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首屆學生“職業體驗日”活動落下了帷幕。本次面向上海全市所有中小學生的職業體驗活動涉及212個不同職業體驗項目,由學生自行預約前往體驗。據了解,共有50所中等職業學校、66個市級開放實訓中心、35個校級實訓中心參加,涉及14個專業大類職業體驗項目。
懷著不同目的、有著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都能在體驗活動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在城市科技學校的體驗室內,學生饒有興趣地用與傳統工具完全不同的“魯班”現代木工工具加工自己的“作品”;在商貿旅游學校的體驗室中,拍賣體驗活動不僅吸引了孩子,連陪同前來的家長也連連稱道;在臨港科技學校里,意大利廚師的精湛技藝則折服了圍觀的一大批學生和家長。從學生們臉上洋溢的笑容和興奮的情緒,不難看出這次的體驗活動給學生帶來的是愉快的體驗,至少是他們緊張的應試學習之余少有的一次開懷的放松。從更加積極的意義看,通過職業體驗活動,讓學生對職業、對職業教育有了初步的認識,繼而產生對某個職業的興趣。
職業是人生的基石,是人獲得人生幸福的必要條件。包括美國在內的不少發達國家在基礎教育中很注重培養學生對職業的興趣。然而在我國,受幾千年“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思想影響,從事普通勞動,就讀職業技術學校似乎是低人一等的事。只要能夠達到普通高中的入學分數線,幾乎沒有家長愿意將子女送進職業學校,即使離普通高中分數線差了一大截,仍然有不少家長希望通過借讀和轉學等各種方式將孩子送進普通高中。
毋庸諱言,80多年前,職業教育的先驅黃炎培先生提出的“勞工神圣”“手腦并用”“雙手萬能”等理念要真正深入人心,仍然任重道遠。從每年國家機關招考公務員報考者和錄用者比例的幾千比一和每年高考時家長、考生和主考機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表現便可見一斑。
相比于硬性劃定“普職比”分數線而言,上海這次推出的職業體驗活動要人性化不少,也要睿智許多。硬性規定“普職比”,實際上是無奈之舉。這無疑等于昭示天下,只有分數低的學生才去讀職業教育,其結果必然是將原本倒是有興趣讀職業教育的達到普通高中分數線的學生全部推向了普通高中,并增加了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厭惡和排斥感。試想,在“普職比”的警示下職業教育怎么可能還有吸引力呢?上海這次推出的職業體驗的效果則完全不同。這種“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式的職業體驗方式首先就是打消了學生和家長厭惡和排斥職業教育的疑慮心態。
通過職業體驗活動,盡管不指望馬上吸引學生報考職業學校,然而它起到的作用卻不容小覷。首先,長期沉浸在埋頭苦讀、應付考試的學生們,對于職業活動知之甚少,見到如此豐富的各式各樣職業活動,必然大開眼界,縮短了和職業的距離。其次,通過和職業活動的親密接觸和體驗,學生們逐漸發現自己對職業的興趣所在,為自己今后從事什么職業或選擇什么專業奠定了基礎。最后,有些原本就對理論學習不感興趣并不打算報考高中的學生,通過職業體驗感覺到職業教育才是自己正確的選擇,從而堅定其決心,義無反顧地選擇職業教育。
總之,在我國教育改革朝著滿足每一位學生個體需要、促進每一位學生終身發展的方向邁進的關鍵階段,上海職業體驗活動的推出是非常及時和必要的,它是從根本上關注每一位學生終身發展的有力舉措,也是真正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的有效途徑。
(董奇 上海教科院職成教所課程與信息技術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