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羌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有地緣優勢和一定學科優勢的藝術院校圖書館在羌繡藝術的保護與傳承上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文章以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圖書館為例,闡述了其在保護與傳承羌繡藝術方面所具有的獨特優勢,探討了其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應該采取的措施。
關鍵詞:藝術院校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羌繡藝術;保護與傳承
中圖分類號:G25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173-01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作為羌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之一的羌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搶救、保護和傳承羌文化遺產也是“5.12”災后重建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其中保護和傳承羌繡藝術是重中之重。自從有了圖書館這類文化機構,人類歷史積淀的經驗、文化、知識方能得以系統地保存并流傳而成為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因此,作為地近汶川震區的藝術院校圖書館應該主動積極地投入到保護和傳承羌繡藝術的行列中,為保護與傳承羌族文化做出貢獻。
一、羌繡的歷史淵源與現狀
(一)羌繡的歷史淵源。
羌族的歷史一直可以追溯到殷商奴隸時代,它始終保持著獨特的文化和風俗。羌族主要居住在汶川縣、阿壩州的茂縣、理縣、黑水縣、松潘縣,以及綿陽市的北川縣等地區。羌繡主要是羌族婦女在勞動間隙制作完成的民間手工藝品。關于羌繡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三國以前,羌族婦女能征善戰,諸葛孔明派姜維到汶山,屢被爾瑪(羌族)女打敗,后來孔明就用符咒組成挑花圍腰,送給羌女,羌女爭相仿效,挑花圍腰就在她們中流傳開來,不料圍腰上孔明畫的符把羌族婦女的心迷住了,從此羌族婦女便不會打仗出謀而只知繡花了。根據這個廣為流傳的傳說,有研究者認為羌繡最早是由漢族地區傳入羌族地區的。[1]在羌族地區,隨處可見穿著民族服裝的羌族人,衣服上漂亮的圖案大多為手工刺繡。這些刺繡在羌族的歷史上可謂源遠流長。
(二)羌繡的現狀。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使羌族在聚居地區的生產、生活、精神世界及人文藝術都受到了極大破壞,許多優秀的羌族民間藝人在大地震中失去了生命,給羌族文化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同時,北川縣的羌族博物館、文化館等都在地震中倒塌,大量文物和資料被深深掩埋或嚴重毀損。此外,“震后重建”加速了羌族人口遷徙分散、民族雜居及與漢族融合的進程,客觀上也使羌繡失去了不小的傳承空間。
面對“羌繡藝術保護與傳承”的這種嚴峻形勢,作為地近汶川震區的藝術院校圖書館應該從弘揚民族文化和保護與傳承非物質遺產的高度看待“保護和傳承羌繡藝術”的工作,應該有一種刻不容緩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
二、保護與傳承羌繡藝術是汶川震區藝術院校圖書館的責任
(一)藝術院校圖書館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定位。
在當今這個具有眾多流行元素的社會中,受外來文化的沖擊,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或多或少地有慢慢消逝之虞。但是,作為傳承至今的文化遺產,仍然須要也必須傳承發展下去,不能讓人類的后代用“考古方法”艱難地研究人類至今尚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否則現代人類將愧對后代子孫。臨近汶川震區的藝術學院圖書館在保護和傳承羌繡藝術活動中的定位應該是: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感主動積極地投入羌繡藝術保護與傳承行列;堅持科學發展觀,知其可為而有所作為;明確圖書館職能,創建圖書館的“羌繡藝術特色數據庫”。
(二)汶川震區藝術院校圖書館保護與傳承羌繡藝術的獨特優勢。
以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圖書館為例。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院校圖書館除了具備普通高校圖書館所具有的職能外,在保護與傳承羌文化(特別是羌繡藝術)上更具有一定的地緣優勢和學科優勢。這里地近汶川,地緣優勢顯然。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在“震后重建”中率先與北川縣政府聯合成立了“羌藏文化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學院在2009年開設了“羌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專業(專業方向),同年招收該專業(專業方向)學生;學院與北川—山東工業園合作關系密切;學院在2011年獲準成立了以“羌文化保護與傳承”為特色研究內容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學院圖書館為“綿陽市圖書情報學會”的會員單位,與羌族傳統集居地區各縣市內圖書館有暢通、友好的交流平臺。這些條件保證了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圖書館在保護與傳承羌文化(特別是羌繡藝術)上潛在的學科優勢。
