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我國的廁所在國際上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為了改變這一不良狀況,樹立在國際上的形象。文中我們通過對廁所的定義以及發(fā)展過程的闡述,解釋廁所對國民健康的重要作用,以及對提高民族精神面貌、國家文明程度的重大意義,為縮小城鄉(xiāng)廁所文化與國外的差距,樹立國民在國際上的崇高形象。
關鍵詞:人類生命主題歌;吃喝拉撒睡;廁所文化;廁所;精神文明
中圖分類號:TU98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134-01
前言21世紀,中國的旅游業(yè)已經(jīng)發(fā)展壯大,迎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但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中國也迎來一系列的問題,如:如廁問題。人有三急,急起來找不到廁所確實是件難受的事。不少外國游客反映上廁所找不著路或等上近半小時、廁所臟亂差,特別是在旅游旺季問題更為嚴重,為此對中國小有看法。如果能讓外國游客到中國來不愁找不到干凈芳香的廁所 ,這不僅是對中國廁所的一個肯定,也是對國人的一種激勵,如今,廁所已成為一個單位乃至一個國家是否文明的縮影。由此,我們浮想聯(lián)翩,引發(fā)本文,通過對廁所文化的研究和發(fā)展的過程,找出我國廁所所存在的問題,并對于如何推進我國廁所文化事業(yè),做出微薄的貢獻。
一、中國的“廁所文化”
老舍的《四世同堂》中有這樣一句話:“當一個文化熟到了稀爛的時候,人們會麻木不仁的把驚魂奪魄的事情與刺激放在一旁,而專意到吃喝拉撒中的小節(jié)目上去”。人們喜歡將生活和文化聯(lián)系在一起,因為往往一說起文化,就感覺很有“文化”,至少會覺得是很有來頭,很有內(nèi)涵,起碼很高雅。[1]事實也是如此,在人們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等社會生活中都存在著濃郁的文化。這吃喝的文化有不少,例如:吃飯,有飲食文化;品茶,有茶文化;喝酒,有酒文化,可拉撒的文化倒是真的不常見。吃喝拉撒的文化里,人們通常只提吃喝,而把拉撒忽略了,卻反過來問這拉撒怎么就能稱得上是文化了呢?魯迅也曾稱,排泄物沒法子作文章。可這拉撒怎么就不是文化了呢?文化既指高雅學術,也包括粗俗丑陋之習。民以食為天,倘若只有食而沒有拉撒,那么恐怕這個“天”也撐不了多久了。可惜的是,這個與我們生活最密切的“必需品”卻常常備受冷落,眾所周知,“吃、喝、拉、撒、睡”是人類生存繁衍的生理需要。有得必有失,有進必有出,也是人類新陳代謝的自然規(guī)律。然而,由于東方民族幾千年來含蓄內(nèi)斂的傳統(tǒng),看重維護面子的習俗,不知不覺地便形成了“捧上壓下”、“患得患失”的奇特現(xiàn)象。[2]
對于廁所的解釋,有人認為“廁”,古字上廣下則,從廣,廣像屋;從則,則當側,可將廁所解釋為“設于房子旁邊的側屋”。《說文》中詮釋“廁”字時說,“廁,清也”,是說廁所是清除污物的地方。 中國的廁所文化源遠流長,多姿多彩,“更衣”一詞就來源于廁所,古時候的有錢人家,上廁所是需要換衣服的。南朝首富石崇家的廁所修得富麗堂皇,上廁所時會有十多個婢女準備好甲煎粉、沉香汁、新衣服在門口迎候,如廁之后便換上新衣,因此把上廁所稱為“更衣”。據(jù)《世說新語》記載,為防止臭氣,會在如廁時用干棗堵住鼻孔,之后用澡豆來清潔,“澡豆”的作用就相當于現(xiàn)在的香皂。
二、中國廁所文化發(fā)展的基本過程
