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泗河,古名泗水,“四瀆”之一,現為淮河最大的支流。本文首先介紹了泗水流域的人文內涵和歷史演進,接著以徐州為例闡述了泗水沿線文化產業資源,最后結合調查研究提出了泗水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對策。
關鍵詞:泗水;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對策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108-02
泗水江蘇段的核心,即所謂“汴泗交流,北走齊魯,西通梁宋”[1]1388的古城徐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一代代生活在泗水沿線的人們給今人留下了寶貴的人文歷史財富。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與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這些人文歷史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將對當地經濟的發展與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產生積極地影響。
一、歷史悠久的文化長河
1.儒家文化的源頭。泗水,古“四瀆”之一,在我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禹貢》中就有過“海岱及淮唯徐州,浮于淮泗,達于河”[2]的記載。中國在唐代以前的古代封建王朝多建都在黃河流域,泗水因此成為了中原地區與江淮地區兩者連接的命脈,對南北文化的交流與彼此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根據我國現行的考古發現,泗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儒家文化傳播的起源地之一。《周禮》就將泗水與淮水并稱為“淮泗”:“其川淮泗,其浸沂沐[3]”。泗水與流經儒教圣地曲阜的洙水合稱“洙泗”,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4],這里的“川”正是說的泗水。南朝梁任昉所說的“弘洙泗之風,闡迦維之化”[5],就是主張在北齊占領兗州之后,還要在南朝興“洙泗”之風,光大儒學,足見人們對泗水與儒家文明認知緊密。
2.大漢文化的起點。泗水流域漢文化的產生,是站在受到夏商文化深遠影響的東夷文化基礎上的, 也由于外來文化因子與本地民俗的交互相容,一個具有鮮明地方特點的文化系統隨著西漢王朝的建立逐漸成型。這一文化系統不但從名稱上定義了中華民族的主體,還恢復發展了受到秦王朝打壓的傳統禮樂文化,逐漸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兼顧老莊、陰陽學說的封建大一統思想。其儒家思想奠定了此后兩千年東亞文明的思想走向,而其注重統一的思想也傳承下來,深深地烙印在中國的文化當中。漢代文學則承繼了以《莊子》為代表的散文韻律與以《詩經》為代表的詩歌傳統,創造了辭、賦、樂府詩等嶄新的文學形式。以《史記》為代表的紀傳體史學體例的創造,奠定了中國中古史學的基礎。這些特色的形成,繼承了“慷慨大氣,豪邁不羈”的泗水地方文化特點,在中國獨特的社會組織方式與漢代封建大一統思想的激蕩下,逐漸將漢文化發展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第一個集大成者,創造了中國封建大一統文明的第一個燦爛輝煌的時期。
3.區域文化的紐帶。作為在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聯系中原與江淮地區的黃金水道——泗水。它“匯集反水、睢水、潼水、沂水等諸多河流,經山東魚臺縣、江蘇沛縣、徐州市區、宿遷市及泗陽縣,在淮安市清口注入淮河”[6],作為區域經濟的中心,在我國中古時期的區域經濟發展史上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原始社會晚期,淮泗流域深受中國古代文明中心黃河流域的輻射與影響,成為江蘇地區開發最早的區域。秦漢時期,已普遍使用鐵制農具,兩牛合具耕田等先進農業技術。通過挖井灌溉,引流架渠,泗水流域的人民充分利用汴水、泗水進行灌溉,使其主要作物粳稻的產量亦相較別處略高。東漢陶謙做徐州刺史時,已有“徐州百姓殷盛,谷米封贍,流民多歸之”[7]的記載。到了唐代,種植業進一步發展,曾出現“一熟可資數歲”的豐收境況,每歲向國家供送大量的糧食。直至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由于黃河改道,奪淮入海,導致水系破壞,農業水平才大幅度下滑,旱作物也逐漸取代水稻。此后淮泗流域的經濟影響力逐漸喪失,但作為重要的軍事、政治要地,泗水流域的主要城市徐州、淮陰等依然受到統治者重視,這得益于泗水流域優越的地理區位環境,關于泗水郡的地理形勢,清人顧祖禹曾說:“蓋彭城、邳、泗, 北連青、齊。西道梁、宋。與中原形援相及,呼吸相聞。自古及今要會之處也,圣人舉動,一日而周百世之防,一方而通天下之勢,其以此矣”[1]1035。總之,泗水流域四通八達,水陸交通便利,為中原通往齊魯、吳會地區的沖要,乃兵家必爭之地,從軍事上看,王應麟曾說過“海泗者,東南之藩蔽。得泗可以取淮北,得海可以收山東”[1]1073。從戰略的角度講,地處“汴泗交流處”的徐州,正是交接南北的軍事戰略要地,并由此成為區域文化的紐帶。
