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木梳蘊藏著中國千年歷史文化,自遙遠的史前時代一直沿用至今,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積淀了數千年來古老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文明。木梳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同時期的木梳反映了不同歷史階段人類的生活狀況。人們不同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情趣賦予了它獨特的文化意蘊和價值。
關鍵詞:木梳;文化;價值
中圖分類號:G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178-01
一、木梳的歷史文化
木梳作為梳篦的一種,是我國古代八大發飾之一。古往今來,無論是聲名顯赫的高貴名流,還是日出而作的平民布衣,都與梳子朝夕不離,古詩《木蘭詩》中就有“脫帽著頭”、“當窗理云鬢”等詩句,集中反映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與梳子的緊密聯系。木梳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盛唐時,梳篦花色繁多,不勝枚舉,大的竟有二尺多長;北宋以來,質地日趨貴重,金銀櫛具相當流行,大文豪蘇東坡曾有“山人醉后鐵冠落,溪女笑時銀櫛低”的詩吟;元代,常州梳篦從運河經長江出海,隨著“水上絲綢之路”傳到海外;明清時期,文獻中關于常州梳篦的記載漸多;明代關于常州西郊八景之一“文亨穿月,篦梁燈火”的記載,把左運河畔篦箕巷的夜景描繪得栩栩如生;辛亥革命后,梳篦的需求量因人們剪辮而激增。當時還流行著一種“劉海篦箕”的小型篦子,許多人身上掛個小口袋,袋里裝一把劉海篦箕,引為時髦。
古代的梳篦,既是一種重要的飾物,又是一種必備的梳理工具。作為人類物質創造和精神創造的綜合產物,梳篦以獨特的方式,不僅記錄了社會生活狀態的變化,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
此外,梳篦在民俗、婚俗、喪俗中也有獨特的趣味。
(一)民俗——插梳為飾。在很多傳世名畫之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唐宋女性頭上的梳子,都是不帶把的。這類梳子僅僅由梳齒和梳背組成。梳齒極為細長,在插戴時梳齒深插發中,絕大部分沒法看到。因此,這一類梳子的裝飾相對比較簡單。也就是說,梳子在作為梳理頭發的實用工具時,還用來作為裝飾頭部的重要飾品。
唐代是插梳習俗最盛行的時代。在唐詩之中,我們可以看到“滿頭插小梳”這樣的描述。白居易廣為人知的《琵琶行》里,也有 “鈿頭云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的句子。[2]這些描述,讓我們對唐代的審美風尚有了想象的原型。和唐代相比而言,宋代女性插梳數量減少了很多,但梳篦的個頭卻非常大。據說宋仁宗時期,宮女們插在頭上的角梳竟然有一尺以上的長度,婦女們上轎進門時,只有側著頭才能進入
(二)婚俗——予梳寓情。文化是一個古國淵源發展的命脈,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像一壇老酒一樣愈釀愈香。婚禮文化也是文化中的一個分子,映射著時光帶來的婚禮變化。梳子作為婚嫁聘禮中的一種,其寓意是讓新人以后的生活能夠美滿幸福;梳子作為感性的信物,有著豐富的意義。民間盛傳梳子代表相思與掛念;同時每天都用來梳理頭發的梳子,也暗示著彼此之間的親密,有白頭偕老之寓意, 白頭偕老是人們對愛情的美好祝愿,忠貞不渝的愛情信念。正所謂是“一梳梳到底,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子孫滿堂”,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
(三)喪俗——借梳緬懷。數千年以來,由于梳篦與生活的緊密關系,梳子已經作為中國人在文化、生活、情感上的一個通配符。很多以此為題材的故事和傳說,寓意都非常深遠。禮記·曲禮》稱:“父母在疾,冠者不櫛”。歷代行孝,至親長輩有人去逝,都不梳發、不洗臉,以此表示孝道。[3]除此之外,梳子在我國古代喪葬風俗中還作為隨葬品放入棺木。在考古工作時發現很多出土的墓葬中均有不同材質的梳子,據考古研究發現,這種隨葬的梳篦就其制作工藝的精粗,選料的優劣,以及擺放的位置均能反映出死者的社會地位和等級高低。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知道作為人類物質創造和精神創造的綜合產物的“梳”從多方面演繹著多元的歷史文化。記載了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反映了不同時期人類的不同生活風貌。
