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推進大學生創業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創業大賽受到了很多高校的關注。創業大賽為創業教育起到了推動作用。然而,高校創業大賽也存在諸多弊端,很多大賽并沒有孕育出新的企業,對創業型人才培養也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創業項目過于理想化,與市場需求相距甚遠。創業大賽的很多項目來自參賽者的主觀臆測。盡管創業方案都包含市場預測、可行性研究和風險評估等完整結構,但大部分參賽項目缺乏充分調查和嚴密論證。以假想代替現實,以假設代替市場是很多創業大賽的一個共性。參賽選手會把創業項目描繪得近乎完美: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有風險投資。
其次,大賽形式以模擬為主,表演成分過多。大部分創業指導老師與參賽學生都只是為了比賽而比賽,在比賽之后不會將創業想法付諸行動,諸如此類的創業大賽可以稱為“紙上創業”,只能算是“創業模擬”。這種比賽只是一種形式上的訓練,而非真正地推進創業教育,不能產生實際效果。創業大賽傳遞的不是教人如何去創業,很多參賽師生不去思考如何創業,而是把心思花在如何熟悉評委思路,讓評委能給自己高分。選手們大多不關注創業項目的長遠發展,而只在乎比賽的成績,殊不知,比參賽成績更重要的是創業發展。如果一味地追求比賽成績,則違背了創業大賽的初衷。
再次,創業大賽相對封閉,缺乏后續支持。當前很多創業大賽評選出名次后,創業大賽就此結束。其實,比賽結束只是創業大賽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創業大賽不只是為了比賽,而更重要的是為好的創業項目提供后續發展支持。美國很多知名的大企業均源于高校的創業大賽,他們的創業項目有社會各界的支持,有的能在短短幾年內在全球產生廣泛影響力。單憑高校的一廂情愿,沒有社會各界的支持,創業大賽中好的創業項目很難轉變為現實。
最后,創業大賽過于強調技術含量,輕視項目商業運作。當前創業大賽“重技術,輕商業”,人們過于強調項目的技術先進性,大賽評審專家青睞于技術上具有明顯優勢的作品。很多時候,很多創業項目是學生“借用”本校老師的科研成果來參賽。一些評委甚至將科技含量作為衡量參賽項目的唯一標準;相對而言,沒能以高科技名義創業的參賽學生,即使表現出優異的商業運作水準,一般情況下也不能取得好名次。創業大賽在強調專業性的同時,必須要突出其商業運作與后續發展。
為提高創業大賽的成效,高校必須放低身段,主動親近市場,為學生的創業項目保駕護航,鼓勵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創業。惟其如此,高校創業大賽才能更好地為創業教育服務,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創業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