二、資源多樣的文化寶庫
作為古代泗水下游最重要的流經區域,徐州、淮安與宿遷三座城市均留存著大量的歷史文化資源,這中間又尤以楚漢文化最為突出。徐州市作為劉邦故里、項羽故都,依托大量的考古發現與歷史遺存,開發了包括徐州市漢文化景區、徐州市龜山漢墓景區、徐州市漢城景區等諸多漢文化相關旅游景點,與此相關的附屬產業與產業鏈延伸也處于有序發展當中。這是對泗水流域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加以利用的典型表現,除此之外,還需要重視的是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和利用。
1.物質文化遺產。 ①文通塔:位于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古城西北,西臨大運河。原名尊勝塔,始建于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年),高44米,13層。明崇禎二年(1629年)重修時因其旁有文通寺而改名為文通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②龍王廟行宮:原名為”敕建安瀾龍王廟”,位于江蘇省宿遷市西北20公里處的古鎮皂河。該建筑群始建于清代順治年間,后經復修和擴建,形成了四院三進封閉式合院的北方官式建筑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③明祖陵:坐落于洪澤湖畔,屬于江蘇省淮安市,“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實際葬地”[8]。與明皇陵(朱元璋父母陵)、明孝陵并稱“明初三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非物質文化遺產。①徐州琴書:江蘇曲種,起初是徐州地區農閑時的自娛活動,有“鳳陽歌”、“垛字板”、“滿江紅”、“銀紐絲”、“鮮花調”等牌子曲。建國后逐漸專業化,演員自彈自唱,多以揚琴為主,墜琴伴奏,進行演唱、說書。②徐州剪紙:廣泛分布于邳州、新沂、沛縣等地,剪紙技藝在當地世代相傳。其形式大致可分為裝飾剪紙、繡花紋樣、特種剪紙等。取材豐富,內容廣泛,畫面樸實,簡潔明快,保持了原生藝術的純正品格。③徐州香包:徐州香包以曹氏香包為代表,“從造型上看,以新、奇、美、真為特色,形狀敦實淳樸,色彩對比強烈,立體造型栩栩如生,有較高的觀賞、收藏價值”[9],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這些物質文化遺存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構成了泗水流域歷久彌新的燦爛文化,如果得到合理的開發,這些歷史文化資源將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真正發掘出泗水流域多元文化的深刻底蘊。
三、亟待開發的文化礦藏
1.整合泗水人文旅游線路。首先,要實現對泗水人文旅游路線的設計與整合,加強文化旅游的整體規劃程度必不可少。整體形象規劃的推廣已取代零散的信息宣傳成為影響廣大旅游者參考、選擇旅游場所的最重要因素。而旅游形象是區域旅游在一個地域的所有旅游產品的抽象概括,是開拓客源、吸引游客的必要環節,通常旅游者對某一旅游地的總體認識和評價均來自于此。因此,加強文化旅游的整體規劃程度勢在必行。其次,要注重多元化經營與城際間的聯絡發展。泗水流域各城市強強聯手,共同打造泗水旅游黃金線路是適應目前旅游市場激烈競爭的需要,依靠單一的旅游景點的單打獨斗很難創造優勢,只有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增強合力,實現旅游產業的多方共贏,才能促進泗水流域無障礙旅游格局的形成,構建多元化旅游產品體系,以促使以往單一的文化和自然觀光型線路向復合型旅游線路轉型。因此,根據現實因素的影響,結合理論需求,對泗水人文旅游線路的設計提出如下構思:①流域文化游:微山湖景區-沛縣漢城-駱馬湖-窯灣古鎮-大運河博物館-龍王廟行宮-清明上河園;②歷史文化游:云龍山-云龍湖-戶部山古建筑群-明祖陵-淮安府衙-周恩來故居-文通塔;③漢文化深度游:漢楚王墓群-戲馬臺-漢畫像石博物館-項羽故里-韓信故居。
2.組建泗水文化產業聯盟。在全球化背景下,許多國家政府對文化產業聯盟產生了新的認識: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弱化了政府對市場壟斷的擔憂。由于全球產業競爭的加劇,政府開始重新認定市場壟斷中“相關市場”的范圍,市場范圍的擴大促使政府放松了對合作創新的壟斷管制,產業聯盟的發展限制條件大幅減少。[10]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促使政府更加關注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企業和相關成員間結成互相協作和資源整合的一種合作模式,依托聯盟開展組織創新合作,整合資源,提高自身競爭力,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泗水文化雖然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但其開發時間晚,挖掘的深度、開拓的廣度不夠,規劃發展體系不健全,專業人才急缺,文化成果轉化乏力,致使泗水文化的市場化、產業化、規模化程度不高。