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德國柏林大學創辦者,著名教育改革家。他最早領導了對德國古典教育的全面改革,他所創建的柏林大學,開啟了德國大學改革和發展的新路向。他被譽為“德國現代大學之父”,其獨特的辦學模式影響了世界高校改革的進程。
威廉·馮·洪堡1767年生于德國波茲坦,從小在普魯士首都柏林長大。1787年,他與日后成為著名科學家的弟弟亞歷山大·洪堡一起進入現今的奧德法蘭克福歐洲大學學習,一年后兩人又一同轉入哥廷根大學。1801—1810年間,洪堡出任普魯士宗教和教育大臣,期間他致力于德國教育事業的改革,重新改革了普魯士引以為傲的義務教育制度。在此期間,洪堡于1809年創辦了柏林大學,這所國家資助、男女合校的高等學府,成為日后德國乃至全世界高等學府改革的范本。1819年,洪堡辭去了所有公職,隨后一直在老家致力于自己的學術研究,直到1835年去世。觀其一生,洪堡可以說是德國教育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所創建的柏林大學堪稱世界上第一所現代化的大學,直接影響了后來美國、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高教改革。
為高教提供轉變的思路——教育思想
“教研合一”是洪堡提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主張,也是他創建柏林大學的辦學理念。在洪堡看來,大學教師的科研方向和學術興趣才是其教學的中心。一個在科研方面卓有成效的優秀學者,也總是最好和最有能力的教師。所以,教師只有實行“教研合一”的教學方式,才能引導學生培養出為科學的提高和傳播而獻身的精神。在洪堡這一思想的影響下,柏林大學從最初就致力于專門的科學研究,以科學研究為主,將授課作為輔助教育手段看待。以此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原理,提高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參與富有創新活力的科學研究。
洪堡提出,大學的任務就是通過發展學術去發展人的個性,而學術乃是人類只有通過自己并且只有在自己身上進行純粹深入的研究才能發現的東西,這必然對人的精神活動的能力提出要求。而人的精神活動依賴于堅強的獨立性和首創精神,所以獨立自由原則是教育最首要的先決條件,任何來自國家形式的對大學學術研究的干擾都是不必要的。因此,他在柏林大學實行高度自治。由教授組成教授會,通過大學各學部的教授會自行選舉出主任,來行使決定大權。同時學校章程還規定,不管是正教授還是副教授,都是國家雇員,教授只需提供書籍名稱和性質,其著作和書籍的出版享有免于審查的自由,這一規定也體現了洪堡所倡導的學術自由的思想。
過去傳統的大學是以討論和講演作為主要的授課方式。這種方式一般是由教師先設定一個絕對正確的結論,然后讓學生圍繞這個結論去收集論據,對之加以證明。或是由教師原原本本地將教學內容轉述給學生,過程中不添加教師自己的任何評價和見地。很明顯這種教學方法壓抑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由創見。洪堡在柏林大學廢除了傳統的授課方式,改為實行教授講座制。教授可以不拘泥于固定教材,自由選擇論題舉辦演講,或是將教授個人的學術研究成果作為講義。
德國大學長期沿用著傳統的四大系模式,各大學的哲學院只屬于“預科學院”的性質。學業稍差些的學生從中學畢業后,先進入大學的哲學院學習希臘文、拉丁文和自然科學的知識,以補充中等學校的課程,隨后再進入其他學院學習專業課程。由于其他學院課程的實用性較強,更能引起學生的重視,長期下去,就造成了學生只重視職業訓練而學術研究意識日漸淡化。洪堡認為大學應同時兼具學術研究和職業訓練的功能,但更重要的是學術研究。而提供學術研究方法論的哲學院,其作用是不能被忽視的。所以,洪堡在柏林大學將哲學院提到與神學院、法學院和醫學院并列的位置。在課程設置上,將過去哲學院承擔的普通教育任務全部交由文法中學完成,哲學院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專業的研究和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上。最后,改革后的哲學院在柏林大學取得了核心地位,它的歷史科學和語言科學為神學和法學提供了理論基礎,它的生物學、物理學和化學等自然科學又成為醫學知識的基礎。
柏林大學之所以被譽為“真正近代德意志大學開始”,首先要歸功于洪堡以新的高等教育理念對柏林大學的改造。這次改革不僅成功地造就了柏林大學,更使其成為當時德國科學和藝術的中心。更為重要的是,洪堡所確立的由學院制、教授會制和講座制等組成的柏林大學模式,為世界近代大學的創辦提供了一個參考模式。
為德國提供現代化崛起基礎——教育改革
德國于19世紀開始了現代化進程,并于19世紀70年代完成了工業革命,迅速由過去的一個農業國轉變為強大的工業國。而德國的這種轉變之所以能如此順利,與洪堡所主持的一系列普魯士教育改革密不可分。洪堡是一位堅定的人道主義者,他認為國家有義務讓國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因此,他在擔任教育和文化大臣期間,以“國家服務于教育,教育服務于理性國家”為口號,對整個普魯士教育體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
首先,洪堡加強和完善了對教育的行政管理。在中央,1810年設立了隸屬內政部管轄的宗教和教育事務司。1817年,又將宗教和教育事務司改為宗教和教育事務部。部下設有分管大學、藝校、小學、師范和殘疾人教育以及宗教事務的三個司。在地方,各省縣都設有專門的教育局,同時組織教育專家代表團到各地方對各級學校進行視察和監督,以確保各地區對教育工作的落實情況。
其次,洪堡完善了德國的師資培訓和教育科研系統。在洪堡的領導下,普魯士建立了許多專門的師范學校,對教師進行正規化的培養。1810年,普魯士政府規定只有通過國家考試的人才能具備教師資格。1817年又規定,教師必須具備大學文憑。至1840年,普魯士全國的專門師范學校已達38所,各州都普遍建立了師范院校。至此,一套完整的師資培訓和教育科研系統逐漸在德國形成和發展起來。
再次,洪堡較早地開展和完善了職業技術教育。早在1812年,洪堡就注意到了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性。隨后在1817年,在商工局局長博伊特的提議下,普魯士25個行政區各建有一所地方工業學校,并在這些學校之上,建立了一所中央工業學校,涉及個多行業的職業技術教育開始遍布普魯士各地。
最后,洪堡確立了知識層面相區別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三級教育體制。過去德國的小學、中學和大學多是以社會階級劃分學制,洪堡堅決反對這種劃分,他主張即便是社會最貧窮的階級也必須接受一項完整的教育,因此在任教育大臣時就力主出臺了“寇尼斯堡學校計劃”和“立圖尼安學校計劃”,將德國的教育學制按知識層次劃分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大學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倡導建立綜合性大學,柏林大學就是在此期間建立成為德意志民族高等人才的搖籃和聚集地的。
總的來看,洪堡的教育改革提高了德國國民的素質,為日后統一的德國現代化教育體系的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洪堡的教育改革為德國的發展和強大提供了精神保證和智力支持,對德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大大促進了德國思想意識的現代化,培養了一大批思想、科學等方面的杰出人才,更為全世界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教育遺產。
時至今日,世界高等教育歷史上仍重筆記載著威廉·馮·洪堡和他的柏林大學對現代大學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他的高等教育思想,打破了原有傳統大學教育思想束縛,開辟了一條崇尚學術自由、教研合一的現代化大學的發展之路,為德國在20世紀的全面崛起,成為當時全世界的學術中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