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篳路藍縷”的進取精神、寬容博大的開放精神、胸懷天下的愛國精神和“一鳴驚人”的創新精神,構成了荊楚文化豐富的精神內涵。充分發掘荊楚文化的獨特精神內涵和現代價值,對當下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極大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荊楚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作用
中圖分類號:D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12-02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將其高度凝練為三個“倡導”,并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進一步提出了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整個社會價值體系的核心和根本,其形成不僅立足于當下國情,更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精神文化資源和強大精神的支撐。荊楚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充分發掘荊楚文化的獨特精神內涵和現代價值,發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荊楚文化一脈相承的部分,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極大的積極作用。
一、荊楚文化的特點
1.“篳路藍縷”的進取精神。
楚君熊繹受周成王“封以子男之田①”,其“土不過同”。也就是說,楚國起初只是周王朝封于蠻荒之地的一個蕞爾小國,僅二十多平方公里。在那個等級制度森嚴的時代,楚國位卑而領地小,很為中原諸侯國所不屑。當時的中原人以華夏為正統,常以“南蠻”、“蠻夷”等稱呼荊楚地域和荊楚人。同時,諸侯間兵戎相見,刀光血影,楚國面臨的外部生存環境也十分惡劣。但是,楚先人卻具有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精神。楚君帶領部眾在睢山、荊山之間的窮鄉僻壤開荒耕墾,過著艱苦樸實的生活,在諸侯間的殘酷爭戰中求生存求發展。“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楚數代國君與國民艱苦奮斗,成就了后來的“楚地千里,飲馬黃河,問鼎中原”,走出了一條獨立自強、逐步發展壯大的強國之路。
2.寬容博大的開放精神。
荊楚文化的開放精神,受荊楚的地理位置影響而成。荊楚地域處于我國地勢二三級階梯過渡的位置,地形復雜多樣,又有萬里長江橫貫其中,其地域文化帶有明顯的混合特征。四面高山,存在一定的封閉性,故其周邊山區尤其是西部山區經濟文化比較閉塞落后;而位于縱橫交通樞紐位置上的中部地區則經濟文化比較開放、發達。封閉性與開放性、落后性與發達性并存,相互影響并滲透,兼收并蓄,形成了荊楚文化的奇麗多彩。如今的荊楚文化包涵了楚文化、三國文化、巴土文化、三峽文化、名山古寺文化、首義文化等多種文化。
荊楚文化的開放精神不僅表現在文化種類的多樣性上,它更是以其寬容寬厚的態度和廣闊博大的胸懷在歷史長河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楚國在民族政策上奉行“撫有蠻夷”、“以屬諸夏”②的方針,在統一眾多諸侯小國和少數民族部落的過程中,實行團結安撫政策,因而“甚得江漢間民和”。黃瑞云先生在《楚國論》一文中說:“華夏蠻夷濮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歷史淵源各不相同,楚國都能加以安撫。楚國在戰爭中從未有過像秦軍那樣,動輒斬首幾萬,也沒有見過大量俘馘的記錄。”張正明先生在其所著《楚文化史》中也說:“對于被滅之國,楚人的慣例是遷其公室,存其宗廟,縣其疆土,撫其臣民,用其賢能。即使對于蠻夷,也是相當寬厚的”。正因為如此,楚國才能夠得到各民族的擁護,顯示出強大的開放性和凝聚力。
3.胸懷天下的愛國精神。
荊楚文化精神中的自強進取、包容開放造就了楚人胸懷天下的愛國主義精神。楚國成立之始,經歷“篳路藍縷”的艱苦創業,抵抗周王室的壓迫和中原諸侯國的歧視,這一歷練形成了楚人強烈的本土意識和捍衛民族尊嚴的責任感。而后,楚國以其強大的開放性和凝聚力,在橫跨大江南北的廣大領域,建立起一個強盛的積極進取的多民族國家,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強化臣民的國家認同觀念,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強烈的民族意識,培育了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的寬廣胸懷。以取義成仁為己任,是古代楚國眾多賢臣士大夫所追求的人生目標,也是荊楚文化深厚內涵的重要特征。孫叔敖、令尹子文、申包胥、屈原,這些荊楚大地上的文人志士,用愛國言行昭示出荊楚文化的深厚底蘊。楚大夫屈原立志救國,屢遭佞臣讒言陷害,愛國之志卻從未動搖,直至最后看到國家存興無望,含恨投汨羅江而亡,正是他那濃厚的民本思想和強烈憂國憂民的性格特征,使這位愛國詩人成為楚國最具有個性的民族精神的代表,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種胸懷天下的抱負、不斷求索的執著,成為無數仁人志士追求真理、改造社會、投身實踐的精神動力。
4.“一鳴驚人”的創新精神。
“一鳴驚人”是楚文化的重要特征,源于楚莊王勵精圖治、振興楚國的故事。《韓非子·喻老》記載:“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③。
楚國首創縣制,比商鞅變法更早的吳起變法運動也生于此;制定規范的法律制度,即使“楚王有過,亦必執行”;設置令尹等一整套有別于中原的官制;在文化方面,楚人樂于博采眾長、擇善而從并積極引進,如楚國的青銅鑄造和冶煉技術等,都是在充分吸收其他地區文化長處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在當時最先進的工藝技術;首創鑄造鐵柔化工藝,最早的鐵器和當時最精美的漆器、最富有創造力的楚繡都是出產于楚國;楚人敢于另辟蹊徑,創造了上古一流的楚文化,屈原、宋玉首創的辭賦,開漢賦之先河,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文體創新的重要里程牌,其流風余韻不僅影響到人們的思想意識,也深刻地影響著荊楚地區的社會文化。
二、荊楚文化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作用
從世界現代化發展的趨勢上看,作為社會基本形態的文化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傳統文化的發掘,成為國家“ 軟實力”的重要源泉,也對塑造社會核心價值觀起到基礎性作用。當下我們所倡導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荊楚文化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必然起著巨大的積極作用,主要也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篳路藍縷”的進取精神有助于我們實現富強、文明、和諧的目標。在今天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的新形勢下,我們不斷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國家間的競爭加劇,國際局勢不穩定和邊境爭端頻發;同時,改革開放30余年所帶來的成果與問題也日益顯現,需要我們予以重視和解決。當前,我國正處于政治體制改革和社會轉型的過渡時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塑造一個國家的精神氣度,構筑一個社會良好價值體系的基礎,是固國之根本。要想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目標,“篳路藍縷”的進取精神必不可少。要繼續以昂揚奮進的精神狀態,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努力實現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艱苦創業、發憤興邦,不管時代條件如何變化,這種精神都是永遠不會過時的,始終擁有它,就能在任何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