中國史料對公廁的記載最早見于周代,據(jù)《周禮》記載,我國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就在路邊道旁建有廁所,人們開始走出蠻荒時代,步入文明社會。據(jù)較早典籍記載,古時候稱“廁”為“溷”、“清”或“軒”,“溷”又有豬圈的意思。據(jù)《左傳》記載:晉景公姬——于公元前581年某天中午去廁所——屎,不慎跌入糞坑而死。《漢書·燕刺王旦傳》中說:“廁中豕群出。”春秋及秦漢時期,廁所采用“溷廁合一”形式,把兩個污穢積于一處,便于管理。至于王公貴族,廁所則是糞坑的形式:挖個深不見底的大坑,蓋上木板或石板,留個洞方便人蹲于坑上解決拉撒問題。不過這種廁所有很大的安全隱患,《左傳》中就有文字記載歷史上第一個殉難于廁所的君主——晉國公姬獳。漢代便出現(xiàn)了馬桶形式的流動廁所,稱為“虎子”,漢朝宮廷用玉制成“虎子”,由侍從拿著,以備皇上隨時使用。到了唐朝皇帝坐龍庭時,因家中先人中有叫“李虎”的,便將這大不敬之名改為“獸子”或“馬子”,后俗稱“馬桶”和“尿盆”。到了南宋時期,馬桶已成為城中普通百姓家中必不可少的物件,據(jù)南宋的《夢梁錄》記載:“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只用馬桶,每日自有出糞人瀽去。”直到近代,農(nóng)村廁所還是沿用糞坑和馬桶的形式。
三、中國廁所與外國廁所的比較
從日本回來的旅游者總是大談日本的“廁所文化”,并且表示為之所感動,搞得聽眾一頭霧水,弄得咱國人一點自尊都沒有。[1]廁所一向被人們認為是骯臟的地方,難登大雅之堂,與文化聯(lián)系在一起更是顯得把文化搞得臭烘烘的。但是日本人卻對廁所有著不一樣的理解,日本敬“廁神”,把廁所納入政治學。就實際來說,日本是一個島國,水資源貧乏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為了保護僅有的水資源和營造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日本開發(fā)了各種非水沖式廁所,并在市場上進行銷售。廁所里提供的再生紙制衛(wèi)生紙,100秒可溶于水中,可直接丟進馬桶,不會造成堵塞。日本傳承了良好的廁所文化并且發(fā)揮到極致。
在日本,從其對于廁所多種多樣的稱呼可以發(fā)現(xiàn),廁所的功能更大擴大化,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拉撒,化妝室、御手洗、休息室、東司、花田、雪隱等等這些都是日本廁所的別稱。說到“雪隱”,這一詞出自我過宋代一則典故,日本人沿用至今,但是中國人卻大多數(shù)聽了都會覺得茫然,不知為何。早期日本的廁所文化大多是從中國傳過去的,然后到了后期,日本對于廁所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卻遠遠超過了中國。曾有位老外戲言:“中國的‘入口’工作可稱一流,而‘出口’工作卻屬末流”。由此可見,中國的發(fā)展迫切需要提高廁所文化。
新加坡每年因廁所不衛(wèi)生而被傳染病奪走生命的人高達200萬,其中大部分是5歲以下兒童,于是世界廁所組織于2001年在新加坡成立,每年世界廁所組織會在不同的地方舉行世界廁所高峰會,討論廁所公共衛(wèi)生問題,為缺少合理衛(wèi)生設施的國家雪中送炭。在新加坡,廁所利用建筑的合理分隔設置玄關,達到廁所間隱秘性的要求,并且避免門拉手接觸傳染病菌。另外,廁所的功能也逐步的豐富多樣化,廁所變得越來越美觀整潔。
四、比較視角下的“廁所文化”
盡管中過曾經(jīng)有過輝煌的廁所文化,但像發(fā)明了火藥卻落后于火器一樣,中國對廁所的看法以及對廁所的疏于改進,導致了中國在廁所文化發(fā)展上的落后。外國人對于中國廁所“一叫、二跳、三笑、四哭”的總結值得中國人反思總結。看到廁所臟亂差嚇一跳,廁所臟的沒法落腳只能跳,蹲坑間無遮攔尷尬只好一笑,至于哭,則是被熏得。
