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教學是一片能夠讓有效教學的種子自由生發、發展、延伸的肥沃土地。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師永恒的追求。因此,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教師們要一改以往的課堂教學中 “填鴨式”教學模式,創新教學,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全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進而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教學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9-0085-01
一、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也就是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自主意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師要有效地去激發他們主動的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意識,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整個課堂當中,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去感受、去理解,從而激發自主學習的意識,有效地提高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效率。
(1)教師要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這得靠教師注意平時的言談舉止與情感流露。比如筆者在教學《威尼斯小艇》一課中,筆者先引導學生圍繞“小艇”的創設問題情境,并且進行質疑;小艇是什么樣子的?有什么作用呢?為什么要介紹呢?緊接著筆者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課文,當學生閱讀完整篇文章后,筆者就剛才提出的問題,讓學生間進行討論分析,鼓勵學生多說話,說對話,充分地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只有這樣學生說的水平才能不斷地進步。當學生一旦走入無拘無束的說話境界,思維會變得異常活躍.創造精神會得到大大增強。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我們的教學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2)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想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就必須實行開放民主式的教學,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例如筆者在教學《窮人》一課中,筆者先讓小組討論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然后讓小組之間以生動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進行對話朗讀,深入體會桑娜的善良糾結和窮人的生活困苦,在學生參與教學中,由于參與量的遞進,參與難度的遞進,參與主動性的遞進,自我評價能力的遞進,學習成績和學習素質將有一個較大的飛躍,取得較好的成績。
二、課堂語言藝術是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催化劑
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教師的教學語言必須富有科學性、藝術性,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語言風格。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好口語化語言、幽默化語言、情感化語言、角色化語言,有利于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并且能提高教學質量。
(1)小學生想象力豐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要繪聲繪形、栩栩如生地描繪各種事物和環境,也能活靈活現、形神兼備地再現已經有過的或者應該有的生活;能反映具體形態的客觀對象,也能表現不是形的主觀情景;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例如筆者執教《我要的是葫蘆》一文時,就按照“這個人種的葫蘆開始怎么樣?后來怎么樣?結果怎么樣?”這條線索來教學的,流暢、明快,脈絡分明,推理嚴密。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利于和諧課堂的創建,這樣便可以調節教學節奏,輕松課堂氣氛,有利于集中學生注意力,促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語文課是一門工具性很強的學科,學生要掌握這個工具,就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才能成為自己的能力。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語言的啟發性就是在教學時“用語言把人們的心靈點亮”。教師的教學也是為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這就要求教學語言相應地應當含蓄、耐人尋味、發人深思,富有啟發性的藝術效果。使學生張揚個性積極主動地掌握小學階段各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智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意志、品質、情感和行為能力得以健康有序地發展。再如教學《詠梅》時開始就問學生:“公園里的梅花,你們欣賞過嗎?嚴冬臘月開放的梅花大家看過嗎等?這種真情實感除了通過教師的肢體語言加以體現外,更主要的途徑當然還是靠教師的口語表達。
三、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通過創設合理、有效的問題情境,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其學習動機,引發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的愿望和動機。
(1)例如筆者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時,筆者在導入課題后,為學生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同學們,當你們讀了這個題目后第一個想到的問題時什么;
生:我們想知道題目中的《再見了,親人》是誰與誰再見了;為什么要再見呢
生;想知道作者是怎么描寫再見的場景的呢;
筆者由這幾個問題而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初步把握文章結構。此外,教師還要注意不要刻意地追求標準的答案,從而禁錮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的訓練。要積極引導學生掙脫標準答案的束縛,進行發散性思維,讓學生在認知的領域上,有效地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四、誦讀,共鳴融入課文,提高學習效率
果戈里曾經說:“像樣朗讀一篇作文,需要同作者分享他那充滿心靈的崇高感受,需要用心靈去感受它的每一個詞。”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主動的感受體悟,與課文內容產生情感共鳴,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感,有效地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1)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孩子們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操,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學在朗讀《父親的菜園》這節課的時候,筆者的語氣是莊重、嚴肅的,有效地完成對文字符號所承載的思想內容,文字材料組織方式以及所滲透的情感、韻味的感知和領悟,潛移默化中教師就引領他們走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讓學生能夠更好的體會作者的情感。
(2)讓學生有感情地去朗讀詩歌,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時教師也要教會學生們如何去閱讀,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是教育的一個宗旨。比如李白的《靜夜思》讀的初始,筆者一般會以五言詩的相對固定的節奏來處理停頓,“低頭/思/故鄉”,但反復朗讀感悟,讀成“低頭/思/故/鄉”,更能表現思鄉情深無處訴說的情感! 這些活動,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有效性教學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每一個教師不斷探究的課題。同時,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是一件緩慢的工程,我們絕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的,因此,語文活動要立足教材,同時,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特點,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教學策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做到因材施教,選擇合適的活動方式組織開展,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能行之有效的開展起來。
參考文獻:
[1]項陽. 智慧理答:精彩課堂的魅力修煉——對六位著名特級教師關于“理答行為”的訪談評析[J]. 語文教學通訊. 2009(Z3)
[2]王呈祥. 表揚與批評的外顯意義、內隱意義及其對學生的影響[J]. 教育評論. 2001(02)
[3]王春艷. 小學語文課堂表揚性言語評價行為研究[D]. 陜西師范大學 2012
[4]崔巒. 關于改進習作教學的幾點建議——在“全國青年教師作文教學觀摩研討活動”上的發言(摘要)[J]. 小學語文教學. 2005(09)
[5]龍寶新,陳曉端. 有效教學的概念重構和理論思考[J].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