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企業管理科學的發展,準時制生產(JIT)出現并取得了顯著地成績,相應的JIT存貨管理被越來越多的應用。本文簡要的闡述了JIT存貨管理的產生和思想;從生產方式、交易成本和信息收集三個方面對比了JIT存貨管理和傳統存貨管理,得出進行JIT存貨管理的優勢。
關鍵詞:存貨管理;準時制生產;需求拉動系統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153-01
一、JIT的由來及其主要理念
(一)JIT的由來。
JIT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20 年前或更早時候的日本造船工業,但是現代的JIT的應用是在70年代的中期由豐田公司的副總裁大野耐推廣的。準時制生產(簡稱JIT)是一種在多品種小批量混合生產條件下高質量、低消耗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的出現,一方面是由于在20世紀后半期,汽車市場進入了一個需求多樣化的新階段,而且對品質的要求也愈來愈高,因此如何有效地組織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成為汽車制造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由于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的限制,日本人對于浪費深惡痛絕。
隨著維持存貨成本的增加,建立和維護計算機系統成本的降低,JIT這種管理技術和管理理念已被許多管理先進、國際知名的大公司采用,比如沃爾瑪、英特爾公司、通用汽車公司、福特、摩托羅拉、惠普等。我國在應用JIT存貨管理系統上也不乏成功范例。國內企業運用這一管理系統最成功的當屬海爾。海爾集團每個月平均接到6000多個銷售訂單,定制的產品品種達7000多個,通過整合物流,庫存資金減少了67%;海爾物流中心貨區面積只有7000多平方米,但其吞吐量卻相當于普通倉庫的30萬平方米。
(二)JIT的基本思想。
JIT生產方式的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時候,按需要的量,生產所需的產品”,也就是使庫存量達到最小甚至為零。首先,JIT生產方式的出發點的準時生產,使生產過量和其他方面的浪費通過準時的生產暴露出來,然后對設備、人員等進行淘汰、對資源進行整合,達到降低成本、易于計劃和提升控制力的目的。其次,JIT的基礎之一是均衡化生產。采用均衡化意味著最終供貨與需求相適應,同時從需求開始進行拉動,為此在制定生產計劃時就必須加以考慮,然后將其體現于產品生產順序計劃之中;使物料在各作業之間、生產線之間、工序之間、工廠之間均衡地流動。為達到均衡化,在JIT中采用月計劃、日計劃,并根據需求變化及時對計劃進行調整。第三,JIT強調全面質量管理,消除質量不達標的產品。找到可能引起產品質量不達標的根源,并設法解決問題,批量小、零件移到下一工序速度快、可以及早發現質量問題等也是JIT有利于提高質量的因素。
二、JIT存貨管理與傳統存貨管理的比較
(一)JIT存貨管理的定義。
JIT(Just in time)存貨管理指的是基于JIT(準時制生產方式)的存貨管理。企業在生產中僅僅保持每天生產所需的存貨,當天所進原材料,當天全部投入使用,并在每天結束時全部化為產成品,并運送到市場全部銷售。從而實現動態意義下的零存貨。生產過程體現兩個特點:高效及時和連續性。整個過程的起點不是傳統的原材料購進,而是根據企業得到的銷售訂單,以銷售為起點倒推至原材料采購,即整個采購生產是在銷售需求的拖動下完成的。假設從材料購進到產品銷售依次經過A(材料購進)B(第一生產階段)C(第二生產階段)D(產品完成)E(銷售實現),則在JIT存貨管理下當天的存貨需求由E開始逐級傳遞:
(二)相對于EOQ存貨管理JIT存貨管理的優勢。
1.JIT存貨管理系統是一個需求拉動式的系統。
傳統方式下,生產往是按照預測的需求編制固定計劃進行,是一種需求推動式系統。
而JIT生產是一種需求拉動式的系統。JIT的生產完全根據訂單的需求和數量。前一個工序只生產后一道工序需要的產品,只有在下一流程有需要時才進行生產,且使生產需要的材料和零件能夠適時到達。拉動式系統理順了物流,極大地降低了存貨成本,使零庫存成為可能。
2.JIT存貨管理在交易成本方面優于傳統的EOQ存貨管理系統。
為了執行一項市場交易,有個一發布交易意愿、發現交易對手,進行談判、擬訂合同、監督交易對手保證合同條款得以履行的過程。也就是說,交易成本是獲得準確市場信息的成本,以及談判和訂立契約的成本。JIT之所以能夠成功實施,原因是有強大而穩定的供應商,建立這種穩定的關系需要大量的投入,任何一方如果要終止交易,前期的大量投入將會變成沉沒成本,對雙方造成巨大的損失。成功實施JIT的企業通常都擁有強大而穩定的供應商,這使它們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實施EOQ的企業不注重維持與供應商的關系,交易信息收集、與交易對手博弈、簽訂合同和監督合同實施,這樣的過程在每次交易完成后循環。這樣便產生了相當大的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在交易成本上處于競爭的劣勢。
3.JIT系統需求在信息收集方面優于EOQ系統。
JIT作為拉式系統,它的信息源是具體的定單。JIT相當于被動的信息接受者,它收集的信息是確定的,因而JIT系統能夠減弱或消除 “牛鞭效應”,即在傳統存貨管理模式下根據對銷售的預測進行生產計劃進而訂貨,造成需求量隨供應鏈向上逐級放大、存貨逐級增加的現象。而且,傳統的存貨管理是在預測的情況下來確定訂貨數量,就導致了由于各部門采購人員對信息的理解不同和保險起見的觀念造成的存貨一再擴張。JIT系統使生產周期縮短,從而進一步縮短了訂貨提前期;并且通過和供應商保持良好的關系,共享信息,使相互都了解對方的供需情況和能力,避免了短缺情況下的博弈行為,從而降低了產生牛鞭效應的機會,從而在保證了供應的情況下減少了存貨。
參考文獻:
[1]荊新,王化成.財務管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尤金.布里格姆,飛利浦.R.戴夫斯.中級財務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W.卡爾.凱斯特.財務案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張新民,孔寧寧.財務管理案例點評.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2008。
[5]王遐昌,沈濟業.財務管理學——案例與訓練.立信會計出版社.2004。
[6] 薛艷群.向存貨管理要效益.會計之友.2006(23)。
[7]狄金萍,朱曉麗.JIT存貨管理系統在我國應用和發展的幾點思考.山東省農業管理學院院報.2009,25(2)。
[8]李晶.再談經濟訂量模型(EOQ)和適時制系統(JIT).現代商業.2009(18)。
[9]郝濟萍.淺談存貨管理中的零存貨管理.山西科技.2003(1)。
[10]陳佳貴,馮虹.現代財務管理學.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