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高校投入足夠大的力量來做社會服務。從教育本身的角度來看,教學和社會服務的從業人員在工作性質上差別很大,因此需要建立一支具有自持力的專職科技隊伍,其主要任務是提供社會服務。這支隊伍的人員有著自己的職業生涯,與學校的教師編制人員之間是同事關系,而不是雇傭關系;靠獲得項目經費來支持自身的研究,并開支自身的薪酬。西方國家的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現在越來越多地采用這種方式來解決社會服務人員不足的問題。
為了提升我國高校社會服務功能,筆者認為應加強專職科技隊伍建設,特此提出以下建議:
1.制定高校專職科技隊伍政策。例如,允許高校自主設置專職科技人員編制,在職稱結構上,可按照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和研究員的結構,在工資上比照講師、副教授、教授。他們可以成為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上崗標準參照教師編制人員。這些人員參加院系工作,受院系的行政領導;在人員招聘上可以給院系自主權,采取院系招聘、學校人事處備案的辦法。
2.在薪酬管理制度上,項目資助機構應針對專職科技隊伍的特性,允許從項目經費中列支人員工資,且工資是按照年薪制發放的。薪酬管理的目標應是在項目經費產生最佳的社會服務效益的同時,讓專職科技人員按照市場經濟原則獲得他們應得的報酬。
3.改革博士后制度。在我國引進博士后制度的初期,為了適應當時的國內管理體制,建立了一套頗為另類的博士后培養制度,以至于如今人們經常把博士后誤解為介于教授和副教授之間的一個職位,或者是博士之上的一個新學位。建議國家取消現行的博士后管理制度,把博士后招聘的自主權完全交給高校,以利于較多的博士后人員加入從事社會服務的科技隊伍。
(高抒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