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何其芳是“漢園三詩人”之一,他的《河》看似簡單,只有短短的三節,但其中蘊含著深邃的哲理。“河”這個意象究竟指什么?它無疑是含混多義的,正所謂“詩無達詁”,大家對此當然可以各抒己見,下面談談我對這首生命之歌的解讀。
關鍵詞:細讀法;何其芳的《河》;生命感悟
中圖分類號:I2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10-01
一、藝術特色
語言特色:純正的四川方音,整齊的韻腳,全押“O”韻,讀起來很有音樂感,一下讓人的心跳也放慢了律動似的,給人以親切,安詳的感覺。第一,全文的每個韻腳都是O韻,如漠、搏、寞,讓整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詩的節奏感就體現出來了。第二點,就是第一節和第三節,都有一個固定的句式:我知道沒有XX的地方就是XX。聲音與脈搏都是動態的,而寂寞與沙漠是靜態的,用動靜結合的方法,更突顯出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狀態。第三,全詩節奏低緩,感情基調比較深沉。
此外,詩中塑造了多個意象:河,水,沙漠,大地等等。奔流不息的河水,是一種力量的象征,我想它應該代表著信仰,這種信仰關乎生命的真諦,他需要每個人去努力貼近,認真聆聽。詩人向往著自由與和諧的生活。
二、三層解讀
這首詩很顯然是一首象征詩。所以我打算從三個層面進行解讀。
第一層,也就是表層。就詩的字面意義而言,詩中的“河”即是自然中的河。河便是與沙漠相對的生命,與沉默的群山相對的大地的脈搏,與寂寞相對的自然的歌。從這一層進行解讀的話,可以說,這首詩是詩人對于他熟悉的一條河的描述,與河的對話,對于自然的歌頌。
第二層,我認為這里的河已不再僅僅是自然中的一個景物,而且是有獨立人格的一個人,是人類散步時的伴侶,是現實的世俗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寂寞的心靈上的伴侶。并且可以覺察到,作者認為自然景物“河”更能陪伴他,與他交流。
第三層,這層解釋我是從“河”的某種象征意義出發而得出來的。我們常常會說“意識之流”等等,就是認為我們的“意識”與“河”是有相似之處的,都是流動的,連綿不絕的,都能發出聲音。詩中最后的兩個意象:“人的歌”與“自然的歌”,這里的歌可以認為是人的意識的表現形態。所以,從這個角度進行的分析的話,詩人強調“河”的重要性,可以說是在強調人要有自己獨立的意識,要進行思考,沒有獨立思考的人在精神上將是一片沙漠。詩人在第二節說到:河從人們居住的小市鎮流過,可以認為是精神之河從人們居住的小市鎮流過,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之河。并且,我們在自我的精神之河中自省、反思,以期將自己的靈魂洗滌干凈。而在沉默的大多數中,能發出自己獨立人格精神的話語的人,在詩人看來,就像是大地的脈搏一樣重要,是生命的跡象。詩人在第三節似乎在呼喚人們進行思考,發出自己的聲音。
經過對文本的三層面解讀,我感覺到作者似乎生活在一個不能自由表達自我的環境中,周圍的沉悶讓他覺得寂寞,他想聽到更多的“人的歌”,事實上這正是作者對自己所經歷的那段黑暗歷史的反思。
三、生命感悟
我之所以選擇《河》這首詩作為細讀材料,一方面是無意中讀到此詩,發現其中表達的感情很契合我當時的感受,那時正值中秋佳節,我獨自一人待在外地,與親友分隔,突然感到莫名的寂寞。于是細細品味詩中的朦朧美,全詩看似簡單,只有短短的三節,但其中蘊含著深邃的哲理。另一方面,“河”這個意象究竟指什么?它無疑是含混多義的,正所謂“詩無達詁”,這就激起了我對愛的生命感悟。
詩人在首句便將“河”當做自己散步時的侶伴,即生活的伴侶。河是自然的,美好的,富有生命力的,詩人將其作為伴侶,說明詩人是熱愛自然的,熱愛生命的。接著第二句詩人發出“你在歌唱著什么”的疑問,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并沒有就這個問題做正面回答,而是自嘲似的說:“這是多么無意識的話呵”這體現出詩人矛盾的心理,其實詩人內心深處很想傾聽河流的歌聲,下意識地要了解自然的聲音,生命的旋律。所以最后一句發出“我知道沒有水的地方就是沙漠”的感嘆,“水”之于沙漠就如“生命”之于人類,一片肥沃的土地倘若沒有水,它最終會成為毫無生機,荒涼的沙漠。人同樣離不開水,水是生命之源,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古人將“水”當做“善”的最高標準,是人類不可或缺的品質。又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說明“水”也代表人民,代表民眾的聲音。
第二節詩人描寫河水從我們居住的小市鎮流過,河水是流動的,充滿生命力的,而我們也在水里洗衣洗腳,說明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水,河流哺育了我們,她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物質生活上的條件,更向我們傳遞了一種脈動的聲音,即生命的旋律,給我們以心靈的洗滌。面對“沉默的群山”,我們還能聽見“大地的脈搏”,那充滿生命力的流水聲,這是多么的寶貴啊,正是有了這不同于“群山”的聲音,生活才變得更生動,更有意義。
最后一節詩人發出感嘆:“我愛人的歌,也愛自然的歌”,這里人與自然并不是統一的,而是存在區別的,人的歌更加世俗化,而自然的歌更純凈。人離不開人,更離不開自然,人是生靈,擁有自然的本性,似乎作者潛意識里更愛自然的歌。所以詩人終于吐露了心聲:“我知道沒有聲音的地方就是寂寞”這句話怎樣理解,關鍵在于對“寂寞”的解釋?!凹拍边@個詞古已有之,它出自《呂氏春秋.審分》“若此則能順其天,意氣得游乎寂寞之宇矣”,意思是像這樣就能順應天性,意氣就可以在空虛寂寞的宇宙中遨游。呂向注解說“寂寞,言空虛也”,王逸注“寂寞,無人聲也”。所以古人常用“寂寞”來抒發自己孤獨落寞的情感,如李煜的《相見歡》、李清照的《聲聲慢》。古人描寫寂寞寫得最有意境的是唐朝大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痹娙朔路皙氉砸蝗苏驹谶@蒼茫悠久的天地間,竟發不出一絲聲音,只能任憑那滿懷悲傷的熱淚滾滾而下。這種“寂寞”超越了時空,超越了生死。的確,沒有聲音的地方就是寂寞,而我認為只有一種聲音的地方更是寂寞,這寂寞比前一種來得更可怕,人置身其中仿佛行尸走肉一般。用一句話來概括“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正因為在這樣的環境里我們只能聽到一種聲音,就更加突出了它的靜,它的寂寞。
詩中的“河”是一種流動的生命形態,有河的地方就有愛、有歌聲、有生命,沒有河的地方就是沉默、沙漠、寂寞,“河”這一意象是詩人自我矛盾的根源。詩人一方面想要傾聽大自然的生命之歌,一方面面對“沉默的群山”不敢發出聲音,是歌唱還是沉默,這是人生的艱難抉擇,詩人由此感到寂寞。
參考文獻:
[1]何其芳.夜歌和白天的歌[M].北京:人文出版社,1952.
[2]王毅.文本的秘密[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張文君(1989-),男,漢族,江西豐城人,贛南師范學院文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