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禁忌現象(以下單指漢語言禁忌現象)是語言交際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的、并且很有趣的語言現象。語言禁忌現象的產生、發展是有一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心理原因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斷加深,語言禁忌現象呈現出五彩繽紛的狀態。
關鍵詞:語言禁忌;避諱;成因;現象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88-01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們的語言交際行為是人們社會行為的一種表現形式,而人們的社會行為又與人們的思維意識,社會心理,社會風俗,社會環境等因素緊密相聯的,是存在一定禁區的。所以人們的語言中或多或少,或輕或重都存在著語言禁忌現象。
一、漢語禁忌現象的淵源
語言禁忌產生于社會禁忌,最早由塔布開始。塔布是人類最古老的無形法律,它產生于人類社會的初級階段。語言禁忌作為社會禁忌的一個重要方面或特殊表現形式,在漢語中有一個特定的名稱叫做“避諱”。陳望道先生在《修辭學發凡》中也指出:“諱飾就是說話時遇到觸犯對方禁忌的事與物時,不直接說此事此物,而用其他的詞語替代或美化”。
二、語言禁忌現象在我國的發展
越是古老的年代,語言禁忌越多。在我國語言禁忌現象很早就已經出現了,大概源于周,流行于兩漢,盛行于隋唐,到了清代這種現象已嚴重到犯諱殺頭,株連九族的程度。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認識水平的不斷深化,現代人比古代人的忌諱已少了許多。語言禁忌現象的發展方向也在逐步脫離避諱而向美化、求雅靠近。
語言禁忌現象應產生于周代,它最初是用于祭祀神靈,以表達人民對神靈的敬誠之意的。到了漢代避諱有所發展。漢高祖名邦,為了表示對他的尊敬,當時的人就要避諱用“邦”。《論語·徵子》中有:“何必去父母之邦”,漢石經碑中就寫成“何必去父母之國”將“邦”改作“國”。漢文帝叫劉桓,結果神話中的“姮娥”,就得改為“嫦娥”。漢明帝名莊,于是同時代的人莊只好改為“嚴助”,就連已去世三百余年的莊子也得改名為“嚴子”。在唐代,朝廷明文規定,犯諱者須鞭杖五十。于是諱“嫌名”的現象更加嚴重。少負盛名的著名詩人李賀本來是可以考取進士而進入仕途的,卻因父親名晉肅,其“晉”字與進士的“晉”字音相同,而不能參加進士考試。對此,當時號稱“東京才子”“文章巨公”的韓愈還親自登門拜訪,鼓勵李賀積極應試,并寫了《諱辯》一文,為李賀辯護。到了清代,避“嫌名”則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因避諱而起的文字獄則更令人發指。雍正五年,江西正考官查嗣庭為考生出了一道“為民所止”的考題,有人則認為題中“維止”兩字是有意斬皇帝雍正的頭,以此便將查嗣庭問罪下獄,并梟首示眾,十分殘忍。
現代人的語言禁忌我們可以在許多文學作品中找到,既然文學作品也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生活,這就值得我們注意和研究了。文學既然表現生活,那么就會表現這一類語言現象。魯迅筆下的阿Q是有忌諱的。阿Q頭上長了塊疤,此疤因癩而來,所以他對癩非常忌諱。魯迅先生是這樣描寫阿Q的忌諱的:“他諱說‘癩’以及一切近于‘癩’的音,后來推而廣之,‘光’也諱,‘亮’也諱,再后來,連‘燈’、‘燭’都諱了。一犯諱,不問有心無心,阿Q便全疤通紅的發起怒來,估量了對手,口訥的他便罵,力氣小的他便打。”(魯迅《阿Q正傳》)由此看來,到了現代,避諱不單單針對君王、尊長、達官貴族而言,而是趨向于美化和求雅了。
三、語言禁忌現象的成因
自古至今,存在著大量的語言禁忌,而且語言禁忌自身又在不斷的發展變化。禁忌是社會上存在的心理現象,古代尤為明顯。語言禁忌現象產生在人類的蒙昧時代。遠古時代的人們認為語言本身能夠給人類帶來幸福或災難,竟認為語言是禍福的根源,誰要是得罪這個根源,誰就得加倍懲罰;反之,誰要是討好這個根源,誰就得到庇護和保佑。這就自然而然的導致了語言的禁忌。那么又是哪些因素致使語言禁忌現象產生的呢?
