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環境保護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重要內容,本文從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概念和原則出發,指出其對歷史文化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并在對廣西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現狀分析的基礎上,以北海市珠海路為例,期望通過傳統文化與現代商業的融合,逐步實現對歷史文化街區的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
關鍵詞:歷史文化街區;文化環境保護;珠海路
中圖分類號:TU984.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167-01
引言
正如人們所說,一個城市的特色尤如一個人的個性。沒有特色的城市就如沒有個性的人一樣,必然缺乏魅力,而歷史文化街往往是城市文脈的集中體現。由于歷史原因,這些街道一般位于城市市區之內,交通便利,是以街區為表現形式的、文化氛圍濃郁的、外地游客必到的特色景區。但是,如今在對歷史文化街的保護和開發中,很多地方政府一味追求效率、效益、利潤的原則,東施效顰式的將傳統的中國街頭媚俗化、利益化,使得本就少的可憐的歷史文化街淪為殘存的傳統和新興的全球化風格的混合體。如何從根本上提升城市與文化的品質,這對我們的城市建設者們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廣西歷史文化街的文化環境保護的概念和原則
歷史文化街是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并有一定規模的區域。《文物保護法》中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界定是:法定保護的區域,學術上叫“歷史地段”。歷史地段作為我國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三個層次之一,與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共同構成并完善了我國城市歷史環境保護的網絡體系。歷史地段,也有學者稱為“歷史街區”,抑或“歷史文化街區”,是指保存有一定數量和規模的歷史建筑物、構筑物,且風貌相對完整的地段,其中分布于城市中的歷史地段,還應具有具體的生活內容。
二、廣西歷史文化街的文化環境保護意義
一個城市曾經營造的歷史文化環境能否得到有效保護,直接關系著它能否延續城市文化發展的脈絡,能否引導現代城市文化發展的方向。這其中,對城市歷史地段進行保護,則是保存城市肌理、疏通城市文化環境經絡的重點,也是城市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鋼筋混凝土、柏油馬路立交橋,這些只是現代化內容的一部分,城市現代化還要求具備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樹立獨特的城市風格,形成鮮明的城市個性。城市歷史地段的保護,絕不單純指對建筑物、街道等物質外殼進行保護,包括歷史文化內涵等在內的整體文化環境保護才是根本。
三、北海市珠海路保護中傳統文化與現代商業的沖突與銜接
作為北海核心的老城區,在約0.4平方公里的面積上,一方面集中了至今尚存的各類歷史文化資源近百處,其中17處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一方面這里也集中了各種現代的城市功能,沿海世代居住著大量以采珠捕魚為生的疍家漁民,建筑稠密。老街的傳統風貌和現代化城市形象在這里交融摻雜,雙方如何得以平衡,這也對老街的保護與發展提出了高要求。
1.珠海路的歷史與發展。
珠海路位于北海市區北面,因北海瀕臨盛產南珠的古代珠海而得名。它始建于1883年,長1.44公里,寬9米,沿海岸線直線排布,為嶺南直線最長,保存最完好的騎樓老街之一,堪稱“百年西洋街”。它的形成得益于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1876年《煙臺條約》中,增開廣西北海為通商埠。從19世紀末開始,受英、法、德等國在此地修建領事館建筑風格的影響,開始了老街特色風格的建設活動。沿街共計騎樓建筑502棟,大多為二至三層,全是中西合璧騎樓式建筑。其主要特點是結合中國古代傳統建筑與西洋建筑卷拱式,不僅為游人遮風擋雨,也為老街居民提供了公共活動場所。
2.傳統文化與現代商業的沖突。
北海市2005年成立了珠海路修復改造工作領導小組,2009年公布了《北海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規定》和《北海市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保護控制規定》。在保護老街原有的建筑風貌的基礎上,采取保護和開發相結合,政府主導,居民參與,企業運作,屬地管理,初步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老街文化的品牌效應也有所擴大。然而,專業化的運作和商業的發展在給地區帶來收益的同時也對傳統的歷史文化環境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首先,騎樓建設未能物盡其用,很多地方遭到破壞。例如在臨街建筑立面上安裝空調外掛機、信號接收器等設備,部分建筑內部墻體破裂、有些外墻被人用紅磚封堵,為得到妥善修復。其次,地區管理松散,常有零亂商販在古建筑周邊隨意搭蓋營業棚。還發生過消費者因衛生或質量問題與經營者沖突的事件,嚴重影響到老街的文化環境與聲譽。最后,地區商業品味普遍不高,低劣甚至假冒商品盛行,使其在旅游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缺少統一管理的店面廣告雜亂不堪,大量粗俗不堪的招牌充斥眼球,造成了視覺上的污染。所以,除了其古老名聲及富有特色的騎樓建筑群的外表外,屬于自己的文化內涵更是急需大力挖掘和恢復。
3.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
首先,對街區的文化氛圍進行統一的規劃。重點在于保護中西合璧的騎樓景觀,尤其是保護騎樓的建筑立面。商鋪的臨街立面呈現的是西洋建筑和南洋文化的裝飾元素,這是最吸引游客地方。一些與歷史街區格格不入的裝飾元素,招牌、外立面裝飾、燈光設計等內容都應進行嚴格的審批。
其次,在保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展示文化內涵。歷史街區應遵循積極保護的原則,也就是保護和利用相輔相成、協調互補,使兩者相結合,既能保護,又能利用,充分體現歷史文化街區的基本功能。
最后,保持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力狀態。重點保護具有歷史文化傳統的民風民俗,如每年正月抬華光神像巡游街巷、端午賽龍舟、臘月三婆(媽祖)廟祭典、中元節盂蘭會,每十年舉行一次、延續三天四夜的北海通衢賽會等,都具有很強的娛樂功能。保持街區整體風貌的協調統一,使百姓能安居樂業,使街區與民眾生活真正地融合進來,也達到了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編:《商業區與步行街》,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年版。
[2]王建國編著:《城市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3]同濟大學李德華主編:《城市規劃原理(第三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年版。
[4]李雄飛主編:《國外城市中心商業區與步行街》,天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