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批評性報道是指媒體報道事物的缺陷和不足,分析問題的根源和癥結,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或者揭露假、丑、惡現象,教育引導群眾從事積極、健康、向上的活動。本文即針對電視記者對批評性報道的把握展開幾點論述。
關鍵詞:電視記者;批評性報道
中圖分類號:G2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113-01
批評性報道是指媒體報道事物的缺陷和不足,分析問題的根源和癥結,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或者揭露假、丑、惡現象,教育引導群眾從事積極、健康、向上的活動;或者報道改革進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為領導部門提供決策依據。近年來,我國各級電視新聞媒體通過批評性報道,揭露不利于社會發展的種種現象,有力地監督了社會和個體公民的行為。
那么,電視新聞記者應該怎樣把握批評性報道呢?下面結合本人的一線工作經驗及所感所悟,對批評性報道談幾點粗略的看法。
一、做批評性報道的心態把握
崔永元曾在《南方周末》刊發過一篇題為《崔永元炮轟電視庸俗化》的文章。其中談到了對批評性報道問題的一些看法?!芭u性報道現在是媒體的立身之本,靠批評性報道揚名提高收視率增加發行量,但是批評性報道中,有多少批評在點兒上?有多少是客觀的經得起時間的檢驗的?有多少是記者出于職業的心態客觀的心態?”
談到心態,通俗地說就是記者應該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記者”不是“裁判”也不是“法官”。在實際工作中,很多觀眾打來熱線電話說“我遇到什么什么事了,你們管不管?”尤其在這種情況,百姓特別信任媒體,要記者去“管”事的時候,記者更應該放正心態;我們沒有“管”的職能,只有“報道”的權利。記者作為創作批評性報道的主體,在批評報道中須始終明確自身的權利和義務,切忌“違規越權”或居高臨下,只有采用平民化的視角,旁觀者的心態,才能使報道取得成功,引起受眾心靈上的共鳴,最終達到消解矛盾、改正錯誤、促進社會和諧的目的。
二、對選題的判斷和把握
制作批評性報道之前,記者必須明確批評性報道的目的和意義。批評性報道是為了“興利除弊”,是通過對存在問題的有力批評,最終使問題得到解決,使工作得以推進,其鮮明的目的性決定了報道選題的重要性。剛剛“出道”的新聞記者在制作批評性報到時,往往為了批評而批評,為了發泄而批評,帶有非常明顯的傾向性,最終,非但起不到“推動工作、促進和諧”的效果,反而常常會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在進行批評性報道選題時,記者必須判斷好報道是否具有批評價值,是否有利于政府部門改進工作、解決問題,是否有利于促動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綜合考量國家的政策、法律,顧及民族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特別是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律修養,使報道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據。
三、對電視語言的運用和把握
語言是新聞作品的表達符號,電視新聞由文字語言和畫面語言所組成。正確和巧妙地運用這兩種語言在電視新聞特別是在批評性報道中非常重要。
有一次我們接到群眾舉報,反應縣交警大隊扣留違章車輛罰款過高的問題。我們采用偷拍設備以被扣車輛車主的身份來到縣交警大隊,看到的情形卻是交警大隊大門緊鎖,沒有正規的交警人員接待前來取車的車主。而是由一個“看門”的張老頭負責收款,不論是任何違章情節,一律交罰款200元就可以取車。當時報道的時候我們本打算對這段進行一下描寫,對老張的一言一行進行一下形容。比如“老張慢慢悠悠地走了出來”、“一臉不屑地喊道”等等。后來在寫文字稿的時候由于用到了一些非中性化詞,總感覺報道中的一些中性化詞在這里也有了感情色彩,變成了貶義詞。所以在片子播出的時候,這一段沒有任何描寫,而完全采用畫面語言的即時手法。
這也是電視新聞的優勢所在,很多時候可以盡量采用現場畫面語言,這樣不但可以展現給觀眾“原汁原味”的事實真相,也可以避免因為語言修飾損害被報道方的形象,產生不必要的麻煩。
四、記者的良知和職業道德
范長江曾有句名言:“有了健全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聞記者。”做人是記者的必修課,要做一個“好記者”首先應該做一個“好人”。在新聞現場記者已不是一位普通的看客,而是新聞理念的傳播者、道德的踐行者、新聞良知的堅守者。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現實中很多看似鮮活生動的批評性報道,卻引發了公眾對部分傳媒人的良知以及新聞價值取向的爭議。
2005年5月9日,一場暴風雨襲擊廈門,路上水坑讓不少騎車人栽了跟頭。攝影記者“守株待兔”拍攝照片,記錄下一位騎車人在暴風雨中碰到路上的水坑而摔倒的全過程,視覺沖擊力很強。記者非常盡職地完成了傳達新聞信息的責任,然而卻遭到了“缺少公德心”的指責。一場有關記者傳達新聞的責任與社會公德心之間應如何平衡的討論,在網絡上進行的如火如荼。(詳見5月11日《北京青年報》)
必須承認,這是一組拍攝質量非常高的照片。就攝影記者的本職工作來說,完成的堪稱上乘。而且,新聞照片經媒體刊發后,形成了很好的新聞效果,水坑在第二天已經被填平,新聞價值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那么,我們能否就此認定該記者是一名優秀的記者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南非自由攝影師凱文·卡特因曾拍攝過一幅著名的作品——《饑餓的小女孩》。那是一個蘇丹女童,因饑餓跪倒在地,而兀鷹就在女孩后方不遠處,虎視眈眈,等候獵食女孩的畫面。憑借該作品,凱文·卡特榮膺1994年普利策新聞特寫攝影獎,然而,這張震撼世人的照片,卻引發了諸多批判與質疑。在獲頒人生最高榮譽兩個月后,卡特自殺了,人們認為道德良心上的遣責是卡特無奈結束生命的最直接原因。
每個人的身份都是多重的、復合的,無數事實告訴我們,做事之前,我們首先要做好的是人,任何職業的從業者,在被認做各自的職業稱謂之前,首先都是一個普通的社會人。在新聞現場,新聞記者要有良知,心存道義,不能光憑一時感性,不假思索按下快門,更不能為追求所謂轟動效應或個人名利而忘卻社會責任,如果記者只追求節目質量而毫無人情味,那么這樣的報道又怎么能被公眾所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