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人們普遍贊譽的一種美德。當前,大學生在理想信念、學習、生活、交往、擇業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誠信缺失現象。從大學生的角度看,誠信缺失不利于大學生成才、不利于和諧人際關系的形成發展;從學校角度看,大學生誠信缺失影響高校德育目標的實現,干擾了學校正常教育管理秩序;從社會角度看,大學生誠信缺失破壞了市場經濟公平競爭原則,不利于全民誠信道德素質的提高,會造成社會對大學生的信任危機。
高校歷來是社會文明的示范區和輻射源,是進行系統思想道德教育的陣地。在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的構建中,高校承擔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建議教育主管部門高度重視大學生誠信教育。建議如下:
1.完善相關課程,開展教育活動。在政治理論課與思想道德修養課中滲透誠信思想,有針對性地系統地進行誠信教育,幫助大學生提高重視程度,傳承誠信傳統。以校訓、校風等教育活動為載體,讓學生置身于崇尚嚴謹求實的文化氛圍之中,感受誠信,認同誠信。通過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誠信主題教育活動,使大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鼓勵,在參與中受到影響。
2.構建誠信體系,完善誠信制度。將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作為系統工程來抓,做到持之以恒、與時俱進。要建立、健全評價和目標管理體系;建立健全評價監督制度和懲罰機制;按照“統一規劃、分級建設、分步實施、信息共享”的原則,建立失信約束懲罰機制,由教育主管部門統一部署,高校相關部門組織實施,不斷強化大學生的誠信意識;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
3.發揮多方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在以學校教育為主的前提下,與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緊密結合起來,相互配合,相互促進,齊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可有助于大學生誠信品德的培養。其中,要充分發揮政府在誠信缺失治理中的主導作用,提升自身的誠信度,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鮑義志 全國政協委員,青海省政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