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的出現,導致報紙在傳遞信息功能上的衰減,這已成事實。以報紙為媒介的信息傳播速度是相對落后的,這便需要報紙找準自己的定位,發揮自身的力量,做出一些較新媒體相比有獨特競爭力的東西。報紙以“態度,深度,溫度”為立足點, 提高還原真相的能力,思想深度的能力,延長新聞的生命周期,這樣才能提升新聞的品質和生活的質量,保證“薄報”在新媒體時代的競爭力,保證其擁有陽光的未來,永葆勃勃的生機。
關鍵詞:新媒體;報紙;薄報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186-01
新媒體的出現,導致報紙在傳遞信息功能上的衰減,這已成事實。當下,新媒體很大優勢在于其信息傳播速度及傳播數量上,而這恰恰也可以為報紙拓寬一個新的發展空間,不去爭搶那99%的事件,而去挖掘那1%的本質,以“態度,深度,溫度”為立足點,找準自己的定位,發揮自身的力量,做出一些有獨特競爭力的東西,讓單薄的報紙為其思想的厚度所主宰。
一、態度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手段的先進性使得很多新聞同質化程度高、競爭力小,以點擊量,閱讀量取勝的構架使得很多信息常常是碎片化、情緒化、片面化,而要提供給人們以價值深刻,同時又能啟迪心靈的新聞,必須兼顧新聞理想、職業道德的優秀新聞人才能在大量取實甚選,去粗取精的基礎上,將真正有價值的內容奉獻給受眾,避免信息發布的隨意性,甚至因追求商業利潤為吸引眼球不惜制造虛假信息的假象。
布萊爾曾經說過:“新聞記者不僅要被培養的知道如何寫新聞,而且能夠理解他們所報道的那些事件由以生成的社會。”好的新聞也是如此,需要執筆者以嚴謹的態度,一步一個腳印的與受眾用心溝通,用心傳達,避免把白紙印成一張張廢紙。
2013年11月下旬,江蘇連云港市灌云縣山西村500多戶蔥農種植的上百萬斤大蔥出現嚴重滯銷情況,《蒼梧晚報》記者得知此情況后,不顧嚴寒第一時間直接到當地進行采訪,用兩天的時間幾乎跑遍了全村的每一處,對幾十戶村農所面臨的滯銷蔥的狀況、種植成本及種植過程,尤其是導致大蔥滯銷的原因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并呼吁社會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幫助蔥農度過難關。在隨后進行的一個月調查采訪中,記者和蔥農朝夕相處,而后接連刊發了四篇跟蹤報道,各大網站對其報道進行轉載,使“滯銷蔥”變成了“愛心蔥”。在此中,記者用其認真負責的態度使《蒼梧晚報》真正扎根到群眾中。
同時,以態度取勝更要勝到受眾的心里,只有那些用真心采寫的稿件,才可以溫暖群眾,才可以贏得民心。
二、深度
新媒體時代每個人是目擊者也是傳播者,多種角度多種因素的融合往往使信息內容的真實性難以保證,加之在新媒體上展現的信息真假難辨,泥沙俱下,加之“知識的本質就是知識在快速變化,今天得到的知識總是難免淪為明日的謬論”,受眾更是無所適從。這個時刻,提高公信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報紙以深度為立足點,保證自身承載的文化內涵,實現價值的延續性。正如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所寫的那樣:“那些永遠不會成為舊聞的東西,才是值得我們去了解的重要的東西。”
《南方周末》長期以來按照新聞規律,善于在眾多的新聞事實當中梳理、挖掘出有重大新聞價值的信息并深入分析,同時以貼近群眾的角度和深入扎實的內容把握、對社會問題的持續關注與思考及其平實細膩的敘事風格,適應了市場的需要,在各階層讀者中形成的廣泛的公信力。真正成為報紙中深度新聞報道的典范,是經得起時間的檢驗,能夠沉淀到人的心靈底部的報紙,真正達到了追尋文字深度的美與真的境界。
真實、準確、客觀是新聞的生命,亦是不可動搖的底線。為避免主觀片面,要求從實際出發,加強調查研究,站在理性的角度,發揮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優勢,保證每篇報道都是有用,有深度的,為受眾節約時間,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真實性與深度性的統一。
