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劇能傳承和弘揚我國的優秀的民族文化,但各地方的各劇種也能起傳承和弘揚優秀文化的作用,于是,我認為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正確引導學生去欣賞京劇,理解京劇作品的內涵即可,而要去教唱京劇,恐怕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關鍵詞:京劇;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J8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00-01
2008年2月下旬,一條名為《教育部將在十省市區中小學試點開設京劇課》的新聞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一點官方的解釋是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當然,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理所當然,但作為教育第一線的音樂教師,對這個問題感到非常困惑。
在我國,戲劇的種類繁多,可以說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如安徽的黃梅戲、廣東的粵劇,不同的劇種都反映了我國的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盡管如此,我國的戲劇發展前景并不樂觀,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我國的傳統劇種受到流行音樂和西方音樂的強烈沖擊。這樣一來,為了響應十七大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號召,并明確表示不會在不同的省份推行不同的戲種教育。既然每一種劇種都是相應民族與地方的優秀文化,那么,為什么要強行推行京劇而不讓各地自行決定戲劇的劇種呢?
每一個民族和地區都有它自己的劇種,而每一種劇種都和京劇一樣平等,一樣重要,都有傳播和弘揚的需要。地方風俗、習慣、方言等地域特征,離開了地域文化,任何劇種都難以繼承,難以發展,更難以傳播。這是地方劇種能夠之所以能傳播至今的原因。所以,只準京劇進課堂這是否符合學生規生活規律?也是否符合藝術多樣性的規律?
京劇進課堂將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師資力量的配備,在中小學,特別是一些較薄弱的中小學,有多少音樂教師是專業的,他們大多數是半路出家,連一些基本的樂理知識,演唱(奏)技能都還有待于提高和培訓,更不要說是對京劇進行教學。就算有些老師有唱京劇的技巧,但對曲目背后的故事是否了解和理解,又如何理解京劇這種傳統藝術形式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長期以來,學校招聘音樂教師最關注的是器樂、聲樂,音樂教師的基本功是鋼琴,聲樂、合唱指揮和即興伴奏。有了這些條件后,有多少教師懂唱京劇?有多少教師能讀懂京劇的內涵?有多少教師有教京劇的資格?京劇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內涵深厚豐富,曲牌眾多,即使專業京劇演員對教師進行培訓,也很難讓教師們在短時間內掌握京劇的唱腔和文化內涵。缺少這方面的素養,如何教學生?
現在的教育是素質教育,而在一些中小學,素質教育被應試教育擠到了一邊。小學每周兩節音樂課,中學每周一節,即使每周一兩節音樂課也很難保證,特別是初三年級,音樂課往往被其他學科所占用。現在的學生都滿足于現實生活,滿耳都是流行音樂,腦海里只有周杰倫、李宇春……,他們喜歡音樂而不喜歡音樂課。京劇進課堂是否滿足兒童本能的興趣與趣味,是否尊重了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
任何具有新鮮感的東西才能受學生喜歡和接受,而京劇的精髓并非那么容易掌握,唱、念、做、打是京劇的基本表現形式,要求樣樣下功夫,而作為青少年的孩子們,有這些精力和時間嗎?京劇的表演需要場下觀眾的配合,而在教室里讓學生們做一些簡單的動作,久而久之,學生們還有新鮮感嗎?不能陶冶學生們的情操,就達不到藝術熏陶的效果。
在音樂課堂中,教師讓孩子們了解京劇常識、引導學生們有欣賞戲曲的興趣,引導學生們進一步熱愛、繼承和發揚民族藝術文化,樹立民族精神,是音樂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參考文獻:
[1]中國京劇進課堂,一石激起千層浪,新華網。
[2]京劇進課堂還要跨幾道坎?可否改為\"戲曲進課堂\" 新華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