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改善城市交通狀況,美國嘗試調整紅綠燈間隔時間,以便綠燈亮時讓更多車輛通過。在歐洲,許多城市卻千方百計與車主“作對”,目的只有一個:讓你覺得開車出行很不爽。
為此,歐洲城市頻頻出招,限制人們駕車出行:維也納、慕尼黑和哥本哈根封閉多條街道,禁止汽車出入;巴塞羅那和巴黎大力推廣自行車出行計劃,將不少機動車道改為自行車道;倫敦和斯德哥爾摩的司機如想進入市中心,必須繳納高額擁堵費;過去兩年里,德國幾十座城市加入了全國性的環保區項目,在劃定區域內,唯有排放低碳尾氣的汽車方可入內。
在歐洲許多城市,一座座大型購物中心、公寓大樓拔地而起,停車位卻少得可憐。這不是設計疏忽,而是刻意為之。路邊停車也成了“昨日的風景”。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可持續性交通運輸的高級研究員李·席佩爾說,近年來,甚至連慕尼黑這樣的昔日“汽車之都”,也逐漸變成“步行者的天堂”。
蘇黎世的城市交通規劃部門致力于“給司機制造麻煩”。比如,在各個路段增設紅綠燈,讓駕車出行者走走停停;大力發展有軌電車運輸系統,電車司機可以按意愿控制紅綠燈,強迫私家車停車讓路……交通規劃部門負責人表示:“我們的目的就是讓行人重新成為公共空間的主人,而不是方便司機?!碧K黎世政府統計數據顯示,過去10年里,這座城市的無車家庭增加了40~45%,有車一族也減少了汽車使用次數。
在哥本哈根,歐洲環境保護署的延森說,他所在的辦公大樓有150多個自行車停放位置,卻只有一個汽車位,那是為了方便一名有殘疾的同事上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