中國廁所大多的通病為:第一,數(shù)量少。特別是在城市寸土寸金的繁華地段,都舍不得蓋一間公廁,只能在商場、餐廳等地方才能找到,至于農(nóng)村那就更少了,而且許多還是早期的旱廁形式,存在很大安全隱患;第二,位置偏。在城市建設早期就沒有對公廁進行規(guī)劃,等需要時,公廁基本上都被建在邊邊角角的地方,位置偏僻,距離人群遠,而且難以尋找;第三,也是最嚴重的一點,衛(wèi)生差。設施簡陋,垃圾蒼蠅多,地上斑斑水漬,幾乎沒有下腳的地方,使用過后不沖水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像這樣的情況即使廁所建得再好,一樣會陷入臟亂差。第四,指示標志不明且少之又少。中國的公廁一直沒有屬于自己的圖標以及名字,各種各樣的名稱和圖標,容易讓人混淆。廁所的設施跟不上世界水平,幾十年沒有更新?lián)Q代,以至于到國外旅游時對國外廁所的人性化設計感到無比驚訝。
如今,廁所作為一個城市建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大城市中的廁所已經(jīng)發(fā)展起來,但是中小城市以及農(nóng)村的廁所還停留在最初的階段,廁所問題仍然得不到解決。
北京舉辦奧運會以前,臭氣熏天的廁所比比皆是,即使是中國標志性景點如故宮、頤和園等也不能幸免,廁所也經(jīng)常是臭氣熏天,難以下腳,經(jīng)常聽到外國游客說在北京旅游聞著味道找?guī)^對不會錯。2008年奧運會,為了給四方游客留下一個好印象,北京市政投入大量資金改造廁所,進行公廁革命。從2005至2007年間,北京改造了3505個廁所,除此之外還興建了1000多座廁所。改善下水管堵塞、使用一次性馬桶墊紙、配備手紙、洗手液等清潔用品。同時以“Toilet”作為公廁英文標識,棄用“WC”。
農(nóng)村舊式廁所比較簡易,由于設施的簡陋和人們意識的薄弱,導致產(chǎn)生的糞便不能及時得到無害化處理。糞便中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病原體無法及時除去,病菌通過多種途徑進入人體而致病,傳播痢疾、傷寒、副傷寒、霍亂、病毒性肝炎及寄生蟲病等疾病。此外,這樣的廁所往往會成為蚊蠅的滋生場所,增加疾病傳播機會,同時會污染空氣、水源、土壤等周邊環(huán)境。
五、我們的行動
《莊子·庚桑楚》中寫道“觀室者周于寢廟,又適其偃焉”古人在參觀居住房屋時,廁所都必將會去。現(xiàn)在也是如此,不管到哪,廁所都是生活的“必需品”,逃不開,躲不掉,唯有正確面對,才能獲得解決之道。放眼望向世界發(fā)達國家,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落后的廁所文化同時也制約著社會發(fā)展的進程。
在面對廁所的發(fā)展,我們面臨著兩大任務:一是要改善傳統(tǒng)廁所設施及衛(wèi)生條件不完善的地方,二則是要思考出如何處理廁所排泄物的問題,從而來保護環(huán)境不受污染,真真做到清潔。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口的不斷增多,資源環(huán)境的壓力越來越大。放在廁所問題上看,這就使得改革水沖式廁所及拉撒排泄方式的舊模式成為中國向發(fā)達國家發(fā)展進程中的必然要求。
中國人口多,每年的糞便等排泄物數(shù)量龐大,糞水中含有大量的水分、無機鹽和有機物,有機物被細菌、真菌分解后轉化為含氮、磷、鉀的無機鹽等多種營養(yǎng)物質,但一直沒被很好地利用。城市居民的排泄物經(jīng)過污水處理廠后,便排放到江河湖海中,一些處理污水的化學殺菌、殺毒劑以及一些無法被普通的污水處理設備過濾的鹽分隨之流入,導致河流湖泊富營養(yǎng)化問題;糞水同化學肥料相比,具有來源廣、養(yǎng)分全、肥效持久、能夠改良土壤和成本低等優(yōu)點,在農(nóng)村雖然采用填埋或施肥于農(nóng)作物的方法,但糞水中含有大量的蟲卵、病菌,沒有經(jīng)過無害化處理直接做肥料,不僅會對作物、土地和當?shù)厮|造成污染,而且會傳播疾病。這兩種方法都不能很好地將人類的排泄物利用起來。