二、木梳的價值
木梳不僅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而且還有豐富的價值。作為一種民間藝術,不僅是一種生活必需品,更是一筆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在中國文化中一直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情感價值。發展至今,木梳早已超越其成品自身的功能,它的實用和情感價值都精彩紛呈,贏得人們的喜愛和追捧。
(一)實用價值。
從古時候起,很多女子就把梳子插在頭上作為裝飾品,來引起別人的美感和自己的快感,因為它不僅可以美化自身,也可以作為一種身份等級的標識。直到今天,梳子不僅在項鏈飾品中出現,梳子型的耳環也是層出不窮,梳子的造型同樣出現在手鏈和頭飾之中,梳子的各種美化和裝飾功能具有獨特的魅力。
日常生活中,它不僅可以用來梳理頭發,更是人們不可分離的保健器具,經常使用,對養生、健體和美膚都有益處。用木梳梳發,能夠疏通經絡、活血化淤,改善頭皮和顱內營養。
(二)情感價值。
梳子的獨特魅力和其“舒心順意”的吉祥寓意,使它在實用器物中大放異彩。在古代,頭發被叫做“煩惱絲”(所以出家人要落發),“剪不斷、理還亂”,梳子以其順發的功能,承載著人們對梳理愁緒的聯想,而且還帶有“又順又發”的美好意愿。
在現代,人們賦予了梳子新的寓意,比如解除煩惱,理順心情,還代表相思、愛情和健康等等,這在很多所謂解夢一類的圖書中多有看到。通常情況下,頭發是煩惱的象征,梳子將頭梳理開來,即暗示著對煩惱與愁悶的解除。因此,如果夢見使用梳子梳頭,則意味著不久的將來煩惱與憂愁都會消失……很多占夢者都以為,如果男人夢見梳子,則意味著誘惑與放縱,與此相似說法是:夢見梳子斷齒,則暗示男女關系將出現不睦。一把小小的梳子,在伴隨人類文明進步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情感價值。
(三)藝術價值。
此外,一部分具有紀念意義的梳子更是在造型和繪畫上具有較大的收藏價值,其精美絕倫的雕刻工藝和繪畫技術體現了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為木梳增添了一份別樣的風情。
彩繪和雕刻藝術,在木梳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彩繪師運用傳統技法,手工精心繪制出的彩繪圖案風格各異、色彩豐富,題材廣泛。一些木梳被彩繪了漂亮的花蝴蝶或不同的鳥兒圖案,造型奇特、色彩各異、形象鮮活生動,實在很難讓人想到它們原來是梳子。大膽聰明的民間藝人,賦予了梳子不一樣的生命力,只有在中國民間才能看到這樣的藝術品。其無論是畫法上還是用色上都顯示出了民間傳統的高超技藝。即使是單單作為民間藝術作品已足夠珍貴,更何況它們被做成梳子,并賦予獨特的寓意。如《紅樓夢》中,“金陵十二釵”畫梳不僅古典文化意味濃厚,而且增加了收藏價值。
結語:
梳篦,一個小小的物件卻引出了一個巨大的藝術和文化空間。有關梳篦的傳說、禮用、禁忌、療法,甚至滋養出的梳篦的歷史……它不再是沒有生命的物。這些豐富的民俗文物遺產給我們現代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很大的指導,那些精致的生活用具不僅引起你對古物的遐思,是否也讓你發現了生活之美?木梳的豐富內涵和獨特的歷史文化發展軌跡于不經意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沉淀,傳達了中國人不變的溫婉情懷。
參考文獻:
[1]鄭巨欣,陸越 梳理的文明-關于梳篦的歷史.[M].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年3月。
[2]楊晶.中華木梳六千年.[M]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12月。
[3]寒漪.“梳”心順意-閑話古今梳篦[J] 視覺空間,2007年第六期。
作者簡介:
張歡,女,重慶巫山人,目前就讀于重慶三峽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
謝銀桃,女,重慶酉陽人,目前就讀于重慶三峽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