2013年1月18日,《楚天都市報·深讀周刊》正式創刊,其報道多以立體的方式呈現,重在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如《我到越南娶新娘》就是其中的一例。越南新娘嫁到中國是當時媒體所關注的事情,但側重點更多的是在越南新娘身上,而此報的報道卻以一名在宜昌的打工仔為主人公,以其在越南的經歷為主線,描寫了他從相親到結婚的經過,讓受眾真正明白越南新娘嫁到中國的真實過程。同時在對熱點話題上更是及時跟進,探索事件本質,集報道與為受眾提出建議,尋求解決方法集為一體,尋找更好、更高的新聞落腳點,在“身動才能生動,深入帶來深讀”的目標引領下穩步前進。
《南京舊聞》的作者薛冰認為,無論是什么樣的紙張,最重要的不是它的質地、印刷和裝幀,而是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它變的不再單薄,而是活躍了起來,有了氣息。
與此同時,生活的快節奏化,讓受眾了解的往往是碎片化的信息,印度工程師孟沙美說:“真正的閱讀是一段段無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體驗,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訊息可以取代的。”那么報紙在當下的背景下,以深度取勝,可以為受眾獻上真正的“營養大餐”。
三、溫度
當下,快節奏的讓人的心靈也日漸麻木,報紙這個時候在報道免掉信息泡沫的同時要更加人性化。早在2011年的臺灣“3+3”論壇上,新華日報總編輯周躍敏在演講中就提到了報紙要為讀者提供一個理性的思考方向,傳遞一份樂觀、溫暖和善意,助推實現講信修睦、人人為公、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的美好理想。
《人民日報》2014年2月27日刊登了一篇名為《〔一碗粥〕的溫度》的文章,該文章從福州正月二十九晚輩為長輩熬制一碗粥的習俗說起,過渡到我國自古就有食粥的習慣,再講到人情。正如文章中所說到的,“一碗粥看似微不足道,但卻是子女捧給父母的一片孝心,及至送給鄰居、送給需要關愛的陌生人,它的溫暖在傳遞、放大,讓人們從粥的芳香中品味到弄弄親情,感受到真情實意。”做到了,帶給別人的是感動,留給自己的是愉悅。“一碗粥”的溫度,是親情的升華,也是留給別人的溫暖。在當下這樣人們匆忙行走而來不及停下腳步的時代,為受眾呈現類似這樣的文章,讓人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心靈的沉靜、回歸的親情孝心,還有不知不覺中溫暖的傳遞、人際的和諧、正能量的匯聚。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趙振宇說:“報道多了,我們才知道,不報道的是我們不知道的,時間和空間是什么,是我看不到你所以覺得遠。”那么,新媒體挑戰下,不反常,不另類,甚至于非常普通的事件也可以成為“新聞”。這就要求記者能在平凡常事中捕捉到亮點。
《珠江時報》于2007年創辦了第一份以“溝通你我,給力生活”為定位的社區報。報社同時在每一個街道、社區的編輯部創建了市民議事廳,在其中建立起橋梁,發揮調節的作用,向下保障了老百姓的利益,向上又能將這些發生的事件及時上報相關部分,切實完成了報刊的監督功能,也得到百姓的擁護。同時還發展了很多社會組織,完成了與普通居民、特定人群的面對面的溝通與互動,而一份份社區報,在百姓心中創新性的發揮了必不可少的導航紙的作用,把作為一個個個體的群眾連結起來,使大家成為一個利益相關的共同體。
試想,新媒體時代的競爭下,報紙如果多一點這樣的溫度性的報道,挖掘這樣的新聞,那么讓受眾感受到的定是暖暖的幸福感和充實感。
四、結尾
新媒體時代的大背景下,報紙以“態度,深度,溫度”為立足點的同時,也要有一定權威性、公信力及引領作用,必須提高還原真相的能力,思想深度的能力,延長新聞的生命周期,這樣才能提升新聞的品質和生活的質量,保證“薄報”在新媒體時代的競爭力,保證其擁有陽光的未來,永葆勃勃的生機。
參考文獻:
[1]李良榮《新聞學概論》2010.8 復旦大學出版社。
[2]【美】E ·M.羅杰斯 殷曉蓉譯《傳播學史》2009.10 上海譯文出版社。
[3]【英】吉莉安·道爾 李穎譯《理解傳媒經濟學》2009 清華大學出版社。
[4]【美】彼得·德魯克 《功能社會——德魯克自選集》2007 機械工業出版社。
[5]【美】亨利.大衛·梭羅 楊家盛譯《瓦爾登湖》2004.9 天津教育出版社。
[6]汪秋萍《傳媒觀察》2013.8.45《新媒體時代,慢新聞的力量》。
[7]趙允芳《傳媒觀察》2013.5.11《報紙已進入“舊聞”時代?》。
作者簡介:李璐,內蒙古赤峰人,就讀于哈爾濱師范大學新聞系,主修專業:廣播電視新聞學(編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