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前我國的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的社會各領域改革,勢必將破除制約市場主體活力和要素優化配置的障礙,讓公平正義得以彰顯,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精神相結合的新興領域,公平是互聯網金融的精髓,透過迅速崛起的互聯網金融發展,進一步折射出維護和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價值追求。
關鍵詞:公平正義;改革;互聯網金融
中圖分類號:F8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118-01
經過30年的改革發展,我國的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時強調,向深化改革要動力,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全面深化政治體制、金融體制等各領域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破除制約市場主體活力和要素優化配置的障礙,讓全社會創造潛力充分釋放,讓公平正義得以彰顯,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改革是最大的紅利,無論是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還是金融領域改革,維護和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是改革發展的價值追求,這不僅為改革指明了方向,而且也對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做了新的理論回答。
一、社會公平正義的內涵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意義
發展倫理學認為,發展的好處應當惠及社會的每個人,科學的發展應是公平的發展。發展中的公平問題是人類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轉變帶來的倫理問題。社會公平是指社會成員對各種資源享有均等,是社會成員具有平等的參與社會活動的權利和機會。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明確提出要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切實維護與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依法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社會發展公平的意義在于:
首先,社會公平是人們追求進步的價值典范。 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表明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其次,社會公平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認為,公平正義就是妥善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切實維護社會穩定。這對解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在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的多元化情況下,出現的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區域發展差距不斷擴大,人民內部矛盾上升等一系列不和諧問題提供了指導思想。
二、當前我國金融資源配置中值得關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金融業對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我國改革發展的不斷深入,金融資金配置方面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
第一、小微企業享受金融服務的權利得不到保障,小微企業貸款難。小微企業的存在和發展,在實現社會就業、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穩定社會秩序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企業自身特點、銀行融資門檻過高等方面原因,小微企業享受金融服務的管道不暢,金融資源被大企業壟斷,表現為融資難、貸款難,因此只能以高利貸等民間借貸的方式獲得資金融通,提高了資金成本,產生高風險,進而引發社會不穩定情況。
第二、低收入和貧困人群未被銀行服務所覆蓋。鑒于傳統商業銀行業的壟斷地位,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相對單一,雖然銀行針對不同的投資者有多種類型產品,但是門檻普遍較高,無視了低收入和貧困人群的享受這種金融服務權利。以銀行理財產品為例,一般以5萬為起點,低收入和貧困人群難以實現增加財產性收益,也不利于社會公平。
三、實現金融資源配置公平正義的探索
實現金融資源配置公平正義,是改革的需要,更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李克強總理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關于金融業改革的表述,是為我國金融行業未來發展提出的頂層設計: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發展普惠金融,指出讓金融成為一池活水,更好地澆灌小微企業、“三農”等實體經濟之樹。
當前,金融改革和金融創新不斷涌現,其中互聯網金融成為一個典型的代表。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精神相結合的新興領域。其有別于傳統金融不僅在于所采用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參與者深諳互聯網“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精髓,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工具,使得傳統金融業務具備透明度更強、參與度更高、協作性更好、中間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互聯網金融已呈現銳不可擋的發展趨勢。
第一、小微企業享受金融服務的權利得到了保障。互聯網金融有效解決了對小微企業真實實力的外部評價問題,覆蓋了部分傳統金融業的金融服務盲區,相比傳統金融機構和渠道而言,則更易受到中小微企業的青睞,也更符合其發展模式和剛性需求,疏通了小微企業享受金融服務的管道,金融資源不再被大企業壟斷。有利于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第二、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的壟斷地位形成沖擊和挑戰,促使傳統銀行業的服務方式、管理模式、競爭格局進行革命性的變革,從而更加重視信息化建設,針對不同的客戶群體開展精細化服務,能夠使更多的機構和個人得以分享到金融改革逐步釋放出的壟斷利潤和改革紅利,促進金融領域的公平競爭、和諧發展。
同時,還應看到,互聯網金融在我國處于新興階段,還存在監管不到位和法律約束缺失等問題,風險管控和監管能力弱、信用風險大等特點,亟待予以引導和規范,在規范中發展。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羅伯特·希勒教授在其《金融與好的社會》一書中說,“社會需要金融”,“公平”的互聯網金融以最廣泛的參與主體、最大眾化的產品、最具活力的創新促進了經濟與社會的進步。這是互聯網金融為好的社會做出的最有價值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
[2]中共中央:《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十八屆三中全會
[3] 德尼·古萊:《發展倫理學》, 2003
[4]羅伯特·希勒:《金融與好的社會》,2012
作者簡介:姓名:李興,性別:男,出生年月:1988年3月13日,籍貫:河北保定,學校學院專業:河北大學研究生院,倫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