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5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始終堅持“圍繞行業辦專業、辦好專業促行業”的宗旨,找準產學研結合一體化發展的生態位,在培養實用營銷類和管理類職業人才的過程中,積極深入企業,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形成數百項技術與管理咨詢服務成果,累計為首都企業培養本、專科人才3.5萬多人,聯合培養研究生2000多人,短期培訓超過55萬人次,被譽為北京商界的“黃埔軍校”和“經理搖籃”。
建立體制機制,推動產學研合作
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學院立足服務于國家“新四化”建設和創新驅動發展,深刻把握高校創新生態體系中的特殊生態位,制定了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策略,成為全國高職系統服務企業、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藍海戰略”和“一體化戰略”指導下,學院專門設立了校企合作委員會和校企合作辦公室,負責學院校企合作總體規劃的實施、校企合作管理平臺的建設和重點項目的開發與組織等。同時,在二級院系建立了校企合作委員會和研究咨詢機構,專門配備分管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的副處級管理人員。
同時,學院出臺了教師進企業制度和社會服務管理辦法,對科研、技術咨詢、培訓等均規定明確的指標,加大獎勵力度。把培養專業帶頭人的目標定位于“教學名師”和“行業專家”,充分調動院系和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實現產學研工作與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工作的有機銜接、良性互動和共同發展,形成獨具特色的產學研合作工作模式和機制。如今,學院每年取得科研成果300多項,部分成果直接轉化,有些成果被編入北京市政府《成果要報》,為政府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
搭建產學研一體化合作平臺,有效推動產學研緊密結合
辦學中,學院通過產學研結合,特別是通過共建企業技術中心,共建高科技實體,不僅創造了一批實用成果,創新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還拓展了辦學特色,促進了職業教育跨越式發展。
近年來,學院突出專業優勢,建立了兩個專業研究所,七個系、所一體化的研究中心。其中,商業研究所每年為政府、行業、企業提供服務項目30余項,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商業標準的研發與制定,北京市商業的規劃、重要政策、標準,成為北京商業研究領域的“智庫”。此外,還設立兩個專門培訓機構——高級管理培訓中心和繼續教育學院,每年全院社會培訓超過1萬人次,2013年峰值超過1.7萬人次。
2012年,學院牽頭組建了北京商貿職教集團,吸納了57家包括政府、行業協會、知名企業和研究機構在內的成員單位,依靠情感紐帶、事業紐帶、利益紐帶連接成產學研共同體和利益鏈,在現代職教體系建設以及課題研究、培訓、項目研發和實習實訓基地共享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目前,學院已經成立了4個企業冠名的商學院和培訓中心,在研究開發、培訓服務、人才培養和師資培養等方面,實現了校企深度合作。例如,學院“北京煙草培訓中心”設立以來,為企業培養500多名科級干部,開發了物流培訓項目,每年幫助企業進行社會招聘和員工技術考核,有力地支持了企業的發展,滿足了行業和企業的需求。
幾年來,學院建立了兩個北京市地方高校科技創新平臺,即京商科技創新平臺和流通現代化科技創新平臺,成立了北京老字號研究基地,成立了北京社科研究基地——國際商業中心研究基地,是北京高職院校中首次設立的省部級研究基地,成立了王府井研究中心。同時,學校牽頭主辦中國商業史學會、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北京商業文化研究會等多家全國性和地方性學會,參與六個全國行指委,其中商業行指委秘書處設在學校。依托這些平臺,學校對接行業企業,積極開展研究、咨詢、培訓等項目,大大推進了產學研合作的范圍。
明確區域經濟發展生態位,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實踐表明,產學研合作對高職院校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產學研合作,可以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動力。
為此,學院將產學研合作基地建設與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相結合,按照“校企共同成長”的理念,除了建立校企戰略聯盟,還與375家企業建立了以實訓基地為主要合作內容的緊密型校企合作伙伴關系。同時,引企進校,在校內開辦超市發、環境國旅、銳點中視、大華會計師事務所等,形成真實的生產性實訓基地。校內1.7萬平方米的實訓大樓,引進知名企業業務流程,開發“上班式”課程,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
通過產學研,推動人才培養,不光注重實習實訓,給學生開辦企業第二課堂,還根據財經類專業的特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中推廣“工學結合”的同時,嘗試“研學結合”的課程改革,積極實施“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探索多樣化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取得明顯成效。
近年來,學校學生參加全國高校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先后3次獲得全國一等獎,兩篇論文入選全國核心期刊《工程數學學報》,在創業計劃大賽中也屢獲佳績,榮獲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的最高獎項——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
與時俱進完善產學研一體化生態環境
近年來,盡管我國高職教育產學研合作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從生態位分析來看,多數高職院校的產學研合作仍然存在平臺小、障礙多、發展不平衡等諸多問題,難以形成集群效應。對此,學院領導指出,推動職業教育產學研合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基礎上,從法律、政策、組織、機制等多方位入手,不斷優化產學研生態環境,推動職業教育產學研走向健康發展軌道。
高職教育產學研合作涉及政校產研等多方主體,與普通高校的產學研合作相比,以培養人才為主要目標的高職教育產學研合作還沒有得到相關的產業、科技和財政等部門應有的重視,教育主管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協調和統籌安排,因此需要構建一個有力的組織協調機制。比如,建立一個由政府、學校、產業、科技等相關部門聯合組成的強有力的產學研協調機構。
高職教育產學研合作是隸屬于不同管理部門之間的單位合作,涉及各方之間的利益關系。因此,為保障合作能夠持續穩定開展,必須建立較為完善的政策法規體系,從立法層面上明確各方職責,規范和協調各方關系,保護合作各方的合法權益。建議盡快解決政策激勵缺位問題,使合作利益得到保障。
當前,普遍存在的資金短缺問題已經成為制約高職教育產學研合作的“瓶頸”。以培養人才為主要目標的高職教育產學研合作目前還沒有專項資金,加之社會對高職教育產學研合作的認識不足,缺乏對產業部門參與合作的相關激勵政策,社會籌資渠道不暢,導致高職教育產學研合作普遍面臨資金短缺問題。為此,可以考慮給予企業專項補助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給予學校專門的產學研經費支持等,以推動高職教育產學研合作的發展。
高職教育的產學研面向行業、面向企業、面向市場、面向基層,其體制與機制應該最靈活。目前把高職與普通高校一樣管理,不利于高職發展,不利于高職產學研合作。高職院校教師評職稱、申報課題,應區別于普通高校;資金使用上,也應擴大學校自主權,進一步減少項目制方式。在制定高職學校章程時應體現高職特色,探索建立高職法人治理結構和校企相互兼職制度,打造專兼職結合的教師隊伍,建立體現高職院校辦學和管理特點的績效考核和內部分配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