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自己的慣性思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像每年寫12月刊的卷首語一樣,總是習慣性的要去盤點、總結。這樣的模式化雖然讓我有點厭倦,但還是覺得在每年的最后這個月,必要的回首與回憶還是應該有的。
當然要說我們最關注的通航產業。一年來,我的最大感受就是:里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但不管今年的市場如何遇冷,和我們一起堅持與探索的還有眾多的通航斗士,據中國民航局官員在上月閉幕的珠海航展上透露,截至目前,中國通用航空企業總數已經達到229家,籌建中的有198家,在冊通用航空器總量達到1786個,從業人員達到1.2萬余人。這些數據表明,中國通用航空產業規模正在迅速擴大。
但毋庸置疑的是,制約通用航空發展的瓶頸因素依然存在,經歷了5年低空改革試點,這一年,中國通用航空的飛行小時數同比增長僅為2.48%,2013年的飛行小時數約60萬小時。而據國際通用航空制造商協會統計,2012年美國通用航空總的飛行小時2440萬小時,每年的變化值都在百萬小時左右。業內人士認為,能夠讓大多數有飛機的人飛起來,是通航發展的第一步。
而“低空飛行受限、基礎設施滯后、人才缺口大”,是中國通用航空飛不起來的三個因素。今年,關于通航發展的利好政策也在不斷出臺,未來幾年民航局將在簡政放權等領域持續努力。但“全面開放千米以下低空空域”這一市場傳言尚未得到有關方面證實,來自相關部門的信息顯示,這一工作的推進步伐顯然在加快,但具體時間表如何并沒有定論。
通航產業本來就是一個投入高、產出小、回報周期長的行業。我們要做的是需要冷靜、耐心、堅持和尋找機會。很少有人會喜歡漫長的冬天,但經濟學家周其仁的看法是:當前困難是困難、轉型是轉型,但根據過去的經驗,越冷的時候,越是要調整預期。就是,要在所有人都說不好的時候,把未來謀劃清楚;要在很多人說不行的時候,勇敢地決定投資;要在很多人沒有醒過來的時候,在冬天投資。等人們都醒過來的時候,買啥啥貴,也就沒你什么事了。
所有優秀公司,都是在冬天謀劃、布局、投資,然后準備下一步的。等到別人看見的時候,就是5年以后的成敗得失,5年以后的市場份額,5年以后的風光云影。
那么,所有急性子的人請稍安勿躁,和我們一起努力打拼并堅持守望。希望嶄新的2015會有更好的收獲。而我則希望在2015能有一點不安分,能有更多的能量與干勁。就像本期采訪的藝術家蔡國強先生說得那樣,作為一個有情緒的人就是要有一點不爽,要有一點不普通,有一點奇怪才好。如果放棄了這些不安分,人生就會留下一塊空白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