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是中學階段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中學數學涉及到的知識點很多,尤其是有部分內容比較抽象,使有些學生有排斥學數學的傾向。如何更加有效地教好數學教學工作是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一直關注的課題。因此,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實施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教學策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中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73-01
一、讓學生快樂地學習
快樂教學就是為學生創設自由的意境、舒適的心境、愉快輕松的氣氛,輔之以多媒體教學手段,使學生飽嘗愉快的感情體驗。學習數學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自主學習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習的效果,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容、規律和聯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帶來的樂趣,從而刺激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對幾何學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感覺到學習的過程是快樂的,從“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從而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1)問題設置對中學生來講,是一個認知情感上的沖突條件,教師透過問題激發學生的求職心態,讓學生自主找尋解決問題的媒介和信息,探究問題答案。因此,我們在設計問題教學時,要注重問題設置的趣味性。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抓住不同的時機,創設猜想的情景,讓學生去大膽猜想。比如已知⊙A、⊙B外切,它們的半徑分別為1厘米、3厘米,半徑為5厘米的⊙C與⊙A、⊙B都相切,請問這樣的⊙C一共能畫出多少個?咋引導學生解答此問題的時候,應改變簡單地“傳遞”知識和結論,適時地對學生施以影響和引導,使學生能夠認識數學領域的各種規律、思想、方法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快樂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教師要注意挖掘教材中形象、直觀以及巧妙等美的因素;例如圖形的結構美,公式的整齊美,解題答案的簡潔以及字母和符號的形象美等,引導學生去感受數學的美,以美助興,以美啟智,時刻感受到數學的美無處不在,這樣有利于數學教學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良好的形象,激發學生學習的興奮點。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很有用,這樣他們就會對這個學科產生興趣,令教學活動更為生動和有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培養數學興趣,讓學生學有動力
興趣是學習數學的關鍵和對數學產生熱愛和持久動力的基礎,激發學生熱愛數學、刺激學生持久的興奮和追求成功的熱情是數學教師的使命和教好數學的制勝法寶。同時興趣也是動力的源泉,要獲得持久不衰的學習數學的動力。就要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使學生的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驅動下,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1)教師在中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善于利用各種條件,采取各種寓教于樂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授《一次函數圖像的應用》過程中,筆者借助于多媒體課件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演示點的坐標確定過程及線的移動過程,使學生在動與靜的對比中,更加深了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 生動新穎的教學方法多方位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共同刺激大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營造最佳課堂氣氛,使學生心馳神往,情動于衷,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2)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得把要學生學數學變成學生自己要學數學,讓枯燥無味的數學變得“有趣、有味、有惑”,例如筆者講授二次函數圖像這節課時,把一個小絨線球拋出去,讓學生觀察小絨線球運動的軌跡,并讓學生畫出大致的形狀,指出這就是二次函數的圖像“拋物線”。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對抽象的數學問題起到了化難為易的作用,將學生從苦學的深淵帶到了樂學的天堂,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也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引入生活化的學習情境
《課標》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 數學知識原是來自于生活,來自于實踐,但數學知識從生活實踐中脫離出來,往往就只成為訓練思維的手段。因此,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講解,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感覺到非常的輕松,幫助學生跳出題海,進而減輕學習負擔,讓課堂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創設生動有趣的數學情境,引導學生會用數學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數學知識走進我們的生活,實現數學的價值。例如筆者在學習“摸到紅球的概率”這一內容時,事先各小組準備好裝球的盒子一個,編有1、2、3號的紅球和編有4號的白球,一起放人盒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演示、觀察。這樣學生倍感親切,加上此知識點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系,能加深學生記憶,讓學生學得扎實。 因此,教學時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數學生活化,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體驗感受,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達到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目的。
(2)新的課程理念下學生學習數學的背景應是生活化的,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提到的“教育即生活”。例如筆者在講授“從面積到乘法公式”時是這樣導入的:首先像學生出示他們生活中常見的房間的面積,通過不同的計算方法,積極思考,互相商討并嘗試解決.在此基礎上,接著筆者進一步引導學生將這一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從而順利地引入了新課。
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良好的數學思維
數學教學中將開放式問題帶入課堂是對素質教育的一種探索,也是當前數學教育的發展潮流。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主要元素進行分析探究,抓住主要元素也就抓住了探究目標。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興趣。
通過例題練習,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解題方法。例如筆者可讓“教”于學生,嘗試讓學生走上講臺來當“小老師”,向同學們講解自己例題的理解及思維過程,并且讓學生相互說下各自的解題思路,分組進行解答,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個性不斷增強,此環節可用于幾何中的證明題和代數中的求解題方法的動腦筋題,它能使教師正確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總而言之,數學教師只有正視中學數學教學的客觀實際、揚棄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態度嗎,進行中學數學創新改革,真正讓學生做到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結合,這同時也需要我們教師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去大膽嘗試以及細心領會,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并且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為高效的數學課堂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胡晉賓. 文化視角下的大數課育人功能──兼談大數課教學改革[J]. 數學教育學報. 2001(03)
[2]邢靜琪. 中學數學教學中基于數學史的新知識引入的案例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 2014
[3]李方. 對立與融合: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方法[J].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06)
[4]于占武. 化歸思想在解題中的應用[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5)
[5]傅海倫,賈如鵬. 試析我國高校數學史教育發展及研究現狀[J]. 高等理科教育.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