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一直是教學活動中的熱點話題,也是困擾很多老師的一個重要問題,而可持續創新能力的培養對老師們來說更是難上加難。本文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探究,得出一些結論,幫助老師們更好的進行教學,更好的培養學生能力。
關鍵詞:創新;學生;小組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035(2014)09-0086-01
如何培養兒童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值得教師思考的問題。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合作性的相互作用下能獲得更高的成績。當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他們對學科、老師、同學抱有更加積極的態度,更能接受他人意見,形成更加熟練的社會技能,更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如何在小組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可持續性創新能力,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和做法。
一、創設和諧、寬松的小組活動氛圍,誘發創新意識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心里安全”和“心里自由”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形成的兩個最重要的條件。不難發現,學生長期處于老師冷酷古板的面孔下,處于緊張害怕的環境中,會膽小如鼠,瞻前顧后,要想使思維活起來,談何容易;反之,長期處于輕松愉快的良好環境中,學生會大膽、勇敢些,而且創新人格也易于養成。有專家認為:“即使是沒有智力刺激的條件下,只要有‘愛’就可以提高兒童的智力水平。因為在愉快活躍的氣氛中,思維會更活躍,創造力也能提高”。課標也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這種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師生的平等對話。所以教師應該和藹可親,語言風趣,以飽滿樂觀又積極的情緒出現在學生面前,轉變“惟師是從”的專制型關系,學會“愛”學生。教師只有當好學生情感的“催化劑”和課堂氣氛的“調色板”,追求師生平等、相互尊重的美妙和諧,才能縮短我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師生之間的交流渠道才暢通,師生間的心靈才產生共振,也才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接受知識的同時,有了創新的愿望和追求。
我們還可以給學生一點“不聽話度”,允許學生發言不舉手,對老師的講話、觀點進行批評,允許對教科書中的一些結論提出質疑,鼓勵異想天開,避免拘謹,這樣創設寬松環境有利于學生多思考、多發現問題,有利于培養創新能力。
二、鼓勵、誘導學生相互質疑,激發創新興趣
沒有疑問的學習就像一潭平靜的死水。設置疑問,喚起思維,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認為:“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學生的疑問,成了他們思維的催化劑,能激起他們認識的沖突,使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調動學習的積極性,燃起思維的火花。陶行知先生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問題往往來源于思考,思考是促使學生思維發展的動力。因此,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不僅是問學生,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問老師、問同學、問自己。在小組活動中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后大膽質疑問難,是啟迪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如:圍繞課題、含義深刻的詞、句、段去抓自己不明白的問題提問、抓特殊標點質疑、聯系生活實際質疑。例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當板書課題后,我讓學生讀課題,然后引導他們在小組內圍繞課題提問。結果就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圓明園在哪里?它原來是什么樣子的?”“圓明園是什么時候被誰毀滅的?為什么會遭到毀滅?”…… 學生的思維活動就在這樣的設疑中積極地開始了。隨即,我再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讓他們用批注法、自讀自悟的方法獨立思考,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再次展開小組討論,最后全班交流,并鼓勵大伙兒各抒己見。就這樣學生帶著積極的心態,在邊讀邊議中全面、透徹地理解了課文內容
在相互質疑,相互回答的寬松合作學習氛圍中,強化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增強了學習的信心,使學生處于“憤”、“悱”狀態,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喚醒了學生“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激發了創新興趣。
三、小組活動中啟迪聯想,燃起創新的火花
在《新課程理念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施》一書中曾這樣寫到“學生在知識自我建構的過程中,在尋找解決問題策略過程中,有常規的思考,也會有超常的想法,教師則要及時引導和發現學生超常的,獨特的,新穎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要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聯想力就會在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
在聯想力的培養中,記憶是聯想的基礎。心理學家認為:如果一個人失去了記憶,他將會發生什么情況呢?他既不能學習,又不能勞動,甚至不能形成最簡單的熟練。正是在記憶的基礎上,人們才把一生經歷和感覺在瞬間的審美活動中回憶出來,讓人對對象興味盎然。學生由于生活經歷少,絕大部分時間是在教室中度過。因此,他們的經驗從哪兒來?那就是靠多看課外優美作品,多積累所學課文的內容及技巧,摘抄優美語句,匯編優美文章。只有多記憶,才會使聯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學中,教師就應該以記憶力的培養作為突破口,不僅要求背誦的課文必須背誦,教師還應要求學生背誦課外的一些好文章,以提高學生的記憶力。這樣有了積累,才能把過去的經驗復活起來。
所謂“觸景生情”,就是看到一些或喜或悲,或明或暗的景色,都能激起感發人心中之情。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教師讓學生充分調動記憶,發揮聯想,把“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整合成一幅圖畫,然后,讓學生發揮聯想和想象,寫成一段300字左右的思鄉文章。教師加以點撥:枯藤是什么形狀、顏色,老樹又是如何,昏鴉呢?“古道”“西風”“瘦馬”,這些令人感傷的物象,構成了一幅凄美、憂傷的思鄉圖,從而表達詩人惆悵、凄涼、憂傷的思鄉之情。又如,在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人正是由赤壁聯想當年周郎的風采績,讓學生聯想到當年赤壁大戰的壯烈。這些有助于提高學生聯想能力。
總之,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語文教師要借助優秀的文學作品,重視學生聯想力的培養,充分挖掘學生潛力,才能使學生更深刻理解并體會作品中的各種美,才能使學生觀察生活、社會、自然,從而提高自己表達情感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創新的能力。
四、有效進行小組合作,開展自主探究,培養創新能力
小組合作中,學生在自己熟悉的小組成員面前一般不再怯懦,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其內部動機得到較好的激發。 “合作學習”有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張揚學生的個性。小組內進行合作學習是開展任務型教學的核心,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共享智力資源,相互取長補短,共同創新。
總之,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小組學習活動,調動學生的認識和實踐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習興趣,體驗成功喜悅,培養學生可持續性創新能力,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
參考資料:
[1]劉玉清;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遼寧教育》 2012年16期 .
[2]薛紅梅;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時應注意的問題[J];初中數學教與學;2011年10期.
[3]山志云;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J];閱讀與鑒賞(上旬);2011年05期.
[4]黃好英;利用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能力的思考[N];欽州日報;2011年.