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職業(yè)教育的蓬勃發(fā)展,職高語文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才能提高職業(yè)學校的語文課教學的效率,讓學生多了解一點自己的母語,多接觸一點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眾多職高語文老師頭疼的事,因此,我們教師只有創(chuàng)新語文課堂教學,才能把學生從繁重的學習中解放出來,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才能實現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培養(yǎng)目標。
關鍵詞:職高語文;課堂教學;主體地位;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62-01
一、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主體性教學是目前語文教學改善的基本方向之一,它在實現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上發(fā)揮了關鍵作用。在職高語文教學中,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其個性特點,提高教學效率,是我們教學中要追求的目標。
1.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照顧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在保護學生的自信心的同時,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性教學模式。學生間都存在差異性,有些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教師在設計問題、布置作業(yè)時都要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培養(yǎng)他們的信心,充分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意識和進取精神。
2.新的教學觀念是要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發(fā)展為主線”的現代教育思想。因此,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教育對象觀,進而要擺正自己與學生的關系,放下架子,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和諧的課堂氣氛,以民主平等的態(tài)度面向全體學生,用真情實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
二、欣賞文學精品:讓學生提高審美情趣和人生境界
欣賞教學指的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文本誦讀,讓學生體味和感受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以陶冶情操,培養(yǎng)學生們的審美能力的一種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在職高語文教學中,教師運用欣賞的教學方法,既可以使學生的思想富于感情,又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進而引起共鳴,起到潛移默化作用,又可以培養(yǎng)審美觀念,利于增進對美丑善惡優(yōu)劣高下的鑒別能力。
1.詩詞教學的引用法,增強學生們的語文素養(yǎng)。中國的詩詞是文學中的瑰寶、博大精深,意境幽遠。課堂教學中,教師引用詩詞來導入新課的講解,可以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一種意境,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感受,易于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例如在學習《故都的秋》一文時,此文就非常適合于用詩詞教學的方法來進行導入:秋天常給人一種蕭瑟凄涼之感,郁達夫筆下的秋同樣是那樣的“清”、“靜”、“悲涼”,王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李煜說:“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杜甫說:“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秋瑾說:“秋風秋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等,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欣賞中——《故都的秋》吧! 通過這種形式的導入,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習者對復雜情境的適應性,提高所獲取的知識的有效性。讓學生在欣賞佳作的時候,情感收到良好的熏陶。
2.指導美讀,誘發(fā)學生的審美想象力。“美讀”就是讓學生有表情地去朗讀、吟誦課文,朗讀吟誦是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是學生獲得審美體驗的主要途徑之一。在朗讀中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躍出紙面,形成學生的立體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填補文章的空白,進而獲得審美體驗。例如在朗讀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一文;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目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通過閱讀讓學生借助于想象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幅畫面,可以更好感悟作者的思想。
三、有效進行評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職業(yè)高中學生語文應用能力是他們在語文學習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fā)展的。在評價時著重評價的是學生表現內心的真實性。激發(fā)學生潛能的發(fā)揮,注重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成果一般體現在學習的載體上,例如學生在課堂記的筆記、學習心得、圖像資料和作業(yè)文章等,它的直觀性、比照性很強。教師在進行成果評價時,應該以發(fā)展性評價為原則,注重評價的過程,張揚學生的成績。學生的學習成果評價以教師評價為主,同時應通過學生自評或同學互評達到評價目的。這樣的評價方式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也有利于高效課堂的創(chuàng)建。
四、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語文課堂教學
應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中職語文教學時,要抓住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用它來優(yōu)化我們的中職語文教學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傳遞,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求。
(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是培養(yǎng)職高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前提,豐富學生知識、增長其技能是培養(yǎng)學習語文興趣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在教學前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去查詢資料,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這首詩時,筆者在講解其生平、經歷以及該詩主題的理解前,讓學生課前通過網絡先去查詢了解相關的信息,在網上閱讀《志摩的生平》、《再別康橋賞析》等文章,課堂中也可網上呈現《再別康橋尋夢意識》、《再別康橋三美》等,讓學生在學習本文知識的時候,拓展其見解,更好地去了解徐志摩的相關資料。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興趣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課堂的快樂,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排演話劇。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習效率。比如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這樣,學生的感情就會很強烈,能一下子進入角色,與課文形成共鳴。比如教《周總理》、《雷雨》等課文時,筆者就采用排演課本劇的形式,學生學得非常起勁,對課文的學習體會、理解也深刻多了。讓學生建立新的知識結構的同時也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模式進行培養(yǎng),進一步優(yōu)化大學語文的知識結構。
語文課教學不應是一潭死水,而應是師生互動的。只有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中,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因此,要提高職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就需要職高語文教師從個人教學經驗出發(fā),采用靈活的教學策略,根據語文課堂教學的規(guī)律,結合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和專業(yè)情況,制訂出合理的并且科學的教學方案,為課堂注入“活水”。筆者相信在老師們的共同努力下,職高語文課堂教學定能開出“美”的花朵,語文學科也定能恢復獨具的青春與魅力。
參考文獻:
[1]聶耀東,彭新武.復雜性思維·中國傳統(tǒng)哲學·深層生態(tài)學[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05(04)
[2]胡海瑢.語文教師應錘煉自己的課堂語言[J]. 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 2007(02)
[3]沈蓉蓉. 突破職高課改瓶頸,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課改背景下中職課堂有效教學的探索[J]. 文教資料 2009年01期
[4]蘇春香. 關注生成,構建和諧的中職語文課堂[J]. 新課程研究(職業(yè)教育). 2007(03)
[5]何鳴鏑.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高一學生詩歌創(chuàng)作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