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理論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弊端進行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來的。而目前我國面臨的貧富差距過大現象的根本原因也是由于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們調整了所有制結構,背離了馬克思的“公有制”思想,在向市場經濟轉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中都帶有大量的私有化傾向。所以,用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指導現行所有制改革,以此來解決日益嚴重的貧富差距現象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私有制;所有制;貧富差距過大
中圖分類號:F1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25-01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們雖在經濟建設方面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隨著近幾年國有企業頻頻出現的各種弊端及越來越嚴重的貧富差距過大問題,人們開始對歐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的私有制進行膜拜,對公有制則加以過度抨擊,甚至提出了“取消國有制,向私有化過渡”的主張。所以我們有必要對馬克思創立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學說的“重建個人所有制”理論進行深入探討,以此來解決當前我國面臨的一系列問題。
一、對“重建個人所有制”理論討論的必要性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指出,以個人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為資本主義私有制所代替,這是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又造成了它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但是這種否定不是要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1這里對“個人所有制”的論述,是馬克思對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高度概括。而馬克思通過否定之否定規律“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也就是他所說的“公有制”。當然,目前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國家的中國與馬克思所要重新建立的“公有制”是不同的,因為作為社會主義主要特征的公有制、按勞分配等,我們都處于不成熟不完善的狀態。尤其近幾年又受到西方資本主義“私有化”傾向的影響,我國所有制結構中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生了相應的動搖,國有制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弊端。
可以說,我國現行的公有制是一種產權無具體歸屬人的,主要生產資料的生產和產品是由國家統一計劃分配的一種產品公有制。國家是全體社會成員的代理人,代表全民利益掌握全部的公有生產資料,但是,由于代理層次過多,更主要的是在每一個代理層次上缺乏有效的代理行為約束機制,代理人的行為并不反映、甚至違背被代理人的利益。這種沒有有效約束的層層代理關系下,公有經濟運行的最終結果必然會同其本質要求大相徑庭。其次,現行國有制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的社會化與所有權集中在行政機構,導致行政部門的權力與政府的經濟職能高度融合,勞動者只是名義上的主體地位。
社會主義建立公有制,消除了資本家對工人剩余價值的剝削,的確是一次社會的飛躍,但企業的利潤全部歸國家和集所有,職工并沒有得到這些,這種在財富上極度不公平的分配,結果就會導致貧富差距的持續擴大。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中國資本主義出現了快速甚至是瘋狂的發展,在社會總資產中,公有制所占比重明顯下降,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一樣,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生產勞動也是在勞動和資本的結合中進行的,中國的工人階級受到了極大、極殘酷的剝削值得我們進行反思。所以我們與其說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是由于現行國有制的弊端造成的,不如說其最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們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變化。
鑒于上述情況,我們不得不承認隨著改革的推進,我們有必要以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理論來指導現行公有制進行改善,才能逐步縮小貧富差距,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開創新的局面。
二、用“重建個人所有制”理論指導現行公有制改革是縮小貧富差距的必然選擇
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私有制是一種剝削制度,其本質是建立在對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基礎上的資本家對工人勞動力的支配權力,通過對工人勞動力的支配和使用,資本家無償占有工人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其次,這種所有制造成了占人口絕大多數的無產階級的非人化,由于資本家占有全部生產資料,為了生存,他們只能把自己的勞動出賣給資本家,以這樣一種把自己生命寄托給別人身上的方式,其實與奴隸是沒有區分的,只是這種統治和奴役被自由平等的華麗外表所掩蓋,工人階級成為資本家無限制地追求剩余價值和通過剩余價值資本化不斷擴大資本規模的犧牲品。同時,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決定其分配方式,資產階級由于先前占有了生產勞動的物質條件,從而可以支配只有勞動力自身的無產階級,所以在分配時為了盡可能的榨取更多的剩余價值,他們不會就勞動產品的分配關系,而是就生產勞動產品的生產要素的分配關系,來談論分配的正義。這種勞動和資本的關系可以說是分配非正義的根源,是導致人們收入不平等,社會貧富差距擴大,出現兩極分化的根本原因。
所以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重建個人所有制”理論的內涵,在于強調要擯棄勞動和資本相對立的所有制,重建勞動者對生產要素即勞動和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制。其實質是要建立一個生產資料的全社會單一公有制的所有制形式,而其中每一個社會成員,作為社會化的、聯合起來的“個人”,必然作為這個“自由人聯合體”中的一份子完全擁有對社會所有生產資料的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支配權,勞動者將真正實現與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以充分發揮勞動者的自由個性,為勞動者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物質基礎。
“重建個人所有制”理論的設想,作為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否定,它既消滅了私人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剝削他人勞動的可能,又使生產者與生產資料得到直接結合,使勞動者在占有生產資料的基礎上獲得自由成為可能。又由于它關注個人的發展,注重個人利益的實現,在實踐中能極大的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準備日益豐富的物質前提和基礎。所以,面對現行國有制出現的一系列弊端,面對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的趨勢,面對國內愈演愈烈的私有化傾向,我們必須予以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理論足夠的重視。一方面要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同時更要完善公有制,即將現行的國有制進行改革,解決其弊端,使其進一步向更為合理的公有制即馬克思所預想的“社會所有制”推進。另一方面,為確保個人合法的勞動收入得到依法保障,同時也要使人們的收入更為合理,必須對現行所有制結構在勞動收入分配的地方進行調整,以此避免已經出現的不合理收入導致收入差距越來越大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74.
[2]馬克思.哲學的貧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16.
[3]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1.
[4]馬克思.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0.
[5]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付宇.“重建個人所有制”與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J].當代經濟研究,2011(3):54.
[7]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64.
注釋:
1.《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74頁。
作者簡介:周鳳(1991-),女,漢族,安徽六安人,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