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儒家文化和墨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仁愛”與墨子“兼愛”思想又是各自儒家和墨家文化的主要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是現代文化發展的源泉。所以,對孔子“仁愛”與墨子“兼愛”思想進行比較,研究各自思想的精華,對現代文化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仁愛;兼愛;儒學;墨家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175-01
儒家文化和墨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仁愛”與墨子“兼愛”思想又是各自儒家和墨家文化的主要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對“仁愛”和“兼愛”思想的比較研究,有利于梳理儒家與墨家文化的區別,吸取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仁愛”和“兼愛”思想進行分析、融合,及合理性的詮釋,將對現代文化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一、孔子“仁愛”與墨子“兼愛”思想相似之處
1.思想價值。
“仁愛”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仁愛”思想貫穿于孔子學說,構成倫理道德范疇,并形成了一個思想體系。孔子的思想已“仁”為核心,并把它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仁者愛人”,強調以人為本。同樣,“兼愛”思想是墨子思想體系的主要觀點。墨子認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尚賢下》),“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兼愛中》),他強調人人互愛互利,論述了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二者蘊含豐富的人道主義和民生主義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瑰寶,并對中華文明的發展進步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2.社會意義。
孔子“仁愛”思想以“仁”為核心,強調“仁者愛人”,“愛人”是“仁”最基本的內涵。孔子從不同方面論述“愛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雍也》),這是從正面說,要尊重他人,關愛他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這是從反面說,要用心去對待別人。墨子也將他的“兼愛”稱為仁、義,他說:“兼即仁矣,義矣。”(《兼愛下》)。墨子認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尚賢下》),“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兼愛中》),均強調人人應互愛互利。因此,孔子“仁愛”與墨子“兼愛”思想都要求用愛心去對待他人,尊重他人,并且要不斷強化自身修養,以此來協調好人際關系實現互助互愛。
3.文化內涵。
孔子“仁愛”與墨子“兼愛”思想是中國傳統社會之道德標準,處理人際關系的方式。二者最終都強調用心去愛人,尊重他人,達到人與人互愛互助。孔子“仁愛”與墨子“兼愛”思想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思想內容,在當時的社會都產生廣泛影響并延續至今,是時代精神的結晶與核心。
二、孔子“仁愛”與墨子“兼愛”思想之不同
1.價值取向與行為方式。
孔子“仁愛”思想以“仁”為核心,他提出“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強調個人的行為應符合禮的規范,做到這點,天下的人都會公認他做到了仁。除此之外,要做到仁必須在視、聽、言、動各方面全面的符合禮,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由此看來,仁是一種全面的道德行為。孔子“仁愛”思想強調“忠恕”之道,注重主觀道德修養,通過主體由“克己復禮,修齊治平”的途徑來達到“內圣外王”的理想境界。孔子“仁愛”思想從政治角度理解仁,要求積極入世,調節人與人的關系及人與社會的關系。孔子“仁愛”思想聚焦社會,最終目的和根本歸宿是“愛人”。
墨子“兼愛”思想是以“交相利”作為基礎的,也是以“交相利”為具體內容的。墨子將兼愛也稱為仁、義,但墨子所謂的仁義是注重效果,以利人為核心內容的。他認為“以此虧奪民衣食之財,仁者弗為也”(《非樂上》),又說:“而義可以利人,故曰義,天下之良寶也。”(《耕寶》)。墨子采用了孔子所提出的仁義這個范疇,卻反對孔子以恢復周禮為仁的思想。他說:“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雖禹湯無以易之;兼仁與不仁,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貴義》)。墨子反對喊口號似的“為仁”,注重做事情的結果,強調在做具體的事情中體現“仁”。
2.“愛”的對象。
孔子“仁愛”思想是不平等的愛,并不是一視同仁的。 “仁愛”思想是為封建社會統治者服務的,同時當時社會又以小農經濟為基礎,因而“仁愛”思想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孔子“仁愛”思想強調以血緣為紐帶,例如父母、子女等,并且認為血緣關系也有親疏遠近之分。隨著血緣關系的疏遠,親的程度依次遞減,由愛父母推至愛所有人,而產生不同的等級。孔子“仁愛”思想中的“忠恕之道”或“愛人”都具有鮮明的階級內容。孔子說:“仁者愛人”,卻根本不承認“小人”同樣具有仁的德性。他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孔子“仁愛”思想中的“愛人”是有差別的,不是愛所有的人,認為“小人”是不配講仁愛的,因而它具有明顯的階級性。
墨子“兼愛”思想中“愛人”是不分等級的,平等之愛。他認為雖然是“賤人”,只要不以“兵刃毒藥水火以交相虧賊”,實行了兼愛,也就是“仁矣”、“義矣”。墨子主張愛人應該“遠施周遍”,不應有親疏厚薄之分,他說:“必吾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后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也”(《兼愛下》),主張“愛人”要一視同仁。墨子不認為上下貴賤的等級可以取消,卻肯定其關系是可以相互的。他說:“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兼愛上》),同時又強調說:“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兼愛上》)。墨子“兼愛”思想主張人與人互相關愛,互助互利,來實現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
孔子“仁愛”與墨子“兼愛”思想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文化發展進步的源泉,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認真研究孔子“仁愛”與墨子“兼愛”的“愛人”思想,汲取其中的永恒價值,對其進行重新解讀、分析、融合,將對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林火生.孔子“仁愛”觀與基督教“愛人”思想比較.重慶郵電學院學報,2005,(5)。
[2]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中國哲學史(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0。
[3]盛應文.論《論語》中的“仁”——愛人與己的融合.世紀橋,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