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是職業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它的核心理念是改變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教師觀念轉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強了,課改才會走向成功。
關鍵詞:職業學校;課堂教學改革;導學案;小組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84-01
談起我校本次課堂教學改革的感受,很想用一句很詩意的話概括——“戴著鐐銬跳舞”。所謂“跳舞”,是指高中教學在現代教育理念支配下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所謂“戴著鐐銬”是指學校根據教學大綱、高考考試大綱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所采用的某種教學模式。從當前職業學校現狀看,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課改的核心理念——“改變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為此我們必須根據學校實際和學生實際建立起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即所謂的“鐐銬”。怎樣讓學生和教師戴著“鐐銬”把舞跳得好、跳得美、跳得有水準,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雖然我校課改正式起步不久,但在實踐過程中已有所摒棄、有所探索,有所創新,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一、導學案的編寫使用是本次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頭戲。我校根據高考大綱要求和學生狀況,編制出了一部分符合學生實際的導學案。編制導學案是一項工程。它既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接受狀況,又要照顧到考試大綱的具體要求;它既有個人的大膽設計又融入了集體的智慧;它既有對教材及有關參考資料的重新排列組合,又有對外來資料的恰當引入。盡管這項工程離設想目標還有一定距離,但只要堅持做下去,就會成功。
二、我校圍繞“以學生為主體”這一教育理念,課堂教學中實施了“六步流程“,具體環節是:自主預習、檢測預習、小組合作探究、精講點撥、課堂達標與遷移、反思總結。實踐中根據具體學習內容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并對每一個環節都進行了針對性研究。課改伊始,校領導積極組織聽評課活動,教師聽課熱情高,領導評課及時到位。評課中,老師們與校領導達成共識:無論課堂教學如何改革,關鍵是求真務實,不走形式,不搞花架子,不追求表面的熱鬧,注重學生思維的活躍和課堂實效。
三、我們欣喜地發現,許多教師在課改中已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如:怎樣指導學生課前預習,怎樣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怎樣調動學生熱情分組展示。通過課改,課堂有了變化,如:睡覺的少了,玩手機的少了,大部分學生有事可做,能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幾位文化課教師有效采取了“分層教學”,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所收獲。幾位專業課教師把“活動”引入課堂,使學生樂在其中、學在其中。實踐中,我校大體總結出這樣幾大課型:預習課、探討課、展示課、活動課、實踐課。
四、本次課改采取了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但又淡化了小組間分數競爭意識。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注意力不在小組的得分上,而在所學知識的興趣與把握上。尤其淡化個人分數,重視小組的整體表現。當某個學生或某組學生獲得成功,一般采取全體學生掌聲鼓勵、教師口頭激勵、同學之間口頭評價等激勵措施,這樣做避免了各組學生之間因爭奪分數而缺失了深入地思考,避免了學生爭得面紅耳赤,課堂搞得一團糟;避免學生因分數斤斤計較、耿耿于懷,這一淡化小組間競爭得分的做法不但不會影響課堂上學生討論問題的氣氛,而且有助于高中段學生身心發展。
課改伊始,許多教師在實踐中遇到了一系列具體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什么情況下需要小組合作學習?怎樣組織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六步流程中,合作探究是重要的一環。為此,我校教師重點把小組合作學習引進了課堂。由于對小組合作缺乏深入地思考,剛開始老師們盲目運用、生搬硬套,上課就分組,答題就合作。使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成為創設課堂熱烈氣氛的工具,這樣運用小組合作的結果是:課堂亂糟糟,學生不思考,不會的瞎搗亂,會的沉默了。之后。老師們對這個問題作了冷靜分析:不是小組合作本身有問題,而是我們的運用出了問題,我們首先必須對教材內容做透徹的研究,什么樣的問題需要學生獨立思考,什么樣的問題才需要小組合作探究:然后再對小組的學生做仔細地研究,小組長該負起什么樣的責任,不同層次的組員要解決哪些問題等等。
二、如何解決數學、英語教學舉步維艱的問題?課改的原則是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能說的,教師不說,學生能講的,教師少講,甚至不講。實行課改以來,專業部數學、英語這兩門學科進度明顯緩慢,原計劃兩三課時的教學內容,一個星期還不能完成。當然這種狀況本在意料之中。來職業學校就讀的學生,數學英語基礎差得難以想象,英語26個字母不認識的大有人在,至于數學,許多學生不能比較“2”與“-3”的大小。讓這樣水平的一些孩子坐在一起探討、解決職業高中數學英語問題,結果可想而知。無論是自主預習還是合作探究都需要一定的基礎,一點基礎都沒有,怎么可能有高一層的建筑?那么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值得大家商榷。但有一點不容置疑,那就是亟待開發適合我校學生實際的、符合我校學生思維方式的數學、英語校本教材。
三、評價一堂課成功與否的標準到底是什么?通常評價一節課,主要看學生是否大面積“動”起來,多方面展現了學生的風采。這種評價標準固然不錯,但實際上我們往往忽略了學生的感受。課下我問過不少較優秀的學生,問他們為什么上課回答問題不夠積極踴躍?他們大多靦腆一笑然后回答說:“那個時候正想得入神,不想回答。”為此我很有感觸,教學本身是一個自然的活動過程,有活躍發言的高峰期,也要有平靜思索的過渡期。學生反復琢磨、安靜思考的充盈滿足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正如我們讀過一篇作品、看過一場電影、抑或品一杯茶、賞一朵花,體悟的快樂只愿自己擁有。有時膚淺的討論不如安靜地思考。展現是一種滿足,合作是一種快樂,誰能否認安靜思考不是更高一層的學習享受?安靜有序的課堂不是一節好課?所以評價一節課的標準是不是可以這樣定義:教師是否引領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是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獲”,都獲得一種充盈之后的愉悅感?
大教育家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教。”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在課改這條路上,還有諸多問題等待我們解決。戴著“腳鐐”跳舞,是德國文學家歌德和美國批評家佩里的名言。這個“腳鐐”,最早是指詩詞的格律。聞一多先生講,越是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著“腳鐐”跳舞。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是戴著“腳鐐”跳舞,因為只有法則和規范才能給我們快樂和自由。愿我校課堂教學改革的模式越來越合理,愿我校教師把這種“鐐銬”輕輕地戴在學生的腳上,讓他們舞出精彩的人生!
作者簡介:白雪冰,單位地址: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籍貫: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研究方向:職業學校課堂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