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中國信息科技大學”“華北工業大學”“上海同濟醫科大學”,這些校名“高大上”的大學,乍一聽,會讓人以為是名牌高校,可是這些學校實際上全是虛假大學。虛假大學何以能夠死灰復燃,又帶給人們哪些思考?
虛假大學,是指未經教育主管部門審批、沒有辦學資質而私自招生辦學的學校。這些校名看似“高大上”的虛假大學,和正規高校名稱極為相似,都建有虛假網站,批量抄襲簡介盜用圖文,容易混淆視聽,以假亂真。盡管這類虛假大學完全不具備招生資格,且多有被曝光不良前科,不過依然在扯虎皮做大旗,繼續著招搖撞騙的伎倆。
通常情況下,一個城市名開頭,一個省名開頭,極易混淆,一般考生和家長很難辨別真假。此外,由于監管上的缺位、懲處上的乏力,更是為這些山寨大學繼續坑蒙拐騙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發展的條件。即便考生及家長發現上當受騙,往往面對維權艱難。
在賺錢驅使下,一些不具備招生資格的院校招生規模一度膨脹,而教學質量卻提升不夠,難免不會成為人們質疑高等教育信譽的話柄。高等教育為了自身發展,不無經營的成分,因而在運行中遵循經濟規律適度贏利,是合情合理的。但教育畢竟具有社會公益事業屬性,畢竟不宜僅以賺錢為目的,因此高校必須遵循教育規律,而不能玩“虛假”,在招來學生、收取高額費用之后,就糊弄了事。
要避免上當受騙,識別虛假大學很重要,需要考生及家長提高警惕。但考生及家長的識別能力畢竟有限,要從根本上消除虛假大學,需要相關部門明晰職責定位,進一步加大監管和查處力度。政府行為若錯位、缺位,不依法行政,就會損害法律的權威,助長招生失信行為的產生。
而透過招生亂象,也不難發現“大學情結”和“文憑迷信”的嚴重。在“學歷社會”的宏觀背景下,學歷和文憑就成了交換關系的中介。其背后的假設是,有了學歷,就有了相應的能力,特別是在無法對一個人的能力準確考核的情況下,社會對資源短缺人才的任用,就只有以學歷作為評價的客觀依據。尤其是當社會充滿了對于文憑和學歷的偏見時,比職業中專、大專院校高一層級的大學文憑,自然也就成了人們盲目追逐的對象。而糾纏于其中的,其實并不是務實的選擇,更多是務虛而從眾式的盲目選擇。
招生亂象不僅是一個教育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問題。筆者以為,淡化對高層級大學的膜拜,務實地選擇大學進行深造,前提是弱化文憑在社會上的地位和作用,只有社會成才的標準多元化了,只有重能力而不是重考分成為社會常態,“李鬼大學”才能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