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計基礎》是中職學校財會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是與社會聯系緊密,實踐性極強的基礎性的教學課程。中職學生在學習基礎、習慣、能力等方面表現較差,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欠缺,對基礎會計課程的學習有一定的認知障礙。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有一定的難度;這樣也會讓學生出現畏懼和厭學的心理。而會計基礎教學能為中職學生進一步學習其他會計專業的課程奠定良好的基礎,本文筆者作者結合中職學生的固有特點,并且根據自己的實踐教學經驗,談談在會計基礎教學中的幾點體會,為初學會計的中職學生提供了一種易懂、易掌握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中職會計;基礎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22-01
在中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中,課程是基石和工具,而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有助于教育目標的實現。會計基礎作為中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在課程體系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它的改革占據著專業課程改革的重要地位。會計基礎課程改革的成敗與否,直接關系到向企業輸送的會計基礎和管理人員素質和能力的高低。
一、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是提高會計專業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
《會計基礎》理論教學主要闡述的是會計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技能;其內容常常以準則、制度為主,學習起來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中職會計基礎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刻不容緩。要想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就要求教師在講新課前一定要精心備課,并且設計一些教學懸念,一開始就要把學生的注意力抓住,講授過程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處于一個最佳活動狀態。
例如可以組織一些會計技能的競賽;競賽的內容有諸如珠算比賽、點鈔比賽、會計憑證的編制和日記賬的登記以及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知識問答等環節,同時對于表現優秀的學生要給予適當的獎勵和表揚,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樂趣,并且能將枯燥的理論知識的學習轉化為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會計工作的內涵。從而保證學生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無論是做出納、做會計,還是記賬、做憑證單據等工作,都能立刻接手工作。
此外,也可以邀請往屆優秀的畢業生返校與新生進行交流,讓新生明白沒有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和技能是不能適應工作的。激發學生學習會計專業的興趣,這樣也能使學生在學習會計基礎知識的時候,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語言應生動形象
會計基礎中的專業術語是很多,教師教學中,應依據會計學的本質特點,自擬成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原本抽象的概念和知識點盡量的生動形象化,并切合各知識點,這樣學生才能生動的記住。例如,會計的發展史筆者就叫稱為“會計的前世今生”,在講解會計要素的構成時,筆者也把資產、所有者權益、負債、費用、收入以及利潤稱為“六大門派”,會計準則筆者稱為 “會計門規”;又如,很多學生存在著寫錯會計科目的問題,比方說將將“銀行存款”寫成了“存款”等等。所以筆者對學生們強調會計科目就好像是人的姓名一樣,人的姓名可以簡稱,或者我們還會取一些昵稱,同學剛開始還不熟悉時我們會叫其全名,熟悉并了解后我們就給他取一些簡稱,但是在會計科學中,“銀行存款”是否可以簡稱為“存款”或是“銀子”呢? 當然是不行的了,這樣學生們在聽到后就心領神會的發出笑聲,并且在以后的運用中也不犯類似的錯誤。
三、注重學生的職業能力的培養
項目教學法又區別于社會上的師傅帶徒弟的形式,要開展此活動必須要在一定的理論基礎學習之上進行,它是教學環節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其目的在于通過學生參與,積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自學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解決和克服問題的能力,職業勝任的能力。通過活動的開展又反作用于學生對理論基礎知識的掌握,為學生今后在社會上從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當然這也是對教師實踐能力的一個考驗。
四、采用案例教學法,提高會計基礎教學的效率
中職會計專業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財經領域案例為教學理論基礎的一種中職會計專業教學方式,其中案例教學法具有有明顯的特色和優勢;案例教學法對教師的課前準備、課堂組織、綜合分析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將案例教學法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在鞏固所學企業會計知識的同時發揮他們的最大潛能,同時《基礎會計》專業的操作性比較強,這就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利用案例教學法來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提高學生專業實踐能力。
中職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會計理論知識,但對問題分析的能力較差,因此這就要求教師也要合理地選取和制作課堂教學案例。課堂教學案例的選取與制作,應該符合以下幾點特征:
一是要具有實踐性,在會計教學中,案例教學被證明是具有卓著成效的。因此,案例教學法不能隨著人的主觀意識而改變,案例教學法也不能脫離具體的教學案例而存在。例如筆者在講授憑證填制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填寫相關的發票以及支票,并且讓同學展示各自自的作品,很快就能讓學生投入到這些知識的學習中來。這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主動參與學習的能動性,也使學生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掌握,
二是要具備適用性,案例設計時一定要考慮中職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各方面問題,案例教學需要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這樣案例的教學效率才會更高。
三是通過實訓達到知識的擴充。通過實訓讓學生對課程中的一些問題有較深的理解,實際動手操作的訓練不僅可鍛煉學生的感性思維,更易直觀上給學生成就感。同時實訓也要和當前社會工作實踐的環境相一致,這樣他們就能更深刻地了解出納、會計、審核等各環節的業務,并能盡快適應新的工作崗位;為今后學生走上具體的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基礎會計是會計專業必修的基礎課程,是學生進入職業學校后的第一門專業課程。中職財務會計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教師要更有效地開展特色教學,必須強調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結合實際,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結合教學內容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討論,促進學生的快速發展。為學生盡快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社會有用之人建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周中勝.對新形勢下我國會計教育的再思考[J].國際商務財會,2008。
[2]王桂玲.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在高職會計教學中的運用[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0。
[3]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蘇紅義,1984年生,女,漢族,籍貫是河北景縣,學歷本科,職稱:助理講師,工作單位衡水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