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案例教學在中國已經引進適用近20年,廣泛應用于法學教育,但成效并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作為成文法國家的中國經典案例資源缺乏;二是傳統教學方式和學習習慣讓學生很難適應討論式的課堂教學。為了解決這兩個突出問題,使案例教學不流于形式,必須對英美法系方式的案例教學進行改革,真正適應中國法學教育。本文以行政法課堂案例教學為試點,實施了改革:從教師選擇案例轉型為學生自主選擇、設計案例;從教師引導式課堂討論轉型為學生團隊排演案例,提出問題,全體課堂學生討論,教師適時進行涉案理論講解、知識傳授。
關鍵詞:案例教學;行政法;法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11-02
一、案例教學法的起源與背景
案例教學起源于19世紀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由當時的法學院院長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 教授所研究出。哈佛法學院將個案應用于教學,目的是基于研討實務,而非研究抽象理論,在當時主要是為了符合英美法系判例法的法律知識體系而設計的。在英美法系中法學知識內容許多缺乏統一理論的,需要用判例加以解說區別,哈佛法學院的教授們就將經典的法律案件中,最關鍵的章節粹取出來并將之加以重編,學生須于課前將各項要素了然于胸,以便課堂中與教授交換個人意見;教授則以了解學生是否已能自個案中,判斷和明了正確的法律知識為重。若有意見不同之處,則相對將成為探討的重點。案例教學自哈佛法學院研究出以后的一百多年,逐漸被商學院、醫學院等許多學科領域所援引[1]。中國正式引進案例教學法,得益于1979年鄧小平訪美時簽署的引入哈佛案例教學法的中美合作協議,并由此形成了中美雙方專家組成的案例開發小組。1980年后中國教育界就開始探索案例教學法的推廣與應用[2]。
在教育學中,人們又將案例教學法定義為教學中的案例方法,是指圍繞一定的教育目的,把實際教育過程中真實的情形加以典型化處理,形成學生思考和決斷的案例,利用獨立研究和討論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方法[3]。課堂案例教學的主要特點,簡而言之,可以概括為兩點:第一,重實務、重討論;第二,教學雙向互動,提高自主學習。
二、法學案例教學法的現狀與問題
將案例教學應用于法學本科教育的課堂教學中已非常廣泛了,絕大部分國內高校在法學教學中都或多或少的要應用這種教學方法,并且課堂安全教學已成為許多高校近十年來課堂教學改革的一種途徑和類型化。但其成效又如何呢?有學者明確提出:案例教學法引入我國法學教育絲毫沒有緩解法學畢業生法律實務技能差的難題,案例教學不適合我國法學院校的法學教育。主要理由是:(1)中國現行是成文法,不是判例法,案例教學不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2)沒有可供教學的權威性典型案例[4]。另有一些學者也提出,國內的演繹式案例教學法與哈佛等國際名校歸納式案例教學法相比,存在著一些不足:案例的選取簡單直白,但討論的吸引力欠缺;課堂的組織簡便易行,但不具學習的主動性;案例的總結簡短有限,但理論的深度和高度仍顯欠缺;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有一定作用,但實效有限。筆者根據多年教學經驗,認為上述學者的觀點有一定客觀性,但并不完全成熟。的確,目前在法學課堂案例教學的實踐中存在比較突出的兩大問題:
第一,是課堂案例教學的案例選取難。哈佛等名校案例教學案例的選取往往由教授們在經典案例中選取,要求老師事前反復精選案例,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前仔細閱讀,熟悉案件事實[5],所以案例的選取是嚴謹,具有一定科學標準,往往有系統的案例教材。這在英美法系國家其實并不難做到,也符合他們的法學知識體系。作為判例法國家,英美國家的許多法學基本理論、原則首先是通過判例得以確立的,而判例本身也是法的部分,因此法院每年都完整公布浩如煙海的大量案例,從中選取經典具有充足資料源泉。與此相反,我國是成文法國家,法學學科知識以抽象理論和法律法規具體規范為主,雖然法院也有經典案例頒布,但都數量稀少,受法律限制也不公布案例的庭審、評議等必要案卷文書檔案,往往只有簡單案情介紹和判決書,案例本身不構成法律規則,教師在案例選取時無論從量上還是質上都難以掌控。
第二,課堂討論組織難。課堂案例教學組織難,主要體現在課堂案例討論氣氛平淡,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不高,不愿課后花時間精力準備必要材料,進行必要思考,因此課堂討論自然也無話可說。我們的學生基于傳統的學習方式壓制,從小學一直到高中,從來都是以老師灌述知識為主,他們的學習思維和學習方式已經固化,大部分時候都等著老師來替他們解答問題,即便老師說錯了,他們也會欣然接受,認為是真理的一部分。因此,在他們的習慣思維中課后閱讀思考材料是可做可不做的,反正一切問題最后老師都會替他們解決。課堂討論組織難,將直接導致案例教學法的失敗,成效低。
三、問題的分析與解決
目前,在我國法學課堂案例教學的改革中,上述問題是否無法解決?案例教學是否正如不少學者教師所體會到的成效低或根本不適合成文法的中國?筆者抱著求實研究的精神做了一項行政法課堂教改項目研究:《行政法課堂主動型教學改革——學生團隊典型案例的設計與排演》。以下就以此項目做一分析總結。
(一)選擇行政法做為課堂案例教學改革項目研究的原因
