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北京大學時強調,“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沒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依樣畫葫蘆,是不可能辦成功的。這里可以套用一句話,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這一重要論斷對我國一流大學如何辦出中國特色、全面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主持人:李文君
投稿郵箱: liwenjun163@163.com
中國大學發展應具中國底色
湖南大學校長 趙躍宇
辦好中國自己的大學,首先要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來進行思考,保持和彰顯中國大學自己的底色。
首先,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立德樹人工作。堅持立德樹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發展道路,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問題。高校應該根據不同學校的發展實際,把人才培養放在學校辦學定位的首要位置,以一流的人才培養需求促進大學內涵發展,從而形成中國高等教育的核心競爭力。中國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重任,面對當今復雜的育人環境,關鍵就在于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方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教育的全方位、全過程。
其次,要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立德樹人中的獨特優勢。總書記今年4月在歐洲演講時談到,“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體系。”中國大學特色彰顯之路肩負著推動文化創新的歷史重任,是實現內涵式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們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最核心內容,積極推動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創新,引領社會先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幾千年來一直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
再次,要堅持圍繞立德樹人改革創新,不斷完善大學治理。在堅持走中國特色大學發展之路的過程中,我們一要既虛心學習國外大學好的經驗,更要立足國情,正確處理好立德與樹人的辯證關系;二要處理好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圍繞當前大學改革的突出問題和瓶頸問題出實招、出硬招、出管用的招;三要處理堅持方向和自我完善的關系。除此之外,我們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實踐中。中國大學只有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通過文化傳承創新,才能凸顯中國特色;只有堅持立德樹人,通過深刻的體制機制改革,才能真正扎根中國大地辦出一批世界一流大學。
找準突破口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南京大學校長 陳駿
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要求我國一流大學以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為中心,以提高科技原始創新能力為重點,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撐。也就是說,以問題驅動、做原創科研,是我們創建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
以問題驅動、做原創科研,是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必然要求。當前,中國正面對經濟社會的重大轉型,急需研究型大學提高原始創新能力來助推經濟社會轉型升級。面對這一重大責任,只有實現解決問題和原創研究的根本轉型,才能打通科技和經濟轉移轉化的通道,從而真正成為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創新源泉。以問題驅動、做原創科研,是我國大學回應國家經濟社會轉型的時代需要。
以問題驅動、做原創科研,是我國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需要。受時代與條件所限,我們以往的科研大多是跟蹤研究,重復別人提出的問題,然后形成論文。然而,這種論文導向的追蹤研究卻難以產生重大原創性成果。只有實現科研轉型,我們才能在科學研究上開拓新問題、挖掘新方向、形成新理論,真正體現世界一流大學原始創新的本質特征。
以問題驅動、做原創科研,是我國大學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現實需要。拔尖創新人才必須在科學研究的氛圍和學用結合的環境中才能得到培養和實現。我們只有實現科研轉型,切實構建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良性機制,才能真正做到寓教于研、研中有教、教研相長,進而真正破解“錢學森之問”,為民族復興與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人才支撐。
