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兩會”江蘇省代表團分組討論中,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陽光集團董事長陳麗芬提出,企業需要有真正技能的人才,不一定要求那么高學歷,本科生可以給2000元月薪,中專畢業的技工也可以給8000元。她建議,國家取消“三本”招生,并將該部分計劃劃入職業教育。(據《新京報》)
代表反映的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錯位,可以說是個現實問題。一方面,現在很多“三本”包括其他本科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找到工作起薪也不高。另一方面,很多企業急需技能型人才,哪怕學歷不高也可開出較高薪酬,但并不容易招到。如果社會人才供應情況能有所變化,就業難和“用工荒”都能得到緩解,兩相適宜。
然而,代表設想的“取消三本改為職教”,看上去似乎很美,實現起來卻沒那么簡單。首先,取消“三本”的話,“三本”院校和它們的學生是否愿意?要知道,不少“三本”是民辦院校,有比較自主的辦學權,而學生也是自愿報考的。其次,就算強行取消“三本”,它們都改成高職,設施、師資等是否適合進行職業教育呢?另外,現有的職教學歷技能人才,難道就不能繼續進修本科學歷嗎?高技能和高學歷,本身并不存在矛盾。代表說德國僅有約20%的學生進入大學,80%的年輕人接受職業教育,其實,德國的職業教育照樣有本科層次,比如柏林西門子公司與柏林高專合作的“雙元制”畢業生,就有工程學士學位。
事實上,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既需要有本科甚至更高學歷層次的綜合人才,也需要以應用技能為主的生產性人才,后者多數有中高職學歷即可,但并不能說“三本”或者本科生對企業就毫無用處。重要的是,在人才培養體系中,不同學歷層次應當有合適比例,不同專業也應當有合適比例。現在“三本”不招待見的重要原因,是文科、管理類專業太多,而企業不需要那么多這方面的畢業生。如果“三本”畢業生多是應用技術類,企業難道會嫌學歷太高?
而對中國的高等教育來說,除了學歷、專業結構比例需要更合理之外,還需要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事實上,現在不但本科層次在大幅擴招后,培養質量不盡如人意,就是社會上一直力挺的職教,人才培養質量也沒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高,畢業生也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吃香”。
要改變國人崇尚高學歷,輕視高職、中職教育,寧愿讓孩子上“三本”而不上職校的不合理現狀,需要扭轉社會觀念,也要調整高等教育結構。但很多渴求技能人才的企業主也要意識到,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和成長,企業也是有責任的。如果“藍領”員工沒有體面的勞動環境,缺乏進修和發展的機會,能有多少高技能人才愿意來呢?要解決制造業“用工荒”,企業不妨多加強與院校的合作,這樣,既能讓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更有針對性,也更容易招到適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