,進一步發揮鄉鎮作為共青團面向基層的“橋頭堡”作用。
“大團委”模式是新時期共青團“凝聚青年、發展青年、服務青年”的工作方式,實踐證明,有效使團組織進一步融入青年,團的活動進一步覆蓋、影響青年。“大團委”模式將是新形勢下平安校園建設有效途徑。
一、“大團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園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大團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園建設具有以下三點重要意義:
1.“大團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園建設是高校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必然要求。
高校“綜合管理委員會”、“防火委員會”、“安全生產委員會”等管理機構,往往局限于一年一次的總結評比,距領導近,距群眾遠,務虛多,務實難。不僅不符合日常安全管理需要,也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要求相去較遠。而“大團委”模式是:既指導、推動下屬的組織工作,又直接組織、聯系、團結群眾,形成區別于過去僅作為領導機關、以領導推動下屬的組織為主的傳統組織模式。
因此“大團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園建設是當前高校切實改進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必然要求。
2.“大團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園建設是高校健全基層安全網絡,夯實安全基礎的必要辦法。
部分高校二級單位的安全生產、防火網絡建成后,有關負責人有的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職責,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經擔任該職務,有的安全網絡中沒有承擔具體日常工作任務的人員名單,有的安全網絡中的具體工作人員身兼數職,無暇從事安全工作,因此校院各級安全類委員會的作用甚微。而“大團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園組織建設,正是是抓住了基層薄弱、執行薄弱的關鍵。
因此“大團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園建設是高校健全基層安全網絡,夯實安全基礎的必要辦法。
3.“大團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園建設是高校創新工作思路,有效群防群治的科學途徑。
要充分調動廣大基層干部群眾參與平安校園建設的積極性,就需要大團委模式的融入,需要創新組織建設思路,例如“一制一點五平臺”大團委建設思路等等。因此“大團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園建設,是高校創新工作思路,有效群防群治的科學途徑。
二、大團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園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平安校園建設面臨的困難挑戰,可以概括為“三個不適應:
一是人力不適應。一方面,專職隊伍年齡結構老化,執法依據弱化,福利待遇邊緣化,隊伍較渙散。另一方面,兼職隊伍對于熱情不足、往往敷衍了事。
二是財力不適應。高校用于平安校園建設的財力匱乏,往往被動作為。例如平時消防設施不進行例行保養,消防檢查不合格了,不得已才維修消防設施。
三是措施不適應。由于種種原因,目前校園安全措施往往人防巡守為主,海報宣傳為主,缺少有力措施,覆蓋比較有限。三個不適應導致安全防范難、案件處理不及時,平安校園建設難以理想。
將“大團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園建設中,就是要形成一套制度,爭取上級對基層(校區)保衛科給予財力的有效支撐;確定一個重點區域人群,組織動員他們進行群防群治,自防自治;建立五大平臺,借力合作,引入資金、資源、人才等,讓群眾有自防組織,讓基層保衛部門有抓手,爭取更多力量支持平安校園建設。
三、將大團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園建設的舉措
將大團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園建設的舉措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即“健全一套制度、把握一個重點、建設五大平臺”(簡稱“一制一點五平臺”)。
1.要建設一套制度,樹立工作開展的科學依據,
從而減少阻力增加動力。
