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體制機制改革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分析,以宜春職業技術學院新能源應用技術(鋰電方向)專業為例,論述了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方面體制機制創新的新舉措,校企合作“園企校”辦學的新途徑以及改革后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關鍵詞:高職院校;“園企校”;機制;體制;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99-01
立足于區域經濟的發展趨勢,宜春職業技術學院學校于2009年在全國率先開設新能源應用技術(鋰電方向)專業,力求為鋰電企業培養所需的新能源類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一、創新辦學體制機制新舉措
1.成立常設機構,確保校企合作有序進行:積極推動成立了宜春市校企合作辦公室,學院成立校企合作處,為校企合作搭建平臺。
2.完善制度建設,保障校企合作深層次發展:明確了園區、訂單企業和學校合作三方的責、權、利,探索校企間共同規劃、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機制,結成利益相關體,解決學校辦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3.組建校企共同參與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指導專業建設:引入亞洲鋰都產業聯合會、鋰電新能源局參與專業建設,成立了新能源應用技術(鋰電方向)專業建設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推進職業院校與園區企業對接。
4.依托“廠中校”,探索高職教育工學結合新模式:依托江西福斯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宜春職院——福斯特新能源有限公司“18650”鋰電池生產車間”,校企共建專業,共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實施“校企雙制,工學一體”人才培養工學結合新模式。
5.成立“校企合作課程開發組”,共同進行課程開發: 由校企雙方教師和技術人員參與,組成課程開發組,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共同研究確定專業核心課程,共同開發和建設課程,尤其是專業核心課程,共同擬定教學方案,共同開發工學結合教材,共同擬定考核規范和建立試題庫(試卷庫)。實現教學內容和生產實際的統一,并兼顧職業資格、技術等級考核的要求。
二、校企合作“園企校”辦學的新途徑
我校深入推進與園區企業的對接,采取多種合作模式,如“訂單”合作模式、工學交替模式、教學見習模式、頂崗實習模式、共建校外實習基地等,確保了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促進了學院的可持續發展 。
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將專業建設主動融入宜春鋰電產業鏈,圍繞地方經濟發展需要,以培養職業素質高、崗位能力強、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深化“園企校融合、課崗能一體”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構建并實施“1.5+0.5+1”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
2.課程體系優化。
優化以鋰離子電池制造工藝為主線的課程體系。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訂單企業典型產品的生產工藝過程作為教學載體,建設核心課程,制定課程標準,編寫校本教材,建成優質課程和院級精品課程。
3.“廠中校”“校中廠”建設。
校企共建,形成“廠中校”。在福斯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內建立“宜春職院——福斯特新能源有限公司“18650”鋰電池生產車間”,向本專業開放“18650”鋰電池生產崗位,指導學生進行生產性實訓,本專業的核心課程的教學在該企業車間進行,由專兼結合的教師團隊,以現場生產任務為教學項目,開展“項目驅動”課程教學。
引企入校,籌建“校中廠”。將福斯特限公司等企業的生產線引進實訓基地,專業課程以這些合作企業的典型鋰電產品(如:18650動力鋰電池)生產項目為對象,開發項目化課程,實施“項目驅動”課程教學,進行校內生產性實訓。
4.專業教學團隊組建。
依托“園企校融合”中的合作企業,安排專業教師到這些企業掛職、參與企業項目開發,提升專業教師專業能力及職業素養。
采用引進、培養、聘用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依托地方合作企業建立兼職教師資源庫,長期聘請生產一線企業的兼職教師,組建專兼結合的專業教學團隊。
三、改革后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1.四方良性互動形成。
構建了“政府、協會、企業、學院”四方良性互動的校企合作機制,創新了“雙主體模式”、“工學交替模式”和“訂單培養模式”等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
學院與福斯特新能源公司深度合作,正在建設鋰電新能源學院福斯特新能源分院技術培訓學校(廠中校),訂單式培養鋰電生產專業人員,福斯特新能源公司已向我院贈送了200萬元的先進教學設備。
學院與福斯特新能源公司、江特集團電池材料有限公司、鴻興新能源有限公司、無錫索尼電子有限公司等20多家單位建立了較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及簽訂“訂單培養”協議。
2.政府關注和政策傾斜。
省人大副主任謝亦森、省政府副省長謝茹和市政府市長蔣斌等領導親臨我院視察,并對專業發展進行了具體指導。通過“園企校”辦學模式實踐,學校贏得了上級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特別是市政府在我市工業園區用地非常緊張的情況下,還決定劃撥600畝土地專門用于支持宜春職業技術學院新建一個鋰電新能源學院,省市政府這一系列的大力支持,為專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證和強勁動力。
3.實驗實訓條件改善。
我院充分發揮宜春作為國家級鋰電產業的優勢,依托校企合作平臺,通過創建“生產性實訓車間”、“廠中校”、“校中廠”等途徑,校企共同推進校內實訓基地硬件及內涵建設。目前,已初步建成集教學、科研、技能鑒定和技術服務為一體的鋰離子電池制造實訓車間。
4.社會服務能力提升。
利用我院的師資、技術、設備和人力資源優勢和整合其他社會資源,解決企業的工藝技術與一線生產的問題,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并通過為企業和社會服務,帶動本專業教學改革,實現校企深度融合,促進工學結合,同時達到服務教學的目的。
結語:學院充分依托地方高職院校的辦學優勢,通過“園企校”辦學模式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并實踐了“園企校融合、課崗能一體”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并實施了“1.5+0.5+1”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新能源應用技術(鋰電方向)專業成為江西高職院校中的特色專業;努力培養和造就鋰電產業的能工巧匠,使“宜春職院”成為江西省示范性高職院校。
作者簡介:熊瑤,女,1988年,助講,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