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面對新的師生關系,教師要修好自身形象,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要會善巧方便地引導學生共同構建起和諧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高職;和諧師生關系;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172-01
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等”。師生和諧關系到和諧校園的建設,又是提升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辦學水平的重要保證,甚至關系到和諧社會的建設。然而,目前高職院校師生關系出現了種種不和諧,因素有三:隨著信息化的加速,各種思潮不同程度地沖擊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靈魂,導致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呈現多樣性。其二,高校的擴招,生源質量的下降,學生厭學情緒普遍。其三,新的教學方式、方法的使用,師生在教與學中地位發生了變化。這些因素導致高職院校師生關系出現了一系列的新變化,出現了一系列不和諧的情況。因此,進一步關注和研究新時期師生關系,尋找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途徑和方法,便成為當前高職院校研究的重要內容。
和諧的師生關系,即教育的主客體之間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處。這種關系是教師與學生在以“教”和“學”為中介的教育活動中通過信息交流與溝通逐步建立起來的相互關系。作為教學中的主導者——教師,在和諧的師生關系建設中處于主導地位。因此,教師要會導、善導,要先引“水”入“渠”。再引“水”入“海”。“渠”即是軌道,是學生走好人生路的基礎。“海”即是廣闊的人生舞臺。要引“水”入“渠”須先修好“渠”,“渠”要有深度、廣度、高度,這是教育的規范,是基礎,正如大樹的根,它決定著樹干、樹枝、樹葉,以及將來的果實,貫通一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是人生的根。所以,教師教育教學的重點應放到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軌道上來,應放到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上來,應放到引導學生自覺提升自身素質以及全面發展上來。這是教育最根本的原理,是總的開關,總的鑰匙。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擁有博大的胸懷、慈善的品格、寬容的態度、樂觀的性格、堅定的信仰,這樣的教師才能如春風細雨教化學生,對學生進行精神的感召和靈魂的震撼,這樣的教師才能引領社會主流價值并示范社會規范,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有效引導學生在廣闊高深的“渠”中奔涌向前——健康成長。
現在的高職生受以往厭學情緒影響,步入高職后大部分仍然厭學,整日懵懵懂懂地混日子。對人生思考得很少,因其厭學、愛玩游戲、受以往不良環境等的影響,導致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扭曲,與家長、老師、社會均有不同程度的對立情緒。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以自己無限的愛心、同情心、同理心、尊重心等與學生溝通交流互動,學生體會到教師對他們的愛心、尊重心,才愿意去親近老師,對這樣的老師由親近生敬愛心,由敬愛生信任心,由信任生追隨學習心。學生親其師,才能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的學習氛圍,從而構建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沿著教師引導的方向,去辨明人生生存的意義、自身存在對社會的價值,去發現天地之道,去自覺地實現此生的意義。
大樹參天需有根,萬丈高樓地基牢。教師修“渠”要從點滴做起,從當下邁步,學生才能走向更高更遠的人生路。具體從兩方面入手:
一、培養感恩心
“感恩”能夠擴充人心靈空間的“內存”,讓人寬容起來,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強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就必然會出現諸如熱情、自信、堅定、慈善等美好品格。所以,如果人人都有感恩心,那么,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就會變得更加親切、更加和諧,我們自身也會因為這種感恩心理的存在而變得愉快和健康,生命才會得到更好的滋潤。感恩,不僅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品質。教學生學會感恩,懂得報恩,去真誠地回報家庭、他人與社會。
培養學生感恩心,一是要引導學生學會尊重與付出,關愛身邊的人。先從回報父母開始。保護好身體,讓父母放心,取得好成績,讓父母省心,回家多幫父母干活,讓父母開心,教師可以讓學生給父母寫一封感謝信,表達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并讓父母簽字反饋意見,溫暖父母的心。引導學生醒悟:貧窮的人是隨時想從別人那里獲得,富有的人則是心存感謝,時時想要施與別人。讓感恩心成為學生一種發自內心的生活態度。學生去感恩身邊的人與物,從而與自己、他人、社會、自然和諧相處。學生由感恩進而懂得報恩,由希望報恩而產生出責任感。一個有責任感,能自立、自尊的靈魂必能自覺追求陽光人生。
二是要引導學生消除對立,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所謂“嚴以律已,寬以待人”,待人要寬厚、要包容,能寬容,這才是人生最大的修養。教師要引導學生珍惜大自然賦予我們的一切,用一顆平和的心去面對不公與挫折,勇敢、豁達地處理遇到的問題。不與人對立,遇事多找自己的不對,反思自己的過錯。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白,寬容是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這樣學生自然會與他人和諧相處,和諧的師生關系自然構建成功。
二、培養責任意識
只有當一個人從心底里認識到責任不僅是對他人、社會的一種責任,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責任,并在承擔這種責任中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和自己獲得尊重和認同時,他才能從承擔責任中獲得滿足。教師在日常教學及與學生相處時,可以試著讓學生去承擔一些責任,并且為這份責任付出自己的努力。比如,做好值日;按時交作業;對自己的身體負責,平安健康;對自己的學業負責,不掛科,爭取最好的成績。學生隨著被更多的人認同和尊重,心情會隨之開朗,智慧會隨之增長。教師可用心為學生搭建兼職的橋梁,學生在業余時間做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兼職,能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步入工作崗位時會更快融入工作中。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去勤工儉學,參加社會實踐,做志愿者,到敬老院、孤兒院做義工,參加義務勞動等,這些實踐,可以使學生增加收入,減輕家庭負擔;可以讓學生獲得了寶貴的社會經驗;可以使學生體會生活的不易;可以培養學生擁有一顆博愛的心,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應對社會擔起一定的責任義務。一個肯于承擔責任的人,自然會與他人和諧相處,和諧的師生關系自然構建成功。
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在不同時期有不同要求,是教育教學的永恒課題,讓我們不斷努力,共同探尋更多、更好的途徑和方法,共創和諧美好師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