對人類的排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有幾種方法:
(1)高溫堆肥:高溫堆肥是將人糞尿、禽畜糞尿和秸稈等堆積起來,在同期條件下,使細菌和真菌等大量繁殖,將有機物分解,并且釋放出能量,以此形成高溫,堆積物快速腐熟制成肥料。高溫堆肥過程中形成的高溫可以殺死各種病菌、蟲卵和雜草種子,使用這種肥料不僅能保護環(huán)境,而且取材廣泛、簡便易行、保水保肥,降低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成本,是農(nóng)業(yè)上一個不可多得的好辦法。
(2)沼氣發(fā)酵: 沼氣發(fā)酵是在密閉的條件下,將人畜糞尿、植物殘枝與水以適當?shù)谋壤旌希谌毖鯒l件下,利用厭氧微生物將混合物分解成可燃性氣體(主要成分是甲烷,稱沼氣)。在密閉的沼氣池里,厭氧微生物會大量繁殖。它們將人糞尿、禽畜糞尿和植物殘枝中的有機物分解產(chǎn)生清潔的燃料——沼氣。和堆肥一樣,這些有機物在分解時,釋放出的能量形成高溫,殺死病菌、蟲卵等
(3)生態(tài)廁所:生態(tài)廁所采用微電腦控制系統(tǒng),有人進入自動開始運作,待人如廁后,自動分離糞便和尿液;糞便進入處理箱利用復合微生物處理,是自身具備良性循環(huán)的廁所,不用清理掏運,降解率達到97%,節(jié)約水資源,可回收利用人類排泄物資源。現(xiàn)在還有泡沫封堵型生態(tài)環(huán)保廁所,利用泡沫代替水沖洗廁所,泡沫能潤滑便器,同時封堵異味,有效阻止排泄物中的各類病菌,節(jié)水率可達98%,看不到污物,給如廁者舒適感覺。生態(tài)廁所一般具有生態(tài)建筑的三個特點:一是地下要設有沼氣凈化池;二是屋頂要覆土,用于種植或蓄水養(yǎng)殖或安裝太陽能利用裝置;三是墻體垂直綠化。這樣,經(jīng)過多年后,生態(tài)廁所就會成為一個綠色的生態(tài)建筑。
總結:
世界廁所組織負責人杰克·西姆曾說過“廁所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體現(xiàn)”。廁所環(huán)境的衛(wèi)生與否和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和國名素質有很大關系。在新加坡召開的第一屆廁所峰會上,北京旅游景點局代表就發(fā)言講到:“不注意廁所衛(wèi)生的國家是沒有文化和未來的。”我們忽略廁所文化太久,現(xiàn)在廁所對我國形象造成嚴重影響,中國已經(jīng)到了非趕不可的時候。小小廁所反映的是一個民族文明和一個國家的文化,是衡量國民生活水平的一把尺子,廁所雖小,但廁所文化并非小事,所以我們在著重加快經(jīng)濟建設,構建美好社會的同時,也要著眼于廁所。
參考文獻:
[1]茅國元.文化隨感.新課程導學,2013(3).
[2]劉卓鮮.為“廁所文化喝彩”.科技文萃,2003(12).
作者簡介:
許紅玲(1992.10-),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12級植物保護學院。
傅雨晴(1994.10-),同第一作者專業(yè),曾獲專業(yè)三等獎學金,校級三好學生榮譽稱號。
楊志明(1994.04-),同第一作者專業(yè),曾獲國家勵志獎學金,專業(yè)一等獎學金,校級三好學生榮譽稱號。
通訊作者:蔣立科(1942.10-)教授,國家具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發(fā)明家,教育家,專業(yè):生物物理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