1.趨吉心理。
求吉利避災兇,這是人們的普遍心理。比如王侯之死稱作“崩”、“薨(hong)”、“晏駕”、“駕崩”、“棄群臣”、“萬事之后”、“千秋之后”、“百年”等。官員,士大夫或賢者之死稱作“棄祿”、“捐館舍”、“玉折”、“玉催”、“玉催玉折”等。道教徒之死稱作“遁化”、“解形”“羽化”、“登化”等。未成年人之死稱作“”夭亡、“夭折”、“夭壽”、“夭殤”等。年輕女才子之死稱作“香消玉損”、“玉碎珠沉”、“瑤臺傾”、等。為正義事業獻身稱作“成仁”、“犧牲”、“就以”、“取義”等。享盡天年而死稱作“終”、“終末”、“壽終”、“老去”等。
2.廉恥心理。
社會上除了極少不知道廉恥為何物的人,普遍都存在廉恥心理。在廉恥心理的驅使下,人們便開始尋其找他事物加以替換。“拉屎”、“拉尿”、“放屁”是人的正常排泄,但直接說出來就不雅,于是改說“上廁所”,“大小便” “出去一下”“去洗手間”“去衛生間”,這樣就可以避免尷尬的事情發生。
“月經”是婦女的正常生理機能,現在雖然不認為是不祥,不潔的事了,但是赤裸裸的直言不諱,人們還難以接受。于是就改叫“例假”“大姨媽”“好朋友”“辦公”“倒霉”等。
除此之外。交際需要也是形成語言禁忌的重要原因。交際過程中必須顧及對方的性格,習慣,心理需求等。在當今的政治和國際事物當中,注意交際策略,避開一些敏感的字眼兒而求得共同的認可,也是一種外交藝術。
四、語言禁忌現象在當今的表現
1.相沿襲用。
千百年來在人們的語言習慣中沉淀下許多語言定勢心理。有時,時代進步了,某種語言禁忌,本來已經不再存在,但是歷史的習慣定勢,卻驅使人們仍然照舊講著某些委婉詞語。在新年、新婚之類的開端之日,禁止提“死”、“光”、“輸”、“完”、“散”等字眼。甚至連與禁忌事物的名稱諧音的詞語也被列入了禁忌的范圍。現代結婚喜慶的日子里是忌諱送鐘的,因為“送鐘”與“送終”諧音。今天,人類社會已高度發展,但人們在選用數字時仍避諱4(死),而偏愛8(發),這便是一種封建文化心理的反映,也是一種相沿襲用的表現。
2.相互尊重。
尊重他人是中華名族的美德。人們在繼承民族文化精華,弘揚傳統觀念的同時,都開始自覺注意語言美德方面的追求。例如,過去被稱為“掏糞工”,“掃馬路的”,現在則被“環衛工”,“保潔員”所代替。
3.美化以求雅。
有一些這類詞語可以使語言更加文雅些,不但人們現在仍在運用,將來也會繼續運用下去,并且在發展中不斷更新。如對經濟危機、通貨膨脹我們可以用“市場疲倦”、“經濟失控”、“滑坡”等詞來回避;沒有工作的年輕人可以被稱作為“待業青年”,新出現的比較微妙的代稱還有“賦閑”。將漲價稱為“調價”,高價稱為“議價”,發胖稱為“發福”,犯罪稱為“失足”。貧窮被美化為“拮據”等。這都在無形中體現著美化以求雅。
語言禁忌現象反映的內容及其豐富,涉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上筆者僅從“相沿襲用”、“相互尊重”、“美化以求雅”三個方面簡單敘述了語言禁忌想象在當今社會的一些表現。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禁忌現象也在不斷地發展著,我們必將把握其演變的客觀規律,使其在現代語言規范和語法規范的范圍內尋求無限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