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針對計算機這門學科,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是我們值得深思的.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對計算機的有效教學加以詮釋.
關鍵詞:職業中專;計算機;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67-01
有效教學的“有效”,鐘啟泉先生的解釋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的“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和策略。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益,不是指教師有沒有完成教學任務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有沒有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興趣并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知道“學什么”和“學到什么程度”。由于學生的學習方法不正確或者態度不端正,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因此,學生有沒有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的唯一標準。對于職業中專計算機課堂教學,筆者認為有效教學可以細化為以下四個指標:
一、是否追求教學容量和教學節奏的最佳搭配?
有效的計算機課堂應該是追求實現教學容量和教學節奏的最佳搭配的課堂。“足夠”的科學的教學容量和“適度”的教學節奏是計算機課堂教學有效的重要方面。職業中專的目標就是為中國未來培養藍領工人,計算機技術是這些藍領的必備技能之一,而學校分配給每一個計算機老師的時間都是一樣的,因此計算機課必須要像工廠一樣講究效益,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足夠”的科學教學容量和“適度”的教學節奏的最佳搭配,使他們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這樣他們才能更輕松的走上工作崗位。當然,容量的“足夠”的和節奏的“適度”要以學生學習基礎的實際情況而變。“容量充足”并不要求增加計算機教學大綱以外的知識點,而是圍繞知識點,拓寬加深,全面理解,靈活運用。“容量”不僅包括知識和技能的內容,而且包括思維的訓練。
我在上“flash中講授運動補間動畫”時,設計的練習題有3個,由于每個練習題中有一些相似的操作,學生一節課不用就完成了全部練習題,剩下一半的時間學生沒有練習可做。這節課中,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所掌握的知識容量就相對較少,造成了時間上的浪費。這樣的課,教學容量和教學節奏顯然搭配不好。
課后我經過反思后,我在另一個班級教學內容上做了一下調整,同樣學習“flash中講授運動補間動畫”,增加教學容量和練習題量,到下課了,絕大部分學生都已經完成了所有的練習,只有兩個成績比較靠后的學生還在緊張地練習。這節課,為了能完成所有的練習題,每個學生都是那么地投入,而且那幾個操作較差的學生也不停地舉手向老師請教,學生練習有一種緊張而又有所得的感覺,效果很好。
課后,我在和同學聊天過程中發現:前后兩次課上,教學容量和教學節奏的搭配不同,單位時間內學生學習結果和學習過程都有很大的不同,前一次課上,學生有很多的空閑時間無事可做,知識是掌握了,但是學生覺得這太簡單了,沒有一點難度。而后一次課上,學生完成練習時緊張而又高效,學習的結果是完成了所有的練習,學生的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練習中有一定的難度,讓學生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很明顯后一次課要比前一節課有效的多。
二、是否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有效的計算機課堂應該是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課堂。職業中學是以培養有一定實際操作能力的技術人才為目標的學校。由于IT業的迅猛發展,行業的快速更新,職業中專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常常出現所學知識落后社會需求,缺乏創新精神等問題。因此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學習,比學習書本知識本身更重要。
計算機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的一個創造過程。在學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計算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都需要學生開動腦筋、大膽想象,自己動手。開展計算機教學,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極好的途徑。我們萬萬不能把職業中專計算機教學按照學習一門學科的老辦法去講、去學、去考,那將窒息孩子們的創造精神。電腦個性化的設計,功能開發的多樣化都是創新精神的結果。計算機功能之廣泛,曾有人這樣來形容:只要你想得到,它都能做得到,就怕你想不到。這就要求我們培養的學生必須具有創新能力。
職業中專計算機教學的本身特點也是創造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環境,我們必須積極利用。如:在教學flash運動補間動畫時,給動畫創設一個故事場景,讓學生把運動補間動畫融入其中,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好時機,學生也倍感興趣,制作了代表各自想法的不同主題動畫,發散了思維,獲得了靈感,從而體會了成功的感覺。另在“網頁設計”、“photoshop”等課程教學中都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也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過程,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三、是否能提高學生的自學探究能力?
有效的計算機課堂應該能提高學生自學探究能力的的課堂。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如果我們計算機老師不是讓學生學習其中的規律而是讓他們僅僅掌握如何操作,那么對于以后的學習,若沒人教就不會,這對工作或學習都是相當不利的。
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那么“漁”指什么呢?它是捕魚的方法,換而言之就是指學習的方法。我們為什么學計算機?學WINDOWSXP的目的是什么?不要忘記WINDOWSXP只是微軟公司的一個操作系統而已,OFFICE2003也只不過是微軟公司的一個辦公軟件。我們學習WINDOWSXP和OFFICE2003不單單是為了簡單的會使用它、熟練的掌握它,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利用學這些東西的過程熟悉計算機里各種軟件的使用規律,為以后學習其他的軟件奠定基礎。比如:教師講OFFICE2003中WORD2003的時候,已經學習過WINDOWSXP中的記事本和寫字板,教師可以先給學生總結這幾種軟件的共性,鼓勵學生先自己嘗試使用WORD2003,這樣教師給學生講課的時候可以針對學生碰到的問題講解,教師講課輕松,學生學習也有目的,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在計算機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動腦筋,讓學生自己能把學到的知識匯總、統計而找到其中的普遍規律;鼓勵學生勇于實踐、勇于嘗試新方法,能夠自己解決或試圖解決在學習中碰到的問題;鼓勵學生碰到自己解決不了的難題的時候,不是簡單的請教老師,而是經過自己的思考以后把自己所設想的解決方法融在問題中來請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更多的感受勤奮耕耘后收獲的快樂。只有這樣,計算機教師才能培養出適應時代要求的合格藍領人才。
四、是否追求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最佳結合?
有效的計算機課堂應該是追求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作用最佳結合的課堂。教師的主導作用決定著學生的興趣濃淡、主動性和積極性的高低,而學生的主體作用如主動性和積極性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關鍵。
這就要求教師要研究學生,要了解學生對課程學習的心理感受和需要,在課堂上靈活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提供各種運用計算機的機會,讓學生充分接觸計算機,運用計算機,力爭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創造發揮才智的環境,使教學教程本身成為學生發展和提高的過程。從而實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最佳結合。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漷、張華主編,《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版。
[2]劉立明,《國外有效教學研究述評》,《現代中小學教育》 2002年12期。
[3]張帥,《計算機專業有效教學策略探討》,《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