要加快構建有利于以問題驅動、做原創科研的體制機制。當代世界,人類社會發展呈現新特征,高等教育理念與模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比如,新的科技革命拓展了科學研究的領域,不同學科交叉融合加速,集群化、網絡化創新模式不斷涌現,要求高校教學科研組織模式進行改革。
一是改革科研創新平臺、基地的管理模式與運行機制,推進形成開放、高效、協同的管理構架與管理機制,促進各類創新要素與資源的匯聚和融合。二是改革科研團隊組織機制,依托重大科研項目和前沿科學問題整合隊伍,探索改革符合科技創新團隊特點的組織管理體制、人員聘用機制、考核評價體系等政策制度。三是改革科研資源配置模式,充分發揮問題導向和激勵功能開展解決問題的原創研究,推進原創性科研成果的評價與支持的機制體制改革。特別是在評價內容上,要更加體現鼓勵瞄準重大學術問題前沿和自由探索的導向,鼓勵關注間接的、長遠的、隱性的價值,評價周期不能過短。
要充分發揮教師在以問題驅動、做原創科研中的主體作用。一是要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在原創研究中的領頭羊作用。在科研轉型過程中,學科帶頭人應以放眼世界學術巔峰的信心和氣概,力爭在解決人類所面臨的根本性科學問題上發出“中國聲音”,特別是要帶頭營造求真探源、平等爭鳴、寬容失敗的氛圍,鼓勵科研人員樹立遠大理想、勇攀高峰。
二是要充分發揮青年教師在原創研究中的先鋒隊作用。青年教師要有敏感的問題意識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絕不能本末倒置,陷入為論文而論文的“形式科研”怪圈,而要始終保持發現問題的敏銳、分析問題的冷靜、解決問題的自覺。
三是要充分發揮廣大學生在原創研究中的生力軍作用。對本科生來說,要學會自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完成從應試思維到創造性思維、從被動學習到主動探索的轉換。對研究生來說,要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本領,通過參與原創性科研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國一流大學的文化自覺
復旦大學校長 楊玉良
涂又光先生曾提出過這樣的問題:中國所辦的大學應該辦成“在”中國的大學(a university in China),還是中國“的”大學(a university of China)?這個問題背后的潛臺詞就是,“中國的”大學應該是在文化、思想和學術上獨立自主的大學,應該是堅守并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特征的大學。有學者認為,今天談論大學改革和發展的人,“缺的不是‘國際視野’,而是對‘傳統中國’以及‘現代中國’的理解與尊重”。說得也是這個道理。對中國的一流大學建設來說,文化的自覺是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
早在現代教育與學術在中國興起之初,就有不少有見識的教育家、學問家對“文化自覺”有所意識,呼吁光大中國本來的教育傳統。蔡元培曾十分期盼把中國的傳統教育精神結合到現代的教育道路上去,因而把廢除書院制度視作引入新制度所帶來的最大遺憾。陳寅恪曾言:“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中國著名教育家、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認為,引進外來文化、教育不能不注意中國的學術傳統和國情民性。他的辦學理念是“崇尚科學,注重文藝,不談教理”,其中,“崇尚科學”主要指學習西方的科學知識,“注重文藝”則是指注重廣義的東西方人文知識的學習。1905年的《復旦公學章程》中曾特別注明:凡投考者若有意唾棄國學,即使錄取之后,也將隨時開除。這是用制度對中國文化精神的捍衛。
大學,對自身民族文化的過往、現實和發展趨向有著明確的體悟和感知,對適應新環境、新時代的新型文化的培育、重構具有濃烈的自主意識和行動使命。世界各國的一流大學無不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質和性格。曾擔任美國哈佛大學校長40年之久的艾略特說過,“在任何社會中,高等教育機構都往往是一面鮮明反映該國歷史與民族性格的鏡子”“一所名副其實的大學,必須是發源于本土的種子,而不能在枝繁葉茂、發育成熟之際,從英格蘭或德國移植而來……美國的大學在成立之初就決不是外國體制的翻版”。縱觀世界各國,凡擁有世界一流大學者,無不是在秉承共同理念的基礎上擁有自己獨特的大學模式的。美國如此,早期的英國、法國、德國也是如此,后來的日本亦然。各國大學植根于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環境,孕育著一個民族最為豐厚的文化積淀,在民族文化的傳承、轉化和創新過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因此,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應當自覺地從自身的文化傳統切入尋找制度創新的生長點,進而發展出不同于西方大學的新制度、新模式。中國的大學應當成為充分體現中國文化自覺的場所,自覺承載起自己的文化使命、體現出自己的文化擔當。隨著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與作用愈來愈重要,建立一個全球視野下宏大的中國文化發展和傳播戰略,成為中國大學在新的時代面臨的關鍵任務。如果說一流大學有什么文化擔當的話,這就是一個只有一流大學才能承擔起來的文化擔當。這種文化擔當,體現為對民族文化傳統的堅守和傳承,體現為對社會精神和文化的守護和引領,在經濟全球化和中國發展的大背景下,也必然體現為對多元文化的整合和創新。現在中國在海外建了很多孔子學院,漢語成為國際性語言,但中國的理念與文化還遠未被推廣和傳播出去。在物質條件上,中國大學正迅速趕上世界一流高校的平均水平,有些大學甚至可能還超過了世界一流高校。但是,我們在理念、體制機制上的優勢還不夠明顯;我們在國際社會和學術界提出問題、發出聲音的力度還有待加強;我們的觀點被他人理解、采納、信服的程度還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