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學校如何在企業培訓中發揮作用?作為大型國有企業——北京祥龍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主辦的中等職業學校,北京市商業學校在企業培訓中形成了典型經驗和做法。
為了了解這些經驗做法,近日,本刊記者來到了位于北京市昌平區的北京市商業學校本部,進行了深入采訪。
設置企業培訓部門
“我們服務企業,為企業員工進行培訓是由企業辦學這個定位決定的,企業辦學的背景使學校的教育教學始終伴隨著企業發展進行同步設計。”現為北京市商業學院黨委書記的史曉鶴從1981年考入北京市商業學校,她的命運就與這所學校緊密相連,是這所學校轉型、發展與跨越的見證者。
1999年,北京市商業學校、一商干部學校和北京商業技校,三校整合,成立北京一商教育培訓中心,2013年又和北京市物資黨校、祥龍公司所屬企業、行會、中高職院校共計60余家單位成立了祥龍職教集團。從成立那天起,學校就成立了專門的培訓部門,針對行業企業開展培訓。
為主動、及時、有針對性地服務企業需求變化,近年來,商校在組織機構上做了很大調整。
這種調整源自史曉鶴團隊的一個理念,“所有公認成功的學校都源于先進的辦學理念和機制,任何計劃和任務的完成都要把學校的組織建設作為切入點。”
為提升學校服務企業的能力,商校在組織上進行了全面升級。在最新一輪改革中,商校的企業培訓部門由一個變成了“三駕馬車”。學校成立了針對中高管和黨員干部的黨員干部培訓部;針對崗位能力提升的培訓鑒定部;設立了面向行業、社區的社會培訓部。此外,商校還專門成立了職業教育研究所。
為什么要在職業學校設立研究所?史曉鶴解釋:“在法國等國家,有專門針對企業需求而設立的培訓研究機構,進行培訓課程開發設計。我們研究所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研究主辦企業——祥龍的發展規劃、發展需求,同時研究現代服務行業的需求,通過調研分析,制定學校服務企業的規劃、行動方案,和培訓部一起開發培訓課程,為培訓項目開發和課程服務。
在中職學校里,這應該是第一個研究企業需求的職業教育研究所,而這個職業教育研究所與其他三個培訓部門形成了相輔相成的關系。不僅如此,商校還成立了為祥龍公司和整個行業企業進行成人學歷繼續教育的成教部和校企合作處。
三個培訓部、一個研究所、一個繼續教育部門、一個校企合作處共同組成了商校企業的新格局。
根據企業需求培訓
北京高校林立,科研院所眾多,作為職業學校如何獲得企業的青睞?
對此,史曉鶴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理論政策培訓,高校做得很好;經營管理培訓,商業機構做得最好,但涉及專業領域、技術層面、管理層面和運行層面的培訓,卻是職業學校的優勢。”
2010年,北京祥龍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與北京一商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實現企業重組,成立祥龍公司,商校與其他學校一起,作為教育板塊,整合進入祥龍公司。
面對這一變化,史曉鶴和領導班子思考的是,作為一所歷史悠久的商業學校,如何與其他職業學校錯位發展,形成自己的特色?
商校教師對此進行了深入調研。他們在調研中發現,作為現代城市交通管理部門,交通委所覆蓋的交通管理包括客運、貨運、場站等等,但每一個企業都將安全管理視為首要任務,強調工作標準化。為此,商業學校主動提出與交通委合作,共同研究開發企業安全標準化的課題,并承擔了安全員培訓和企業安全達標工作。
去年,商校還為北京運通公交公司進行了定制式培訓,培訓內容是青年干部、領導力、管理能力和執行力培訓,以及全體員工的職業素養培訓和崗位能力培訓。學校相關負責人在與該公司領導層多次溝通,分析了幾千員工的現狀后,制定了一個年度的培訓計劃。
這樣“量體裁衣”式的企業培訓在商校還有很多,除了針對企業定制式的培訓,還有針對性的管理咨詢:為眼鏡公司培訓,講求“培訓+管理”的雙重服務,除了提高技術外,還要幫助公司分析在管理中遇到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還有一商美潔公司等,如何協調總公司管理與供應商匹配的問題,他們曾讓商業學校幫助制定流程優化和制度優化。此外,商校還參與了物流業和電商業發展課題的研究。
據了解,僅去年,北京市商業學校對企業和社區的培訓,包括新農村建設、會計繼續教育和驗光師培訓就達到了2萬人次。
“用細分的教育服務來贏得企業的信任”,這既是北京市商業學校堅持并踐行的新理念,也是他們成功的秘訣。
除了在培養課程的開發中,做定制式企業培訓,商校教師還參與制定企業發展規劃。
“學校老師參與了主辦企業——祥龍公司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的相關工作,現在已經參與祥龍‘十三五’規劃的調研了。”史曉鶴的心得是,做企業培訓需要職業學校轉變思路,需要研究企業發展規劃,研究企業改革需求,研究企業轉型升級的目標任務和措施。
從企業培訓到同步進行人力資源開發管理的跟進、培訓管理咨詢、發展規劃制定,這才是深度校企合作,或者說是校企合作的至高境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企業回報學校貢獻
不求全,不求大,不跟風,著眼長遠,細分定位,服務企業專業化需求,北京市商業學校定制式的企業培訓受到了企業的歡迎,企業主動找到商業學校尋求合作。
“通過培訓,企業感覺職業教育不僅能夠輸送畢業生,還能為企業做立體服務,所以企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漸漸被調動起來了。”史曉鶴說。
正是看到了這種貢獻和潛力,企業也給予了學校巨大支持。
去年,祥龍劃撥給北京市商業學校兩塊土地,近100畝,其中一塊學校將改造直接用于培訓。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召開以后,祥龍對職業教育更加重視,又將學校前方200多畝的土地劃給了商校用于建設企業大學和校企合作實訓基地等。
“從去年到今年,祥龍已經給學校增加了300多畝土地的投入。不僅如此,還把學校的工作納入公司的年度計劃。”史曉鶴說,這個年度計劃里有一個亮點,就是職教產業園建設,“這里既是學校的實訓基地和培訓基地,同時也是企業的生產基地。這就是我們提出來的‘教學生產化,生產教學化’模式。”
到目前為止,因為得到了祥龍的支持,商校已經有8個校區,550畝地,每個校區都進行了定位研究,開展差異化、特色化教育服務,形成了服務祥龍、服務企業、服務社區、服務首都發展新需求的教育網絡。
“北京寸土寸金,能給學校投入這么多土地資源,目前是第一份。” 史曉鶴說。
史曉鶴有一個美好的愿景,“下一步我們要建企業大學,讓祥龍的26000多名員工都有進修機會。職教未來的定位一定是行業企業員工的學習中心。”
主動出擊,北京市商業學校為自己未來發展搶占了先機,也開辟一個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