三、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圖書館保護與傳承羌繡藝術措施
(一)、主動積極地投入羌繡藝術保護與傳承行列。
說到對傳統手工藝的保護,人們自然會聯想到文物收藏。對圖書館收藏羌繡這種文物來說,收集羌繡藝術文獻資料和圖案資料較收藏羌繡精品更為重要和力所能及。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圖書館在2009年申報四川省高校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規劃,課題《震區獨立學院圖書館建設特色研究》時就把“保護與傳承羌繡藝術”列入了課題研究內容,借以主動積極地投入羌繡藝術的保護與傳承行列。
(二)、知其可為而有所作為。
圖書館主動積極投入羌繡藝術的保護與傳承行列,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要知其可為然后有所作為。自2009年以來,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圖書館多次把羌繡藝術的相關內容制作成展板在展廳展出,多次把羌繡藝術有關專家或傳承人來學院作的專題講座制作成網頁在圖書館局域網上發布,以期讓更多的讀者了解羌繡藝術。
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十分重視宣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指出各締約國應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中得到確認、尊重和弘揚。作為社會教育中心的圖書館要利用節日活動、展覽、論壇、講座、專業研討等形式,吸引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和興趣。在全社會形成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2]
獨立學院圖書館雖然具有地緣優勢和學科優勢,但是不具備收藏羌繡藝術精品的資金優勢和人力優勢。為此,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把羌繡藝術有關文獻資料(特別是學院教師著作)、圖案資料、實物圖片資料和學院有關活動的音像資料作為系統收藏的主要對象。四川西北部地區藝術院校的圖書館有一批對本地區羌族文化比較熟悉的館員,可以組織他們對羌繡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確認、收集、立檔、記錄、整理等等。 在條件成熟時建立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圖書館“羌繡藝術特色數據庫”。
(三)、建設圖書館“羌繡特色數據庫”。
現代化高校圖書館的“特色館藏”體現在“藏書特色”和“特色數據庫”。對于起步較晚的民辦高校圖書館,致力于“特色館藏”的努力應該注重建設“特色數據庫”。民辦高校圖書館在克服“體制、經費、理念”等“建設難點”[3]、[4]的基礎上,是應該也必須建設自己的“特色數據庫”的。以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為例。作為地近汶川震區的藝術院校的圖書館,在北川已建立起來的羌族博物館的基礎上,發揮學院的地緣優勢和學科優勢,是可以建成自己的“羌繡特色數據庫”的。
信息化時代,為了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據能得到永久保存,為了方便人們檢索,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必須加快。高校圖書館走社會合作之路建設自己的“特色館藏”,也是當今“信息資源共享”和“文化資源共享”的大勢所趨。“5.12”汶川大地震對羌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敲響了警鐘。地近汶川震區的藝術院校圖書館更應該加緊對羌族文化遺產及時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的整理,加緊建設羌族非物質文化數據庫。
對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系統工程。作為文化教育機構之一的圖書館,應該積極參與到保護和傳承的行列中去,為四川地震災區的重建貢獻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王天華. 羌繡.第1版.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9—5.23.
[2]劉沫. 試論圖書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8(1):22—24.
[3]張勝蓉,汪玲,呂冠男. 獨立學院的圖書館建設[G]. 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8.
[4]張勝蓉,薛林. 獨立學院圖書館“制度管理”難點淺析. [G].青年文學家,2011(8):176—177.
基金項目:
四川省高校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規劃項目(項目文件號:川教函(2009)773 編號:102
作者簡介:張勝蓉: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館員,館長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