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嚴重短缺和大學畢業生就業“倒三角”的現狀,倒逼高考改革。兩類人才、兩種模式的高考新政,將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學術型人才的高考分開,開辟技能型和學術型兩類人才不同的培養渠道,既為職業型院校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也為考生的自主選擇提供了條件和保障。對于一些難以考取重點高校和本科院校的學生而言,以后再也不必把時間和精力都賭在傳統高考上了,“技能高考”同樣可以實現人生夢想。
自然界要保持生態平衡離不開生物多樣性,高等教育發展、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發展模式同樣應尋求多樣化之道。高精尖領域需要人才,一般性勞動也需要人才,能工巧匠與知識精英同等榮光。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各種類型、各個層次的多樣化人才。為適應社會需求和發展需要,高等教育系統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生態機構,不同類型大學在定位上應該具有一定的多樣性和層次性,并根據自身定位及時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如研究型大學要注重科研創新,教學型大學要注重知識傳授,高職高專教育應注重實踐技能培訓。
在歐洲發達國家,職業教育已經扎根于國家的文化土壤之中。在大學教育中加入職業教育,使大學生除了學習理論知識,還能掌握一門實踐技能,是德國、法國、意大利、瑞士、瑞典等國的通行做法,這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學生的擇業范圍和就業空間。瑞士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的經驗表明,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立地”與“頂尖”人才的培養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因此,致力于培養“立地”人才的職業教育,絕非二流教育,而是科教興國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