從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趨勢和產業經濟學中規模經濟的角度考慮,組建文化產業聯盟,是發展泗水文化的最佳選擇。而產業同盟的建設,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第一,完善以文化旅游產業為重點的產業鏈。通過設計生產相關文化衍生產品,主打特色旅游紀念品的開發,實現收獲經濟效益、繁榮旅游市場的目的。同時,宣傳推廣以徐州伏羊節和淮揚菜為代表的飲食節慶文化。將徐州的伏羊節、淮安的洪澤湖大閘蟹節和盱眙龍蝦節打造成特色飲食文化品牌,并作為文化旅游的重要內容進行宣傳推廣。第二,政府與企業加大合作力度,培育創新以民營文化企業為主的多元化市場主體。政府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文化市場,以個人獨資、政企合資、中外合資等的方式經營文化企業,實現文化市場的多元化經營發展。同時,通過放寬市場準入制度、提供資金技術支持以及人才培育等方式,引導企業涉足動漫網游、創意策劃、信息技術等新興領域,大力發展創新型文化產業。第三,加強地區間的合作,形成產業集聚和關聯,實現對外的輻射和吸引。聯盟企業通過合理開發和不斷積累文化資源,促進資源在企業間區域內優化流動,形成區域內主導產業的集群發展和對相關產業的擴散效應,實現文化產業的產業鏈的延長和結構優化,從而形成文化產業的對外輻射和吸引作用。
3.開發利用與資源保護并舉。通過實地考察和查閱相關資料,發現泗水文化資源在產業化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和其他文化資源一樣,存在著很多棘手的問題。其中最不容忽視的,就是公眾對資源的保護力度不夠,做不到合理開發。針對這一問題,綜合文化資源和文化產業的特點考慮,提出以下兩點建議:一方面,文化產業經營管理者需要通過相應的手段,通過政府和民間的多方援助,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保護區域內的文化資源。例如,加快環境治理的步伐;對文化遺產的修復和立項保護;加大資金投入,設立保護基金會,利用政府撥款和民進組織的援助自己進行文化資源;加強對公眾的道德素質教育,提高游客素質,減少人為的刻意的資源破壞。另一方面,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的原則,實現綜合效益最大化。從產業內在的經濟運行規律看,沒有經濟效益,開發者無法通過經濟循環獲得持續生產和經營的資本。但同時,文化產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實現社會效益。文化本身具有宣傳、教育、認知等方面的社會功能,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和社會風。從根本上說,文化資源的開發應該兼顧到社會效益,其產品和服務應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
參考文獻:
[1]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M].中華書局.2005:1035-1388.
[2]王世舜.尚書譯注[M].山東師范學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1979:89.
[3]楊天宇.周禮譯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82.
[4]楊伯峻.楊逢彬.論語[M].岳麓書社.2011:92.
[5]蕭銃.文選[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651.
[6]王維崇.古泗水下游河道及流向[J].江蘇水利.1999,(12).47-48.
[7]陳壽.三國志[M].中華書局1999:186.
[8]徐海英.丁子遠.淮安市旅游資源開發和利用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15).
[9]異彩紛呈的徐州八項非物質文化遺產[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6).
[10]產業聯盟的概念和實踐形式[R].2007.
基金項目:
國家級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12ssjcxzd21)。
作者簡介:
1.張仝帥(1991-),山東省濟南人,江蘇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歷史學專業在讀學生。
2.胡云(1991-),江蘇省寶應人,江蘇師范大學法律政治學院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在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