“大團委”模式下,各級團組織紛紛出臺制度政策支持鄉鎮團委建設實體化“大團委”。例如,團中央、財政部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支持和推動共青團基層組織建設和基層工作的意見》,為鄉鎮團委爭取每年2萬元工作經費。各級團委也積極出臺配套政策,制度有力,上下合力。
平安校園建設中,可以借鑒“大團委”模式的成功經驗,從自上而下出臺有力政策制度,推動資金、資源、人才等向基層組織傾斜,從而減少工作阻力,增加工作動力。減少部分校區保衛科,很大一部分精力忙于人員年終福利和辦公經費的創收,而對于保衛工作疲于應付問題,爭取專門制度、專項經費支持基層科室,讓基層保衛職工集中精力干工作。
2.要把握一個重點,突出工作開展的目標人群,從而有效動員和培訓使用,組織群防群治。
“大團委”模式下,面對基層團組織整體薄弱的狀況,經調查分析后判斷:要特別關注“村外鎮內”的青年人,不拘泥于行政化格局建立組織。
平安校園建設中,可以借鑒“大團委”模式的成功經驗,認真分析安全穩定的重點服務人群在哪里,建立群防群治組織。例如,把校園活動區域分成教學科研、辦公服務、生活住宿、公共道路等4個區域。按照案事件發生概率,可以把安全重點區域確定為:晚間的生活住宿區域和無人防、技防的辦公教學科研區域,然后按區域組織大學生和青年教職工自防組織。保衛組織不能抽象存在,必須融在廣大師生賴以工作生活的特定的環境中,然后把保衛組織結合、切入進去,讓這些群眾性保衛組織直屬于基層保衛科,使基層保衛科不只是領導層級,成為實體化“大保衛”組織。
3.要建設五大平臺,夯實工作開展的物資基礎,
從而減少務虛增進務實。在“大團委”模式下,各級團組織積極克服困難,籌集資金、資源,建設直屬團組織的活動平臺。直屬團組織建立后,保證一個月開展一次活動。
平安校園建設中,可以借鑒“大團委”模式的成功經驗,建設高校平安校園建設五大平臺:
1.合力完善專職保衛職工的培訓制度和經費制
度,建立“保衛職工夜校”,規范管理保安全。
通過建立“保衛職工夜校”為抓手,規范專職保衛人員的培訓制度,同時規范基層保衛科群防群治工作經費撥付,保證必要經費開展群防群治。
2.有力構建部門學院兼職保衛者的“安全學院”,力求實效保安全。
緊緊依托上級的支持和有關學院的支撐,建設兼職保衛工作者的安全學院,通過定期培訓和素質拓展,有效提升兼職保衛工作者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意識。
3.努力建設基層防火墻,建設校區為單位的“消防教育館”,培訓演練保安全。
“消防教育館”因校制宜,針對高校師生特點,將消防課程以卡通、動漫等視聽形式播放,設置消防張貼畫、水源圖、逃生路線圖以及觸摸式互動教學設備等,面向師生,把專項消防宣傳和常態化疏散逃生教育結合起來,讓師生就近學到消防知識。
4.著力發現安全薄弱區域,建設宿舍區域“平安
宿舍志愿者培訓中心”,群防群治保安全。
針對大學宿舍區域這個安全薄弱地帶,案件多發地帶,建立“平安宿舍大學生志愿者協會”,建設平安宿舍志愿者培訓中心,提倡大學宿舍區域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指導協會開展安全教育、值班巡邏、監督檢查等安全服務,掌握安全動態,及時預警、上報。例如:通過設勤工助學崗位,安排學生干部晚上19:00至23:00在宿舍樓宇值班。填補該時段宿管員人手少,又往往忙于洗衣、售貨創收業務產生的安全空白,雖不增加管理成本,卻有效增加了防范力度。
5.全力建群防組織“戶籍化網絡管理平臺”,實時排名,考核評比,有效管理保安全。
通過建立內部網絡實時排名,明確校區保衛科的工作進度和工作責任。推進群防群治組織建設,校區保衛科是執行主體,要集中組織校區內專兼職保衛干部的力量,按學院、按區域逐一建組織。校保衛處是推動主體,要爭取校領導層面的重視和有關部門支持,及時安排部署,明確工作任務,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加強監督檢查。不僅評比數量而且評比質量,比群眾自防組織的建立數,還比活動數。要求每個自防組織每月一次活動,活動內容上網,力求實效。
參考文獻:
[1]許朝淵.大學安全威脅調查與“平安校園”對策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07。
[2]宋明鈞.高校平安校園建設的對策與思考.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6。
[3]于慶偉.高校構建平安校園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沈陽師范大學.2011。
[4]洪建場;閆璐.創建“平安校園”的幾點見解.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作者簡介:
1.杭天龍(1980.3-)男,籍貫江蘇揚州,揚州大學保衛處消防與安全生產科副科長,兼任揚州大學團委實踐創業中心副主任,碩士學位,高教管理實習研究員,從事高校安全管理、共青團工作及研究。
2.蔣穎飛(1978.12-)女,籍貫江蘇揚州,揚州市出口加工區管理局,碩士學位,經濟師,從事公共管理工作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