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長期以來,人們對高考是否應該文理分科爭論不已,陷入一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狀態。而實際上,“百科全書式”教育的時代早已過去,加上知識的交叉融合只是創新的充分條件之一,而非必要條件,堅持文理分科也不能必然減輕學生的學習和考試負擔,因此,是否文理分科,本就不是關鍵所在。
為了化解人們對取消文理分科之后負擔加重的擔心,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的辦法。但如果繼續依據教材采取“大綜合”或者“小綜合”的方式,表面上的考試科目確實減少了,但實質上的應試負擔依然不會少。即使明確了只考哪幾門,如果教學仍主要將學生腦袋視為知識記憶的“倉庫”,考試仍主要是考察學生的知識“再現”能力,還不斷在所謂的“知識面”和“綜合素質”上做文章,學生的負擔就依然不會減輕。
高考具有基礎教育“指揮棒”的功能,因此高考改革必須緊緊圍繞教育的根本任務來進行。黨的十八大報告鮮明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如果說“立德”還比較容易理解和達成共識的話,何為“樹人”,黨的十八大報告也鮮明地給出了答案,就是“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如果說今天只是昨天的模擬或放大,那么明天必是今天的創新?,F代教育與傳統的根本區別在于,不僅要傳承和接納現實,更要面向未來、設計未來,為未來造就高素質的人才。
高考改革,我們不僅要關注“考什么”,是以考知識為主,還是以考能力為主;更要關注“怎么考”,是以解題來考,還是以實踐來考,抑或立體多側面來考,這才是高考改革真正的切入點、關鍵點、焦點和難點??际裁?,教什么,所以傳統的教學就是知識的授受,學生的創新思維、人格塑造、探究欲望、態度形成、社會認知發展等基本上都被排斥在外。怎么考,就怎么模式化,就怎么強化訓練,所以無論怎么提倡素質教育,應試教育就是揮之不去,學生總體上仍只是一個“應試機器”,而不是一個真正富有生命意義的個體。
現行高考設計的弊端已經顯現,明確大體改革方向與思路并不太難,真正難的是細節和執行,尤其是高考命題和考試方式。因為育人思路、高考目的必須通過命題來體現,通過考試方式來檢驗,從而真正將這種導向傳遞到高中教學,進而傳遞給中小學教學,讓教學成為師生共同的富有生命意義的活動,讓學生成為自身生命的體驗者、興趣的發現者、美德的培育者、認知的構建者,這樣,我國的教育才會逐步真正走出應試的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