2.寬容博大的開放精神有助于構建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社會環境。如今全球化的勢頭勢不可擋,國家之間的聯系也日益緊密,可以說,再不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去面對當今世界的變化,就會被歷史發展的潮流排除在外。面對全球化和市場化的競爭,只有積極主動地學習他人之長,補己之短,方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一個包容開放的國家胸懷和氣度不僅有利于在國際社會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還有助于構建一個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社會環境。以開放的精神接納各個民族,人人平等,團結安定,也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實現,在這一點上,我國現行的民族政策正是吸納了荊楚文化中包容開放的精神。如今時代賦予了開放精神更廣泛的含義,它不僅包括對外的學習和接納,更包括整個社會環境的進一步開放,尤其是社會輿論環境和公民權利,以及政務信息的進一步公開透明。當然,包容開放并不代表不加篩取、對外來事物全方位接收,必須要有識別的選取精華,棄其糟粕,并且要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保持自己的特色。只有這樣,才不至于在開放中迷失了自我。
3.胸懷天下的愛國精神有助于培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公民。由于受時代條件的限制,古人的愛國精神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是封建時代“忠君”的產物。在新的歷史時期,將這種取義成仁的愛國精神提煉和弘揚,將成為我們進行文化創新,建設和諧文化,培育社會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舍身成仁”的時代可以過去,但是這種民族、愛國精神要傳承下來。不論何時何地,一份對國家、對民族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對故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是一個國家存在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對愛國精神的強調和樹立有助于培育公民對國家的責任感,增強公民意識,對于培育“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是起著積極的作用。
4.“一鳴驚人”的創新精神有助于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良好結合,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中汲取養分,得到更好的培育。不論是“篳路藍縷”也好,還是取義成仁也好,那個“時代”都已經過去,但是并不代表那個“時代”的精神已經過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既是立足于現在,也是根植于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民族精神傳承。要在二者之間找到一種平衡和良好結合,必須在新的時代、通過新的創造體現出來,從中認識、挖掘、吸取永不過時的精神。
荊楚文化的精神特質,在民族文化的發展史上顯示了強大的競爭力,其“一鳴驚人”的創新精神更在文化競爭力的發揮中起到了積極作用,這一切不僅使楚國于蠻荒之地中立足、壯大,更于楚國先民奮斗的過程中,構成了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只有秉承這種“一鳴驚人”的創新精神,在傳統文化中找到適用于現代文明的元素,在現代文明中沿襲傳統文化的精華,才能真正發揮荊楚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作用。傳統文化重要的在于它的“透鏡”作用,通過它去認識世界,并從外部環境中選擇、評價、組合信息,很自然地形成對本民族文化的信仰和傳承。把優秀的文化看成是歷史凝結的不變結晶體而不去重視,或者將其視為某種一勞永逸的任務而無所作為,都不符合文化的發展規律,也不利于構建當代文化的競爭意識。“一鳴驚人”的創新精神有利于在歷史和現實之間找到平衡,在對外和對內之間找到和諧,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中汲取養分,得到更好的培育。
總而言之,荊楚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獨特的地域特征,蘊含著十分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充分發掘荊楚文化的獨特內涵和現代價值,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極大的積極作用。大力發揚和繼承荊楚的內在精神價值,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人們的積極性,提升人的精神狀態,發揮人的潛能,提高行為效率,協調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穩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社會和公民價值觀體系的核心,關系到整個國家和社會的正常運行,關系到個人的良好發展,大力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此凝聚全國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才能在全社會形成巨大的價值共識和思想共鳴,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正確方向。
參考文獻:
[1]羅運環.論荊楚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特點[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2):194-197。
[2]汪平.荊楚文化的特點與構建和諧社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82期)2009(4)。
[3]何西瑞 孫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湖北發展的關系研究——給湖北的發展插上核心價值觀的翅膀[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
[4]劉紀興.荊楚文化的內涵及其創新特質簡論[J].政策2007年第2期。
[5]俞思念.傳統文化與現代經濟的結合——兼論荊楚文化的現代價值[J].江漢論壇,2005(3)。
[6]晉宏忠.略論楚文化的內涵及其現實意義[J]. 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6 卷第3期,2007(5)。
[7]郝孚逸.荊楚文化價值的現代視角[J].光明日報,2004-8-10。
[8]黃瑞云.楚國論[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2期。
[9]張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996重印。
注釋:
①《史記·楚世家》。
②《左傳·襄公十三年》。
③《韓非子·喻老》。
作者簡介:朱華平、男、講師職稱、研究方向:荊楚文化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