行政法學是法學本科教育的一門學科基礎課,重要的核心課程。然而,行政法學在我國的起步和研究歷史并不長,僅僅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發展以來的30年左右,因而許多理論還處于研究完善之中,缺乏定論性,而實務中許多問題也即待理論解決和指引,這就適合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讓學生在學習中討論,在討論中掌握了解法律規范的現狀、目前理論的不成熟不完善之處,未來理論研究應選擇的發展方向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行政法不可能像民法那樣形成一部完整法典,具體成文性法律規范散見于各種法律法規之中,因此無論在學習和實務運用中經典個案都起到了相當判例的作用。例如法國作為典型成文法國家,行政法上確是判例制度。我國雖然有《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處罰法》等一些法律法規,但不完善,典型案例對理論與實務的推動卻是有目共睹,例如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案①,直接推動了行政訴訟法實務與理論的發展。因此,將課堂案例教學法應用于行政法學的課堂教學中有著其天然的適合性。
(二)行政法課堂案例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案
第一、課外主動學習。由學生4-6人組成團隊,在課外自主尋找行政法實務案例,并且以實務案例為原型進行精心設計:節錄文本、設計文本解說詞、制作PPT圖解、團隊分工進行角色(通常為行政主體、行政相對人、法官、利害關系人等)分析并模擬扮演、找出案例中的知識點、設計討論問題、尋找相關法律法規具體規定、案例中運用到的理論及其發展趨勢,亦或實務與理論的沖突并提出解決設想方案。
第二、課堂教學中每次花費20分鐘左右時間,由上述學生團隊依次上臺表演案例,講解分析經過精心設計的案例,并且提出案例中或與案例相關知識點的問題,其他學生參與回答并討論。
第三、教師對上述學生案例設計與排演進行點評,并就案例知識點與目前教學進程中的理論學習進行相關聯的展開講授與總結,就學生參與的討論進行深化,可要求學生課后作進一步研究并提交相應學習報告。
(三)總結
上述行政法課堂案例教學解決了目前在法學教育中案例教學法存在的兩大突出問題。
首先,是案例選取模式的改變。由傳統的教師課前反復篩選轉變為由學生課前自主查閱資料,尋找相關案例。雖然,學生尋找選擇的案例并非一定是經典案例,但學生通過自主尋找、設計案例講解、角色扮演的課前準備,已經明白所要在案例中解決的問題焦點是什么,以及能夠運用解決問題的理論與法律規范是什么。讓學生課前就大量閱讀相關資料并動手進行精心設計:節錄文本、設計文本解說詞、制作PPT圖解、團隊分工進行角色(通常為行政主體、行政相對人、法官、利害關系人等)分析并模擬扮演、找出案例中的知識點、設計討論問題等。
其次,課堂討論方式的轉變。由習慣性的分小組討論轉變為由一小組同學(輪流制)角色扮演、講解和提問,其他同學課堂觀摩,發言,回答問題式的集體討論。由于是學生自已尋找的案例,課前做充分準備,并在課堂上生動的簡煉的排演出來,避免了教師一人講解、純文字型案例的乏味,課堂討論的積極性充分激發。
最后,需要補充的是,在行政法學課堂案例教學中,教師并非無事可作的旁觀者,反之,對教師課堂節奏的把握、理論知識的要求更高了。教師就像法庭上的法官不但在把握庭審進程,更需要在學生討論中適時講解案例涉及理論要點、實務方式,及相關個人知識見解,不旦要拋磚引玉,更要總結歸納傳授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思路,從而真正達到課堂案例教學的目的,讓學生在學會理論知識的同時,充分掌握用理論解決實務的能力。
行政法課堂案例教學的試點——學生團隊典型案例的設計與排演,是法學案例教學方式的縱深研究與嘗試工,希望解決目前案例教學在法學教育中存在問題。通過筆者一學年的實踐,其課堂效果還是值得肯定的:學生行政法學習興趣、主動學習的能力有效提高;課外學習時間增加,課堂講授時間相應壓縮,但學生對行政法理論知識的掌握以及實踐分析運用的能力卻顯著提高;課堂教學氣氛活躍,師生互動良好,進一步改善了學習環境,學生創新性研究積極性和能力明顯加強。
參考文獻:
[1]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個案教學法,2014年7月12日訪問。
[2] 劉建新、盧厚清.案例教學法的起源、特點和應用研究[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3):61.
[3] 王青梅,趙革.國內外案例教學法研究綜述[J].寧波大學學 報: 教育科學版,2009,31(3):7—11.
[4]宋貽強.中國法學案例法教學批判[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9):51.
[5]汪習根.美國法學教育的最新改革及其啟示[J].法學雜志.2010(1):33.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1999年第4期。
作者簡介:李莉,女,1973年2月出生,浙江杭州人,法學博士,副教授,畢業于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現為浙江理工大學法政學院教師,主要研究行政法學、行政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